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闹钟划破寂静时,江雪珑几乎是同时睁开眼。手肘撑起上半身,窗帘缝隙里漏出的夜色依然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淅淅沥沥的雨声裹着初秋的凉意,从缝隙里钻进来。
她利落地掀被下床,脚步放得极轻。简单洗漱换衣,对着镜子略施薄粉,才回到床边俯身凑到张国容耳边,尾音带着软糯:“快起来啦~”
张国容眼睫颤了颤,半眯着眼看清近在咫尺的脸,像是还没从睡意里挣脱,只凭着本能凑过去,在她脸颊上印下一个温软的吻,随即脑袋一歪,又沉沉睡去,呼吸均匀得像湖面轻波。
江雪珑眯起眼思索片刻,干脆直接扑进他怀里,捧着他的脸便吻了下去。唇齿相依间,呼吸渐渐缠成一团,带着彼此的温度灼热起来。直到他喉间溢出一声低吟,她才稍稍退开,嘴角挂着狡黠的笑:“醒了?”
张国容喉结滚了滚,低头看了一眼,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意有所指:“它也醒了。”
江雪珑轻笑一声,抓过一旁的衣服一股脑罩在他头上:“先把它按住,再不起床来不及了。”
……
清晨五点,雨丝斜斜织着,江雪珑与张国容、梁嘉辉、刘小庆撑着酒店的黑色大伞,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走进天安门广场。
此刻的广场早已攒了上万人,伞阵连绵如浪,穿雨衣的身影在其间移动如流动的色块,更有不少人任凭雨丝打湿肩头,孩童被大人举过头顶,小脸蛋贴在家长湿漉漉的发间——如果国家和民族能称作信仰,那这份雨幕里的虔诚不分长幼。
江雪珑拉起张国容的手直直往广场前头跑,雨打湿的地面泛着水光,他没提醒她跑慢些小心摔了,只默默将她的手攥得更紧,指腹抵着她掌心的薄汗,步步都踩得稳当。
四人好不容易来到队伍末尾,前头的人墙乌泱泱铺展开,伞沿与肩头交叠,望过去竟看不到边际。江雪珑轻声叹道:“我们还是来晚了,大家怕是凌晨就来排队了。”
“唔紧要,嚟咗就算数!”梁嘉辉的粤语刚落,旁边一位敞着雨衣领口的北京大哥猛地回头,嗓门亮得像敲锣:“你们是香港来的?”
刘小庆眼睛一亮,连忙接话:“是!他们仨都是香港来的演员,在故宫拍电影呢!”
大哥抬眼扫过四人,目光在伞面的标志上顿了顿,一拍大腿:“哟!住北京饭店呐!贵客,真是贵客!”
江雪珑几人还没来得及接话,大哥已经转身朝前头扬声吆喝:“大伙儿让让!这儿有几位从香港专程来看升旗的同胞!咱们天天都能来,人家来一趟不容易,让他们往前靠靠!”
话音刚落,前头的人群像被风吹动的麦浪般涌动起来。
“香港同胞啊?快到我这儿来,我这排松快!”
“往旁边挪挪!给香港来的朋友让个空!”
“儿子快看!人家香港同胞都淋着雨来看升旗了!偏叫你半天还不乐意起床!快往边儿上让让!”
四柄印着北京饭店字样的黑伞,在涌动的人潮里成了最醒目的坐标。
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热忱裹着,一路往前挪,直到抬手便触到第一排的栏杆,才如梦初醒般停下——竟真的站到了最前排。江雪珑握着伞柄的手指微微收紧,心里头又热又烫。
张国容侧头看她,声音里带着笑意:“内地的朋友,好热情啊。”
江雪珑回看向他,嘴角弯起的弧度里浸着一抹自豪:“都是中国人嘛。”
……
清晨六点,天光正从墨色里挣出一抹微曦,广场上的照明灯骤然熄灭,数万人的呼吸仿佛在这一刻凝住,随即又化作潮水般的涌动——“来了!”、“开始了!” 细碎的呼喊在雨幕里传递,像星火燎原。
雨丝仍斜斜地织着,却没人再顾及肩头的湿意。明明没有人提出倡议,但数万人手中的伞阵却如浪潮般齐齐退去,露出一张张仰着的脸。脊梁挺得笔直,任凭雨珠顺着额角滑落,目光齐刷刷投向金水桥的方向。军靴踏碎雨幕的声响由远及近,仪仗队员肩托的国旗在雨中猎猎展开一角,红得像燃着的火,踏着正步穿过广场,每一步都踩在心跳的鼓点上。
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猛地划破天际,升旗手振臂一挥,国旗一角被猛地扬开,带着雨珠的重量与风的力量,向着建国三十三年的清晨徐徐攀升。数万人的歌声骤然响起,不似演练过的齐整,却带着穿云裂石的力量,在广场上空翻涌回荡。身边有人喉间发紧,哽咽声混着雨珠滚落,落在衣襟上洇出深色的痕。
短短一分钟,国旗已升至杆顶,在风里舒展成最鲜亮的模样。数万人仍伫立着,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没人挪动半步,仿佛要把这抹红刻进眼里。
“阿珑你说得对。”梁嘉辉的声音悠悠传来,带着未散的震撼,“在广场上看升旗,和在金水桥那边看,真的不一样。”
他望着城楼上方,伟人画像在雨雾中愈发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被雨水洗得发亮,那股恢宏的力量直撞过来,像重锤砸在心上。
张国容的目光扫过仍未散去的人群,喃喃道:“数万人在雨中站了一夜,就为了看这一分钟的升旗……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吧。” 语气里带着轻叹,却字字恳切。
江雪珑点点头:“嗯,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不止是浪漫。”沉默良久的刘小庆终于开口,“当我看到升旗仪式开始前,所有人都不约而同收起了雨伞,站在雨中仰着头,雨水落进眼里也浇不灭眼神中炽热的火,我就在想……”她吸了口气稍微平复情绪,缓缓而笃定地说道:“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一定可以再次站在世界之巅。”
江雪珑默默流下眼泪,为了不让三人察觉,故意没有抬手擦。
是啊,虽然1982年的中国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脚下纵有泥泞,前路必是康庄。
“哥哥姐姐!” 清脆的童声穿过雨幕,一名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举着几面小国旗跑过来,个头不高,声音却亮得像雨后的阳光,“听说你们是从香港来的,那我就把我手中的几面小国旗送给你们吧!希望你们常来北京看看,北京欢迎你们!”话语里带着这个年代特有的抑扬顿挫,铿锵地像在念一首小诗。
几人笑着接过来,掌心的小国旗带着雨水的凉意,却烫得人心里发暖。“我们合张影吧?” 江雪珑摸出尼康Fm2,镜头上还沾着雨珠。她拦住一位路人,将相机递过去时,指尖都带着微颤。
四人站定,身后是天安门城楼与迎风招展的国旗,雨丝在镜头里织成朦胧的网。快门按下的瞬间,1982年国庆这一日的雨、国旗与滚烫的心跳,都定格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