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拎着一沓打印好的资料,脑袋里还在回放昨天演练时那个“设备故障模拟”环节。当时王师傅一边拧螺丝一边念叨:“这玩意儿跟拧我家水龙头似的,得顺时针三圈半!”结果小林紧张得把应急流程说成了《西游记》取经路线。
他叹了口气,推门进去,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斜切进来,在桌面上拉出几道金线。李姐已经坐在那儿翻笔记本了,看见他进来,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笔:“你来得正好,我昨晚梦见自己在发预警通知的时候打错电话给隔壁老张了。”
“那你是不是还梦到他在电话那头问‘今晚吃啥’?”刘好仃笑着坐下,把资料摊开,“咱们今天得把应急预案细化了,光靠做梦可解决不了问题。”
王师傅也来了,手里端着保温杯,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咱们这个预案得分级别,就像考试打分,60分是提醒,80分是警告,100分那就是——完蛋!”
“你这分数标准倒是挺接地气。”李姐笑,“不过说正经的,咱们得确定不同危机类型的响应机制,还有谁负责什么,怎么联系,怎么操作。”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先按之前定下来的几个重点类型来分:设备故障、环保检查、供应链中断、网络舆情。每个类型都得有具体的应对步骤。”
小林抱着电脑进来,头发有点乱,看起来刚从技术部回来:“你们猜我找到什么?以前厂里处理过一次设备突然停机的事,那时候值班的老张写了个小结,虽然字迹潦草得像蚂蚁搬家,但内容还挺实用。”
“哎哟,这是宝藏啊!”李姐眼睛一亮,“快拿出来看看。”
小林把文档投影到屏幕上,大家围过去看。文档里详细记录了一次因为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的经历,包括当时的应急措施和后续改进意见。
“你看这儿。”刘好仃指着一段话,“他们当时临时启用了备用泵,还安排专人监控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可以纳入我们预案的内容。”
“对,而且这段还提到‘保持通讯畅通’,别看是小事,关键时刻真有用。”李姐补充。
王师傅皱眉:“可这些经验都是针对特定情况的,万一遇到没碰到过的状况怎么办?”
“那就得靠预案的灵活性。”刘好仃说,“我们不能穷尽所有可能,但可以设定一个通用框架,比如‘发现异常→报告上级→启动预案→执行应对措施→事后总结’。”
“听起来像是做菜流程。”王师傅咧嘴一笑,“热锅下油→放葱姜蒜→倒食材→加调料→起锅装盘。”
“你这比喻还真贴切。”李姐乐了,“那咱们就按这个思路来写,每个危机类型都分步骤、分责任人,还要有备用方案。”
分工很快敲定,小林负责整理设备故障部分,李姐主攻环保检查,王师傅包了供应链相关的内容,而刘好仃则统筹全局,顺便写下网络舆情应对的初稿。
会议室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页翻动的声音。
“等等。”李姐突然抬头,“我发现一个问题。”
大家都停下来看她。
“我们在写预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员工的心理状态?比如遇到突发情况,有人会慌张,有人会犹豫,这时候怎么协调?”
“这个问题提得好。”刘好仃点头,“我们可以加一段‘心理疏导建议’,比如在预案中加入安抚话术、明确指挥链,让大家知道该听谁的、下一步该做什么。”
“还可以搞个‘紧急联络表’。”小林插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找谁,不至于现场乱成一锅粥。”
“对。”王师傅点头,“上次演练的时候,我就看到有人找不到对口的人,急得直转圈。”
“那就这么定了。”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心理疏导、联络机制、责任分工、备用方案,全都放进预案里。”
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大家草草吃了饭又回到会议室。墙上贴满了便签纸,每一张都写着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建议。
“现在咱们得实战演练了。”刘好仃站起身,“这次不光是预警测试,还得完整走一遍应急预案。”
“我来当‘事故源’。”王师傅自告奋勇,“我可以假装供应商断供,让仓库那边配合演一下缺料的情景。”
“我来模拟环保检查突然上门。”李姐说,“提前不通知,看看大家能不能第一时间反应。”
“我负责设备故障。”小林拍胸脯,“我可以调低某个关键参数,触发预警后观察整个应急流程。”
“那就开始吧。”刘好仃一声令下,会议室变成了“作战指挥部”。
演练一开始还算顺利,但到了物资调配环节出了点岔子。原本应该由采购部提供的替代物料迟迟不到,现场负责人一时之间找不到联系人,场面有些混乱。
“暂停。”刘好仃喊了一声,“咱们复盘一下。”
大家围坐在一起,重新梳理流程。
“问题出在哪儿?”他问。
“应该是沟通机制不够明确。”李姐分析,“虽然预案里写了‘联系采购部’,但没有具体到人,也没有备用联系方式。”
“对。”王师傅点头,“我在模拟断供的时候,本来想打电话给老陈,结果他出差了,没人接替。”
“那咱们得在预案里加上‘人员替补名单’。”刘好仃记下,“每个岗位都要有Ab角,确保有人不在也能正常运转。”
“还可以做个‘应急通讯录’。”小林提议,“打印出来贴在各车间显眼位置,方便查找。”
“这个主意好。”刘好仃点头,“另外,刚才演练中有人操作不熟练,说明培训还不够到位。”
“要不要搞个‘应急操作手册’?”李姐问,“图文并茂的那种,简单明了,员工拿起来就能照着做。”
“可以。”刘好仃应下,“回头让行政部印一批,每人一份。”
经过调整后的第二次演练明显顺畅许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不少。
演练结束时,窗外已是黄昏,天边染上了淡淡的橘红色。
“怎么样?”刘好仃环视众人,“感觉比第一次强多了吧?”
“确实。”王师傅点头,“虽然还有些细节要优化,但至少不会一上来就懵。”
“这就是进步。”李姐笑着说,“以前哪敢想象咱们能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
“其实这也是一种安全感。”刘好仃望向窗外,“不是说危机不会来,而是来了咱们也不怕。”
小林合上笔记本,忽然冒出一句:“你说咱们要是把这些经历写成书,会不会卖得不错?”
“你这是想跳槽去写小说啊?”王师傅哈哈大笑。
“说不定还能拍成电视剧呢!”李姐打趣,“名字我都想好了,《玻璃厂危机管理实录》。”
笑声中,刘好仃轻轻舒了口气。
他知道,这套应急预案还不算完美,但至少,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夕阳的余晖洒进会议室,照亮了墙上的便签纸,其中一张写着:
“应急预案雏形已成。”
另一张则写着:
“危机不怕来,就怕没准备。”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生产部的消息:“下周试运行计划已提交,请查收。”
刘好仃看了眼消息,嘴角微扬。
“走吧。”他说,“去看看咱们的演练成果。”
众人起身收拾东西,脚步轻快地走出会议室。走廊尽头,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来,映在每个人的肩上,像是某种无声的鼓励。
而会议室墙上,一张张便签纸随风微微飘动,仿佛在低声诉说着:
楼,正在一层层盖起来。
这一次,它有了自己的脚——
一套刚刚落地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