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比昨天更亮了些,照在会议室的白板上,把那五个字映得格外清楚:改进潜力。
小王正蹲在地上调试投影仪,电缆像蛇一样缠在他脚边。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图表,又低头检查了下笔记本里的测试安排表,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别敲了。”刘好仃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沓打印好的评估打分表,纸张边缘整齐得像是刚出炉的玻璃片,“你再敲下去,我都怀疑你是不是想提前下班。”
小王讪笑:“这不是有点紧张嘛。”
“紧张啥?”刘好仃把表格放在桌上,“咱们现在是按流程办事,不是搞突击检查。”
这话倒是让屋里几个已经坐下的员工松了口气。老李翻着表格,眉头没那么紧了;陈姐也点了点头,顺手给自己倒了杯茶。
“今天主要就是正式启动试点。”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用笔点了点上面的内容,“两个班组,一个侧重数据准确性,一个关注员工适应度。这周开始执行,下周反馈。”
“老师。”小王举手,“那个预测性维护模块……供应商说可以远程演示了,要不要先看看?”
“不急。”刘好仃摆摆手,“先把现有的跑起来再说。不然咱们自己都还没摸清底细,就急着上新功能,容易乱。”
“明白。”小王收起手机,重新翻开笔记本。
“不过——”刘好仃顿了顿,“你还是跟他们那边打个招呼,让他们准备一下,等我们这边稳定了就接入。”
小王点头记下。
会议继续进行,大家一边翻着手里的打分表,一边提问题。有人问怎么记录误操作次数,有人问系统卡顿算不算影响评分,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因为分数低被扣绩效。
“都不是考核个人。”刘好仃耐心解释,“你们的任务是把过程走一遍,发现问题我们就改。重点不在分数高低,在有没有帮你们省事。”
这句话说完,屋子里安静了几秒。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怕这套东西的。”质量组的老张开口,“总觉得又是多一层麻烦。”
“其实不是。”刘好仃笑了笑,“你们觉得哪里不方便,就写下来。我们这套评估体系,本身就是要不断调整的。”
“那如果有些指标根本没法量化呢?”仓储的小赵问。
“那就先定性。”刘好仃答得干脆,“比如‘员工对系统的信任度’,我们可以观察他们主动使用新功能的频率,或者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系统还是靠经验。”
“听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小赵点点头。
“关键是你得愿意试。”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万事开头难,咱们现在才刚开始。”
会议结束时,窗外的风已经转了个方向,吹得百叶窗轻轻晃动。阳光依旧洒满屋子,只是角度变了,像是换了种方式提醒大家:事情正在推进。
车间里,新的评估机制已经开始运转。
第一个试点班组负责的是数据准确性。他们在每个工位贴上了简易的操作指引卡,还加装了一个小计时器,用来记录每个环节的实际耗时。
第二个班组则重点关注员工适应度。小王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打卡式问卷,每天下班前花两分钟勾选选项就行,内容包括“今天用了几次mES系统”、“有没有遇到系统卡顿”、“有没有主动优化流程建议”等等。
“感觉像回学校交作业。”一位老员工笑着抱怨,但还是认真填完了。
刘好仃带着小王在两个班组之间来回跑,记录问题、调整节奏。有时他亲自示范某个操作步骤,有时只是站在旁边默默观察。
“您怎么不说话啊?”一名年轻工人问他。
“我说多了,你们就不动脑了。”刘好仃笑着说,“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教课的。”
“可您都干了几十年了。”
“正因为干了几十年,我才知道不能光靠经验。”刘好仃指了指墙上贴的评估目标,“经验没错,但我们要学会用数据去验证它。”
那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几天过去,评估系统逐渐进入状态。数据开始积累,问题也开始浮现。
一周后的早晨,会议室里又聚满了人。
白板上多了一栏“首次反馈”,底下密密麻麻写着几点:
数据录入频繁卡顿
操作指引卡不够直观
个别员工仍习惯依赖经验判断
预测性维护模块响应延迟明显
“这个延迟问题比较严重。”小王指着最后一条,“有时候系统提示还没发出来,故障就已经发生了。”
“嗯。”刘好仃沉吟片刻,“你联系供应商了吗?”
“联系了。”小王点头,“他们说是算法还在调试阶段,建议我们先作为观察项处理。”
“那就先这么办。”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预测性维护”旁边画了个圈,“暂时不纳入评分,但要持续记录表现。”
“行。”小王记下。
“其他问题呢?”陈姐问。
“录入卡顿的问题我已经反馈给技术员,他们会记录异常日志。”刘好仃说,“至于操作指引卡,今晚下班后我会和小王一起优化,明天换新版。”
“那员工适应这块儿呢?”老李问。
“这个需要时间。”刘好仃笑了笑,“但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掌声,比上次更自然一些。
“下一步呢?”小王问。
“继续收集数据。”刘好仃说,“同时准备第二轮培训,这次重点解决操作流程上的认知差异。”
“明白。”小王点头。
外面的机器声隐隐传来,像是某种节奏分明的鼓点。
而他们的脚步,也正在一步步向前。
这时,小王忽然想起什么,抬起头。
“老师,您觉得……这套评估体系,真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吗?”
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字,沉默了几秒,然后笑了。
“哪有什么绝对合适的体系。”他说,“只有不断调整的方向。”
他转身拉开窗帘,阳光一下子洒满整个屋子,照亮了墙上新贴的图表。
标题写着:
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草案(第一版)
下面列出的五个维度旁,多了一行小字:
注:本草案以“改进潜力”为核心导向,强调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
小王站在后排,看着那个标题,轻轻点了点头。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mES供应商的消息:
“关于预测性维护模块的测试版本,我们明天可以远程演示。”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看向刘好仃,对方正低头翻看一份报告,眉头微皱,像是已经想到了下一步的问题。
小王嘴角微微上扬,把手机放回口袋。
他轻轻拉上门,留下屋里一片安静而专注的氛围。
外面的阳光很好,车间里传来熟悉的机器声,像是某种节奏分明的鼓点。
而他们的脚步,也正在一步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