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代代有,年年有,从古至今,历史上从不缺贪官。
但是,贪官可不是一开始上来就贪,相反,他们仕途的起点却很清廉和高尚,
和珅是历史上贪官之最,臭名卓着,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但是,在他飞黄腾达前,你不会想到,和珅是查办贪官的人,哈哈!贪官查贪官,有意思。
和珅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颠覆了你的三观?
和珅查办的贪官名叫李侍尧,他是朝廷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相当于是清朝财政部长的儿子,妥妥的官二代。
李侍尧在贪污受贿期间,一直“带病高升”,曾出任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方封疆大吏。
就是这么一位牛逼人物,居然被时任户部侍郎的和珅扳倒了,真是想不到,和珅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乾隆四十五年春,云南粮储道海宁,弹劾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的奏折,静静置于养心殿的御案之上。
乾隆帝紧皱眉头展开奏折,一桩桩一件件贪腐事实令他怒火填胸,他眼中似乎要喷出火来,
乾隆一拳擂在龙案上,“嘭”的一声,怒喝道:“李侍尧,你身为封疆大吏,不思报效朝廷,竟胆大包天,收受侵占军需白银上万两!”
乾隆被气得手臂微微颤抖,恨不能即刻将其缉拿归案。
然而,片刻之后,乾隆强压怒火,心思飞转。他深知,要将此案办成铁案,以起到震慑群臣、整肃吏治的作用。
要知道,此前就有人递密折弹劾李侍尧贪污之事,乾隆也派了官员去调查,结果回来禀报:
查无实据,调查就此不了了之,李侍尧依然在任上肆无忌惮。
乾隆知道,不动用自己人,李侍尧贪腐一案永远没有真相。
“这些庸官,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没人为朕卖力”。乾隆由于思虑过度感到头隐隐作痛。
谁是合适前去查案的最佳人选呢?他的目光看向官员名册,“不行,此人不行。”
乾隆一一排除,当看到和珅名字时,乾隆眼前一亮,自言自语道:“对,和珅,怎么忘记他了,何不让他去处理此案?”
此时和珅还仅是户部侍郎,乾隆心中思忖:如今正是为和珅镀金的好时机。
若他能妥善处理此案,再擢升他,朝中大臣也无话可说。
念及此,乾隆帝提起狼毫朱笔,缓缓将和珅的名字圈了起来。
次日,和珅领旨时,面色难得的沉静。他深知,李侍尧身为三朝老臣,根基深厚盘根错节,搞不好自己将——
“和珅,有困难吗?”乾隆见和珅发愣,随口问道。
“没问题,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秉公办案,不打胜仗绝不收兵。”和珅表情严肃道。
和珅身佩乾隆御赐的尚方宝剑,带着随从上路了。
到了云南,他并没有张扬自己钦差大臣的身份。
在路上,他早就有了计划,若贸然明查,必然打草惊蛇,逼急了对方恐狗急跳墙销毁证据就遭了。
和珅当下要做的是稳住李侍尧,不急于传讯李侍尧的左膀右臂,而是对外宣称奉皇上之命来调查“改土归流”落实情况,捎带“体察民情”,
说实话,对于和珅的说法,深耕官场的李侍尧将信将疑,毕竟前些时有官员来调查他,李侍尧不会相信和珅所说话。
和珅微服私访,带着数名心腹,身着便服,悄然出入昆明城的酒肆、当铺等公共场所,他要从“风闻”处寻找突破点。
“大人,前面是昆明城最大的综合娱乐中心,我们是不是——?”
