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盾计划”的惨痛失败,不仅让林羽的山洞防御力骤降,更让他亲身体验到未知科技的毁灭性与潜在的化学腐蚀性。这次爆炸,彻底粉碎了他对通过外部符号获取强大力量的幻想,也将他推向了沉默之壁前。他开始从对神秘符号的迷信中挣脱,转而寻求更可靠的生存之路。
“轰隆”一声巨响,将林羽从对科技力量的迷信中彻底惊醒。山洞入口被炸得面目全非,焦黑的金属板碎片散发着刺鼻的腐蚀性气味。这次失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沉重。他不仅没有获得强大的能量屏障,反而毁坏了自己唯一的庇护所,并险些伤及自身。
林羽拖着疲惫而受伤的身体,在废墟中清理着残骸。他看着那块曾经让他充满好奇和希望的岩壁,现在却变得如此残破。那些曾经被他视为“神明指引”的符号,此刻在他眼中,却如同一个个嘲讽的伤疤。
他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厌恶。厌恶自己的轻信,厌恶对未知力量的盲目追求。他意识到,无论是“施肥指引”带来的过量施肥,还是“星图骗局”的冰雹袭击,又或是这次“符盾计划”的爆炸,每一次对这些符号的依赖,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和代价。它们并非“神明指引”,更像是某种充满恶意的诱惑,或者仅仅是某种古老科技的残余,在末世中变得不可控。
林羽的目光落在那些幸存下来的符号上,它们依然静静地刻在岩壁上。他知道,只要这些符号存在,他心中对未知力量的渴望和依赖就永远不会彻底消失。他必须彻底斩断这种联系,封存剩余符号!
他没有选择将其凿毁,因为他知道,这些符号的出现,以及金属板的存在,都暗示着山洞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秘密。他只是不想再被它们所困扰,不想再被它们所诱导。他需要将它们“隐藏”起来,让它们不再成为他决策的依据。
林羽找到大量的木炭灰,将其研磨成细腻的粉末。然后,他用这些炭灰涂抹岩壁,将所有剩余的符号,包括那些螺旋状的花纹、“滴血手掌”的印记,以及他自己刻画的“败者之碑”上的文字,全部覆盖。黑色的炭灰均匀地附着在岩壁上,将那些曾经闪耀着神秘光芒的符号,彻底掩盖起来。山洞内部,那片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岩壁,此刻变得一片漆黑,仿佛一道沉默之壁。
他不再依赖那些符号,不再相信所谓的“神明指引”。他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经验,来在这片废土上生存下去。他在心中立下誓言,不再依赖“神明指引”。
他将这次“沉默之壁”的行动,包括“封存剩余符号,用炭灰涂抹岩壁掩盖秘密,立誓不再依赖‘神明指引’”的决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虽然他用炭灰掩盖了表面的文字,但在他心中,那些教训将永远铭刻。他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虚无缥缈的“神明”,而是源于自身。
这次对岩壁符号的处理,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思想和认知发生了质的转变。这是一种从迷信到理性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这成为了第二卷的一个重要卷中隐喻:主角从迷信符号转向自我探索(科学萌芽)。
曾经,林羽将这些符号视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将它们奉为“神明指引”。他渴望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来获得超凡的能力,解决末世的一切难题。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试图从“神谕”中寻找生存的答案。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惨痛的代价,让他终于看清了现实。
他开始明白,末世中没有“神明”会来拯救他。唯一的依靠,是他自己。他开始更加注重实践、观察和总结。他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变异生物的习性、自然资源的特性,都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不再盲目地尝试,而是先观察,再推测,然后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最终才谨慎地推广。这种从经验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并不断验证修正的过程,正是科学萌芽的体现。
“星图骗局”的冰雹,让他意识到天气的复杂性,促使他更细致地观察云层、风向和气压的变化,而非只依赖符号。
“药方残页”的伤肝肾,让他明白草药药性的不确定性,促使他开始系统地测试每一种植物的毒性与药性,寻找安全的剂量。
“符盾计划”的爆炸,让他认识到科技力量的危险与不可控,促使他不再妄图激活未知装置,而是转而研究如何利用现有材料修复防御,构建更坚固的物理屏障。
他将这些感悟,以及对自身思想转变的认知,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知道,这面被炭灰覆盖的岩壁,将成为他个人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虽然他放弃了对“神明指引”的依赖,但末世的威胁从未消失。山洞的防御力大幅下降,据点幸存者的存在也让他时刻保持警惕。他必须尽快修复山洞,重新建立更完善的防御体系。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来应对未来的挑战。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力量,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实际的耕耘和探索之中。他将继续在废墟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同时,那份对据点幸存者的警惕,以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仍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暗线,指引他走向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