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夏。
18岁的草儿因一分之差高考名落孙山,当时,教育行业复读风行,一分之差,再复读一年,草儿一定能考取一所师范大学。
可是,由于草儿的家境贫困,父母无力支付草儿继续复读,草儿只好忍痛割爱放弃复读,回乡务农做了一个和父辈一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虽然是这样,草儿的梦想不是现实的镰刀收割者,而是一个用艺术的笔耕耘和歌唱,歌唱这个情爱暖暖的地球村,歌唱这个自然之美的人间……
他向往北京,向往北京的高等学府,草儿思考着自己现实的家,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就是草儿的梦想,也是作者我的心荡。
生活奖赏热爱生活的人,草儿实现他的理想和愿望,我也有了自己的事业辉煌……
——题记
逐梦田园,心向远方
1989年的夏天,阳光炽热得似乎要将大地烤焦,蝉鸣在枝头扯着嗓子嘶叫,整个世界都透着一股烦躁劲儿。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18岁的草儿紧紧攥着高考成绩单,指节泛白,眼眶泛红,仅仅一分之差,让他与心心念念的大学失之交臂。
那时候,复读在教育行业里风行一时,老师们都劝草儿再坚持一年,凭他的聪明劲儿,来年肯定能考取一所师范大学,端上那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草儿心里又何尝不想呢,他无数次在夜里畅想自己站在讲台上,手持粉笔,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模样,那是他梦寐以求的未来啊。
然而,残酷的现实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草儿的家境贫困,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那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家中还有年幼的弟弟妹妹等着吃饭、上学。父母看着草儿的成绩单,满脸都是无奈与愧疚,他们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供草儿继续复读了。
草儿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让它落下来。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复读,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准备像父辈一样,把一辈子的时光都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做一个农民。
起初的日子,草儿满心都是失落与不甘。每天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头顶烈日,弯着腰在田间插秧、除草、施肥。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泥巴裹满了他的双腿,粗糙的农具磨得他的手掌满是血泡。晚上回到家,草儿累得瘫倒在床上,望着那昏黄的灯光,心里空落落的,仿佛自己的梦想就像那灯光外的黑暗,遥不可及。
但草儿毕竟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即便身体在田间劳作,他的心却从未停止过思考和畅想。他看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土地,那随风摇曳的稻穗,那开着不知名小花的田埂,忽然觉得,这片土地其实也有着别样的美,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孕育着生命的力量。
在劳作的间隙,草儿总会坐在田埂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发呆。他想起自己曾经向往的北京,那座充满了神秘与魅力的城市,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他幻想着自己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和那些有着同样文学梦、艺术梦的同学们一起探讨诗词歌赋,一起学习播音主持的技巧,汲取知识的养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虽然现实的生活是每日与土地为伴,但草儿不甘心让自己的梦想就此埋没。每天晚上,在家人都睡去后,草儿就会点起那盏小小的台灯,翻开自己以前写的日记、作文,那些稚嫩却饱含真情的文字仿佛是他梦想的火种。他开始重新拿起笔,记录下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田间劳作的辛苦,邻里之间的温暖,大自然的四季变换。他用文字描绘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稻田上的璀璨,描绘着傍晚时分袅袅升起的炊烟里那浓浓的家的味道,描绘着农忙时节大家互帮互助的质朴情谊。
草儿的文字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不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远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把自己写的文章试着投给一些小的文学刊物,起初,都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可草儿没有气馁,他觉得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与梦想靠近的机会,哪怕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就这样,日子在忙碌与期待中一天天过去。草儿依旧每天辛勤地务农,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双手也长满了老茧,但他的眼神却越发坚定明亮。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支教老师,是个年轻的姑娘,叫晓妍。她来自大城市,身上有着一种别样的气质,清新、文雅,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这个平静的小村庄。晓妍老师发现了草儿这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看到他在田间劳作之余还不忘捧着书本,拿着笔写写画画,便好奇地与草儿交谈起来。
当晓妍老师看到草儿写的那些文章时,不禁眼前一亮,她惊讶于草儿如此细腻的文笔和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尽管身处艰苦的务农生活中,却依然怀揣着那么美好的梦想。晓妍老师鼓励草儿不要放弃,还帮他修改文章,给他讲外面文学世界的发展趋势,介绍一些知名作家的写作经验。
在晓妍老师的帮助下,草儿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章也开始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虽然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刊物,但对于草儿来说,那是莫大的鼓舞,仿佛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
随着草儿的文章发表得越来越多,他在当地也渐渐有了些名气,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平日里默默务农的小伙子刮目相看,都说老李家出了个“秀才”呢。草儿的父母也感到无比欣慰,他们虽然不太懂文学这些事儿,但看到儿子因为写作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然而,草儿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自己离真正的梦想还有很远的距离。他渴望去更大的舞台,去北京,去那些他向往已久的高等学府进修学习,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为了攒够去北京学习的费用,草儿除了务农,还利用农闲时间去附近的镇上打零工,搬砖、扛水泥,什么苦活累活他都肯干。手上的茧子又厚了一层,身上的伤也是新伤叠旧伤,但草儿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终于,经过几年的努力,草儿攒够了一笔钱,他告别了父母,告别了熟悉的小村庄,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那一刻,他的心情激动又忐忑,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他知道,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来到北京,草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包容,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报考了北京鲁迅文学院的一个进修班,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经历但同样热爱文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
在学院里,草儿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文学知识,听知名作家的讲座,参加各种文学研讨活动,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他的眼界变得开阔了,思维也更加活跃,笔下的文字也越发有深度和感染力。
进修结束后,草儿没有选择立刻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北京,一边继续创作,一边寻找机会。他开始向一些大型的文学杂志投稿,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文章逐渐得到了编辑们的认可,在文学界也崭露头角。
后来,草儿又机缘巧合地接触到了广播行业,他发现,自己可以用声音去传递那些美好的文字,去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就像他曾经向往的北京广播学院所培养的那些播音人才一样。于是,他开始自学播音主持的相关知识,练习发音、语调,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播音技巧。
功夫不负有心人,草儿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家广播电台工作,从最初的幕后撰稿人,到后来成为一名深受听众喜爱的电台主播。他用温暖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将自己写的那些关于乡村生活、关于人间情爱的故事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听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在事业逐渐走上正轨的同时,草儿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他经常利用假期回到村里,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要勇敢地追求梦想,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束缚。他还把外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村里,帮助村民们发展特色农业,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富裕。
多年后,草儿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文学创作和广播行业的重要奖项,回首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因一分之差高考落榜、无奈回乡务农的少年,凭借着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而我,作为记录草儿故事的作者,也为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草儿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在困境中挣扎却依然怀揣梦想的人前行的道路,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踏实地,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让梦想之花绚烂绽放,都能在生活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草儿依旧在逐梦的路上前行着,他知道,梦想的远方没有尽头,而他将用一生去追寻,去歌唱这个充满情爱的地球村,用艺术的笔耕耘出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