“走,进去坐坐。”和珅带着随从寻了个角落坐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四周。
只见酒肆掌柜忙前忙后,却时不时眼神飘向雅间的方向,满脸堆笑,透着几分谄媚。
雅间内,一位自称“李府管家”的茅公略正与几人把酒言欢。
和珅注意到,酒肆中其他食客在谈论起这位茅公略时,都压低了声音,神色间既有敬畏,又带着几分神秘,
甚至有商户私下嘀咕“此管家门路广,能通不少关节”。
和珅心中一动,就记下了茅公略这个名字。
到了傍晚,回到驿站,和珅命手下去收集茅公略的信息,并嘱咐找到他的住处。
手下前去暗访,此时和珅眼珠一转,妙计浮上了心头。
两天后,手下把茅公略的来龙去脉摸了个透,原来他是李侍尧的总管兼幕僚,
李的许多事情都是通过他办的,他是李府中的关键人物。
“桂成,这回需要你亲自出山,攻破李侍尧的亲信茅公略就靠你了,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原来和珅命侍卫队长王桂成扮成远道而来的富商,想法接近茅公略,撬开他的嘴巴,从中寻找破案的线索。
“和大人,放心吧,就凭我三寸不烂之舌,拿下茅公略绰绰有余。”和珅满意点的老头。
王桂成精心准备一番后,怀揣一袋沉甸甸的银锭,敲响了茅公略的房门。
“吱扭”一声,门被打开。
“你是——?”茅公略疑惑地打量着眼前之人。
王桂成满脸堆笑,恭敬道:“茅先生贵人多忘事,前些日子——茅先生,您不会让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
“哈哈~,当然不会,看我脑子多不灵光,先生请进。”茅公略歉疚道。
二人分宾主落下。“茅先生,多谢您为我寻得了上万斤粮食,解了燃眉之急呀。”
“啊,原来背后买家是您啊,失敬失敬,这次要买多少货呢?”茅公略忙不迭的感谢着。
王桂成打蛇随杆上,“茅先生,这回可要给我安排多些,你有多少我吃进多少……”
茅公略微微一怔,心想这个买家实力不可小觑。
茅公略一年前就与此人有过交道,只是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此人为李侍尧卖出了万斤粮食,获利八万两,
只是二人素未谋面,如今大客户登门拜访,茅公略盛情招待自不待言。
“原来是老朋友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失敬,失敬”茅公略顿时热情起来,吩咐下人赶紧上酒上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茅公略已有几分醉意,言语也渐渐多了起来。
他拍着胸脯:“老弟,不是老哥吹牛逼,我家主人的粮食都是从我手中出去的,没有十万斤也差不多。”
茅公略吹嘘着自家主人的手段,无意间透露李侍尧常以“军需采办”为名,
向云南各州县摊派银两,仅缅甸战事期间,就私吞了十万两军需款——
“……”
和珅得到这些线索后,依然未急于行动。他先暗中安排人手,对茅公略所述之事进行多方查证,确认线索属实后,
这才将这些线索精心绘成密图,与事先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云南府库账目暗中比对,果然发现多处款项出入与茅公略所言吻合。
云南总督府内,李侍尧得知和珅动向有些异常,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凭心来说,最初和珅来云南,李侍尧并没把和珅放在眼中。
“哼!一个小小的侍郎,假如他是为查我案子而来,乾隆此举实乃失察,这不是七品芝麻官审诰命夫人的戏码吗?”
轻视归轻视,为了万全之策,李侍尧决定先试探和珅,于是命人送去名砚、古玩及白银等贵重之物。
“和珅也是人,能抗住糖衣炮弹吗?上拨人就是这样打发走的。”李侍尧心中暗想。
和珅则不动声色地收下礼物,三日后,却原封不动地将礼物送回,并附上书信一封,写道:“大人之物,和珅不敢私藏,待案结后,自当请旨发还。”
李侍尧看着原物与书信,眉头紧皱,心中疑窦丛生,不知和珅此举究竟何意。
而和珅真正的杀招,在于分化李侍尧的羽翼。
他暗中查访,抓住了云南布政使周令树曾被李侍尧勒索的把柄,随后亲自登门,言辞恳切地晓以利害:
“李公势败已定,公若愿呈递状词,不仅可脱罪,亦能保全家族。否则,恐将玉石俱焚。”
周令树本就对李侍尧心怀不满,权衡利弊之下,当即交出了李侍尧亲笔批注的勒索文书。
紧接着,和珅又以“协查”为名,巧妙地软禁了李侍尧的贴身师爷茅公略,
从其精心保管的账本中,搜出了收受盐商贿赂的详细记录。
当和珅带着一叠叠盖着官印的证词和账册匆匆回京时,乾隆帝在乾清宫召见了他。
“和爱卿,听说你在云南计谋迭出,斗败了老狐狸李侍尧,快说说,你用的什么计策。”
乾隆有些迫不及待了。
和珅并未照本宣科,而是模仿刘罗锅的样子,弓着背,一板一眼学着刘墉的声音,
将李侍尧如何利用职权层层盘剥,致使云南百姓怨声载道的情形,甚至模仿了几句当地商户哭诉的方言,
那惟妙惟肖的神情与语调,庄重而诙谐呈现给了乾隆,乾隆帝听得频频皱眉,脸色愈发阴沉,最终,怒而下旨将李侍尧革职查办。
官兵抄没其家产时,竟从其府邸地窖中起出白银近二百万两,朝野震动。
令人讽刺的是,二十年后,和珅也落得李侍尧的下场,不,他比李侍尧的下场惨烈多了。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此案办结后,和珅因查办得力,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御前行走的班次也往前挪了三位。
朝堂之上,老臣们看着这个年轻官员意气风发的模样,心中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政治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