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光里的社团笔记
周三下午的风裹着长春的寒气,从人文学院教学楼的窗缝钻进来时,林晓正在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室里整理捐赠物资。她的指尖刚触到一件叠得整齐的灰色毛衣,窗外就传来青马协会成员喊口号的声音,隔着两层玻璃,那声音像浸了温水的棉花,软乎乎地飘进来。
“又在练朗诵啊?”同社团的张悦抱着一摞绘本走过来,下巴朝窗外抬了抬。林晓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操场边的银杏树下,几个穿着藏青色卫衣的身影正站成一排,为首的男生背挺得笔直,手里攥着一张稿纸,风把他的刘海吹得晃了晃,他却没抬手拂一下。
“是周屿吧?”林晓随口问。张悦“哟”了一声,戳了戳她的胳膊:“行啊,连青马协会的骨干都认得了?”林晓的脸有点发烫,赶紧低头去翻箱子里的围巾,却在一堆针织品里翻到了一个深蓝色的笔记本,封皮上印着青马协会的logo,角落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
她捏着笔记本的边缘,心里有点发慌。上周学校组织社团联合活动,她负责给各协会分发纪念品,当时周屿来领东西,不小心把笔记本掉在了她的摊位前,她追出去时,人已经跟着大部队走了。本想第二天还给他,可一忙就忘了,没想到这笔记本竟混在捐赠物资里被送了回来。
“我去趟青马协会的活动室。”林晓把笔记本塞进外套口袋,跟张悦打了声招呼就往外跑。楼道里的风更冷,她裹紧外套,口袋里的笔记本硌着掌心,像揣了块温温的石头。
青马协会的活动室就在斜对门,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林晓敲了敲门,没人应,推开门时,正看见周屿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本《社会工作概论》,眉头微微皱着,似乎在琢磨书上的内容。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他的书页上,把他的睫毛染成了浅金色。
“那个……”林晓的声音有点轻,周屿抬起头,眼里的专注褪去,换上了几分疑惑。“我捡到了你的笔记本。”她把笔记本递过去,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赶紧收回手。
周屿接过笔记本,翻了两页,脸上露出了然的笑:“难怪找了好几天,谢谢你啊。”他的声音比在操场时柔和,像初冬里晒过太阳的被子,让人觉得暖和。林晓摇摇头,目光落在他桌上的书上:“你也在看社会工作相关的书?”
“嗯,”周屿把书往她那边推了推,“我辅修了社会工作专业,这学期要写课程论文,在琢磨怎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林晓眼睛一亮,她正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最近也在为论文发愁:“我也是!我想写志愿者服务中的资源对接问题,但总觉得案例不够具体。”
周屿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拉过一把椅子:“正好,我们青马协会下周要和社区合作开展敬老活动,或许能给你提供案例。”那天下午,两人在活动室聊了很久,从课程论文聊到社团活动,从社区服务聊到未来规划,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楼道里的灯亮了,暖黄的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之后的日子,林晓常去青马协会的活动室找周屿讨论问题,有时也会带着志愿者协会的小伙伴一起,和青马协会的成员策划联合活动。他们一起去社区给老人读报,一起在学校组织公益宣讲,一起在活动室熬夜整理活动资料。周屿总会提前泡好热奶茶,林晓则会带些自己烤的饼干,活动室里的暖光,总是伴着奶茶香和笑声,在寒夜里晕开一片温柔。
十二月的长春下起了第一场雪,志愿者协会和青马协会联合举办了“暖冬捐赠”活动。活动结束后,林晓和周屿一起收拾摊位,雪下得很大,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肩膀上,像撒了一层糖霜。
“明年春天,我们一起去社区做绿植种植活动吧?”周屿突然说,他的眼睛在雪光里亮晶晶的。林晓点点头,心里像揣了个暖炉,连指尖都变得暖和起来。她看着周屿弯腰收拾箱子的背影,突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在银杏树下背挺得笔直,风把他的刘海吹得晃来晃去,却依旧认真地朗诵着稿子。
那天晚上,林晓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社团活动室的暖光,雪地里的脚印,还有一起讨论问题时的默契,原来有些相遇,就像长春的冬天里,突然遇到的一束阳光,不刺眼,却足够温暖。”
她合上笔记本,窗外的雪还在下,远处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照亮了雪地上的路,也照亮了她心里的期待。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有很多社团活动等着他们一起策划,还有很多温暖的故事,等着他们一起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