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然不想吃那些喇嗓子的窝窝头,可被自己曾经欺辱过的犯人欺负,让他们心里特别窝火。
尤其是师爷,之前他在县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现在却沦为了阶下囚,这让他实在是难以接受。
结果这些个臭囚犯竟然还敢如此羞辱他,这让他怎么能接受得了,他怒起反抗。
结果就是他被人按在地上摩擦,还被人灌了黄龙汤。
要不是怕疼,他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牢里的事情,外面无人知晓。
衙门突然多了一个这么大的案件,犯案的还都是衙门里的人,这让本来人员稀少的衙门变得忙碌不堪。
尽管如此,县令大人也没有丝毫懈怠。
以前他以为没人来告状是因为他治下有方,从未想过是被下属给阻拦了。
现在虽然忙碌,他却觉得很踏实。
县令日日伏案,对着如山的卷宗熬红了双眼,可每当听到百姓哭诉冤情,他便又强打起精神。
他命人将积压的状纸按年份分类,又从师爷府中搜出的暗账里梳理出二十多起悬案线索。
每当深夜,县衙后堂的烛光总会映出他来回踱步的身影,案上的茶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为了彻查此案,他从邻县借调了不少得力人手,日夜不停地核对证据、走访证人。
三日后,衙役在城郊枯井中捞出一具白骨,经仵作鉴定正是三年前失踪的老妪女儿。
骸骨上布满刀伤,脖颈处还套着生锈的铁链。
消息传出,老妪当场昏厥,醒来后抱着女儿的骸骨在衙门前长跪不起,白发凌乱地散在脸上,嘴里不停念叨着“还我女儿”。
与此同时,被强占书院的书生们联名上书,将宋志明勾结师爷侵占学院、殴打学子的罪行一一罗列。
更有胆大的百姓悄悄递上密信,揭发其他衙役与当地恶霸勾结,把持渡口、强收税银的恶行。
这些天,县令的案头不断有新的证据和状纸堆积。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师爷一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县衙系统的腐败。
他开始重新整顿衙门,挑选清廉正直的衙役,对所有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师爷等人在狱中受尽折磨。
曾经威风凛凛的他们,如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尤其是师爷,每次被提审时,都能看到他身上新添的伤痕。
他终于尝到了权力崩塌后的滋味,每日在恐惧和悔恨中度过。
终于,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县令宣布重新开堂。
公堂内外挤满了百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愤怒与期待。
县令身着官服,神色凝重地走上公堂,惊堂木重重拍下,声音穿透雨幕:\"今日,本官定要还百姓一个公道!\"
随着一桩桩罪行被揭露,一件件证据被呈上,师爷等人再也无法狡辩。
县令依法判决,师爷因贪污受贿、草菅人命等多项罪名,被判斩立决;其他涉案衙役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重些的被判了秋后处斩,轻些的被判了入狱5-20年。
当刽子手的大刀落下时,师爷的脑袋死不瞑目的滚到了地上,留下了一串血红。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积压多年的怨气,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县令站在公堂前,看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满是愧疚与决心。
以前是他被假象蒙蔽了双眼,也是过于相信他人。
以后不会了,他要常出去走走看看,了解民生,不再做井底之蛙。
渐渐地,百姓们重新燃起了对官府的信任,曾经荒凉的县城也开始恢复生机。
从那以后,县衙的大鼓经常响起,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县令大人也会每日亲自审理案件。
他严惩贪官污吏,扶持弱小百姓,得到了百姓们的好评。
而这起震惊全县的腐败案,也成了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时刻警醒着后人。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宋志明一直没有被抓捕归案,除了宋菲菲和丽娜,谁都不知道他逃去了哪里。
而吴老太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百姓们把他儿子做的恶都发泄在了她的身上,让她的日子很不好过。
离开宋府不到两天,她的行李就被人给偷了。
她的所有钱财都在行李中,为了生活,不得已,她只得把身上带着的首饰给当了。
原本一千多两银子置办的首饰,如今只值150两了,这还是死当的结果。
她本打算拿着这些银子回乡下养老的,可没想到的是她刚出当铺没多久,就被一个小乞丐给撞到了。
最近真是太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缝。
现在竟然连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都敢来欺负她了,她可咽不下这口气,非得好好收拾收拾这个小乞丐不可。
她站起身破口大骂,把前些年她在乡下泼妇骂街的那副样子拿了出来。
可等她整理完身上的衣服,抬头看向小乞丐时,哪里还有他的影子啊!
正在生气没打一顿小乞丐就被他给跑了的吴老太突然觉得不太对。
她伸手去摸藏在袖带中的荷包,顿时傻了眼。
她的荷包呢?她那么大,装了那么多银子的荷包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