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试错”让林羽在溪水污染中腹泻三天,并推断污染源含有未知神经毒素,这迫使他必须找到污染源头,才能彻底解决水源问题。为了在夜间追踪溪流走向并探寻污染之谜,林羽利用手头的荧光材料,开启了一场荧光溯踪行动,而这次探索不仅揭示了污染的真相,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物发现。
腹泻三天让林羽的身体虚弱不堪,但他却不敢有丝毫松懈。水源的污染是他生存的最大威胁,他必须尽快找到污染源头,否则山洞的生存将难以为继。白天的溪流虽然浑浊,但要精确追踪源头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茂密的植被和崎岖的地形中。他需要一种能在夜间进行追踪的方法。
他想到了之前在“绒羽劫掠”中用来驱散变异雕的荧光棒。这些荧光棒在黑暗中能发出微弱的光芒,或许可以用来标记溪流的走向。
夜幕降临,林羽带着几根荧光棒,小心翼翼地来到溪边。他将荧光棒掰断,让它们发光,然后将它们固定在溪流两岸的树枝和岩石上,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以此作为路标。他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借着荧光棒的光芒,在黑暗中缓慢而谨慎地前进。
溪流的腥臭味在夜间变得更加浓烈。林羽凭借着气味和荧光标记,一步步向上游摸索。当他行进到一处狭窄的河段时,他发现荧光棒的光芒被水面反射,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绿色。他靠近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毛骨悚然——溪水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绿色黏液,正从上游的岩缝中缓缓渗出!
他用手碰触了一下黏液,黏滑而带有弹性,散发着刺鼻的腥味。林羽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溪水污染的源头——变异藻类爆发!这些藻类在末世的特殊环境中发生了变异,以某种他未知的物质为食,大量繁殖,并释放出毒素,污染了整个溪流。这种大规模的生态异变,是林羽从未遭遇过的挑战。
他将这次“荧光溯踪”的发现,包括“夜间用荧光棒标记溪流走向,发现上游有绿色黏液渗出(变异藻类爆发)”的污染源真相,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山洞外的危机,不仅有人为掠夺,更有来自生态环境本身的异变。
然而,就在他为发现污染源而感到一丝欣慰时,一个意外的现象却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被他用来标记溪流走向的荧光棒,发出的光芒,竟然吸引了蛙群聚集!大量的变异青蛙从四面八方跳过来,它们绿色的皮肤在荧光下显得格外显眼,鼓噪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林羽感到一丝疑惑。这些变异青蛙为何会被荧光棒吸引?他小心翼翼地靠近一只青蛙,发现它的身体比末世前的青蛙大得多,皮肤也更加粗糙。他尝试捕捉了一只,发现它们行动迅速,不易捕捉。
他突然想到,既然这些蛙群聚集,或许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在末世中,任何可以食用的生物都值得尝试。他捕获了几只,带回山洞。经过简单的处理和烤制,他尝了一口——蛙肉可食但味苦。虽然味道不佳,但至少可以充饥。
他将这次“荧光溯踪”的意外发现,包括“荧光吸引蛙群聚集(蛙肉可食但味苦)”的食源拓展,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任何一种现象,都可能隐藏着生存的机遇。
然而,真正的发现,却在他食用蛙肉之后。
当林羽吃下蛙肉后,他惊奇地发现,他持续了三天的腹泻竟然暂时缓解了!虽然没有完全止住,但腹痛减轻,排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他感到身体的虚弱感有所减轻,精神也稍微振作了一些。
林羽立刻回想起自己的症状和蛙肉的特点。他推断,这些变异青蛙的内脏含天然抗毒素。它们长期生活在被变异藻类污染的溪流中,很可能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出了对抗毒素的能力。而这些抗毒素,在食用后,也对他体内的未知神经毒素产生了一定的拮抗作用。
这个发现让林羽感到一阵狂喜。他不仅找到了污染源,更意外地找到了暂时缓解腹泻的方法!这意味着,在彻底解决水源问题之前,他至少有了一种能够应对中毒症状的临时方案。这些变异青蛙,不再仅仅是味道苦涩的食物,更是他对抗未知毒素的“解药”。
他将这次“荧光溯踪”所带来的关键性发现,包括“蛙内脏含天然抗毒素(暂时缓解腹泻)”的惊人结果,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大自然虽然充满了危险,但也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和生存的钥匙。
这次对污染源的追踪和意外发现抗毒素蛙肉的经历,标志着林羽正式进入了第三卷“外界冲击”的核心逻辑——他不仅要面对污染和生态异变带来的威胁,更要学会从这些异变中寻找生存的机遇。这次事件,也迫使他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博弈,通过对环境的深入探索,来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和资源。他对“蛙内脏含天然抗毒素”的发现,也为后续章节埋下了伏笔,预示着他将要面对的,将是更复杂的生物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来解决生存难题的挑战。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虽然腹泻暂时缓解,但污染源并未清除,蛙肉也并非长久之计。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彻底清除变异藻类?他是否能从蛙内脏中提取出更纯净的抗毒素?或者,他是否能利用这些蛙群来帮助他对抗其他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