66
见苦成叔子,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
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三郤之二苦成叔子郤犨: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见温季子,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
去见温季子郤至,季子说:“你比不上别人,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
(三郤之三、温季子郤至: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智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
赵文子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告诉了他。张孟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你成就事业。条件都具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智子的话说得对呀,是先人的恩泽庇护、滋润着你啊。”
67
我王者也乎哉?
“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
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
称王天下的君主需要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
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
如今我们晋国少德,却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必然有很多的忧患。
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你看那些没有土地而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
70
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
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使内部和睦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和睦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事先考查询问一下民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兵,那国内的怨声就会平息了。”
71
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
“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
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
现在我国司法官用来惩罚小民的刀锯,天天使用得快要坏了,而用来惩罚大臣的斧钺却并不使用。
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
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况对外呢?
夫战,刑也,刑之过也。
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
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
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
71
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
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
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
武不行而胜,幸也。
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
幸以为政,必有内忧。
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
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
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
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
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72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而归服的人众多,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行,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俸禄,多赐爱妾田地,那么不夺取诸大夫的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而赏赐给宠臣、爱妾们呢?大臣们肯交出田地而白白引退的人,能有几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生变乱危害大臣,何不姑且别打呢。
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
:“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
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
于是这样一来,国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郤并陈尸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
72
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这样国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而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73
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
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
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
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75
闻之,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我知道,勇敢知义的人不发动叛乱,有智慧的人不采用欺诈手段,讲仁义的人不结党营私。
76
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
祸乱发生在内叫做宄,发生在外叫做奸,制止内乱要用德教,消除外乱要用刑罚。
今治政而内乱,不可谓德。
如今掌握国政而发生内乱,不能说是有德。
除鲠而避强,不可谓刑。
要除祸害却避开强暴之徒,不可称之为威刑。
德刑不立,奸宄并至。
德教和刑罚都没有建立,内乱外乱就会一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