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羽的精心维护下,山洞试验田的生机愈发盎然。双层防护体系有效抵御了酸雨的侵蚀,确保了作物在纯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骨粉和鱼内脏发酵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菌丝网络则默默地净化着空气和土壤。林羽每天穿梭在绿意盎然的试验田间,感受着生命的脉动,他深知,这片土地是他在这末世中最坚实的根基。
然而,随着作物的不断生长和收割,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大量的植物残骸。枯萎的叶片、修剪下来的茎秆、以及收割后剩下的根系,这些废弃物堆积在试验田周围,不仅占据空间,还可能滋生病虫害。林羽知道,这些植物残骸并非毫无价值,它们富含有机质,如果能将其转化为腐熟的堆肥,就能为土壤提供源源不断的天然养分,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
他回想起末世前关于堆肥的知识,堆肥是将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腐熟,最终形成腐殖质的过程。这不仅能处理废弃物,还能提升土壤肥力。于是,林羽决定在山洞内开辟一块区域,专门用来制作堆肥。
他选择了山洞一角相对潮湿且通风良好的位置,挖了一个简易的堆肥坑。然后,他将试验田里收集来的植物残骸,以及一些从洞外捡来的枯枝落叶,一股脑地堆入坑中。他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温度,微生物就能开始工作,将这些有机物转化为宝贵的腐殖质。
起初,堆肥坑中的有机物确实开始分解,散发出一种植物腐烂特有的味道。林羽每天都会用木棍翻动堆肥,并适量浇水,试图加速腐熟过程。他期待着能够尽快获得肥沃的腐殖土,用于扩大他的试验田。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林羽发现,堆肥坑中散发出的气味变得异常浓烈,不再是单纯的腐烂味,而是一种带着酸涩和焦糊的混合气味。当他靠近堆肥坑时,甚至能感觉到一股不自然的灼热感。他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触摸堆肥,发现内部的温度竟然非常高,甚至有些烫手!
林羽的心头猛地一沉。他意识到,这是一种“二次发酵”的现象。堆肥中的植物纤维没有完全腐熟,在缺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了剧烈的厌氧发酵,产生了大量热量。这种高温,不仅会导致养分流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将这种未腐熟的堆肥直接施用于土壤,其持续释放的热量和酸性物质,会直接“烧毁”作物的根系,导致幼苗大面积死亡。他原本是想制作肥料,却不曾想,这份“好心”却可能变成“杀手”。
他立刻在“败者之碑”上添上了新的记录:“堆肥时未腐熟的植物纤维引发‘二次发酵’,高温烧毁根系。”他意识到,堆肥并非简单地堆积有机物,它需要精细的控制和漫长的时间。
林羽陷入了沉思。他不能直接使用这种高温堆肥,但植物残骸又必须处理。他回想起末世前关于堆肥的更复杂方法,其中提到了“分层堆肥”的概念。分层堆肥通过交替堆放不同材料,可以更好地控制水分和氧气,促进均匀腐熟。
他决定,改用一种更精细的“分层掩埋法”来制作堆肥。他重新选择了一个更大的区域,不再挖深坑,而是选择在地面上进行堆肥。他首先铺设一层干燥的落叶,作为透气层。然后,他将收集来的植物残骸均匀地铺设在落叶上方。接着,他会覆盖一层从试验田清理出来的普通泥土,泥土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帮助分解。最后,他还会撒上少量之前制作的骨粉,骨粉富含磷钙,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同时调节酸碱度。
这种“落叶+土+骨粉”的分层堆肥法,能够更好地控制堆肥内部的氧气和水分,避免了之前那种缺氧导致的剧烈厌氧发酵。林羽每天都会用自制的简易测温器(一个用金属丝和蜡烛制作的温度计,通过蜡烛融化的速度来判断温度),监测堆肥内部的温度,确保它保持在适宜微生物活动的范围内,避免过热。
整个腐熟过程比之前更加漫长。林羽耐心地等待着,他知道,高质量的堆肥需要时间。他根据经验判断,在目前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完整的腐熟可能需要大约45天。在这45天的时间里,他每天都会进行翻堆,确保堆肥能够均匀受热和氧化,同时也能有效抑制臭味的产生。
然而,即使如此,堆肥在腐熟过程中仍然会散发出一些异味。虽然不至于像之前那样浓烈,但对于长期居住在山洞内的林羽来说,依然是一种困扰。他想到了之前种植的灰叶草。灰叶草不仅耐盐碱,而且生长迅速,叶片宽大。他决定,在堆肥堆的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灰叶草,利用其宽大的叶片来遮盖堆肥,从而有效抑制臭味的扩散。灰叶草不仅能吸附异味,还能为堆肥提供额外的保护层。
当45天周期结束,林羽挖开堆肥堆时,他惊喜地发现,里面的植物残骸已经完全腐熟,变成了深褐色、质地疏松、散发着淡淡泥土芬芳的腐殖土。这种腐殖土不仅没有任何异味,而且富含各种植物所需的养分,是完美的天然肥料。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腐熟的腐殖土收集起来,然后均匀地施用于试验田,为作物提供更均衡的养分。
这次“腐殖悖论”的解决,让林羽对土壤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意识到,任何看似简单的自然过程,都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他必须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才能找到最适合末世环境的解决方案。他将这种“分层掩埋法(落叶+土+骨粉)”以及“完整腐熟周期45天,期间用灰叶草遮盖抑臭”的经验,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从一个普通求生者蜕变为一个真正的“生态管理者”的最好见证。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堆肥的效率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他开始思考,是否能引入更多种类的分解微生物,或者添加一些能够加速分解的天然物质?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控制堆肥内部的湿度和温度,是否能够缩短腐熟周期,从而更频繁地获得高质量的腐殖土?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植物残骸之外的其他有机废弃物。比如,他捕捞的变异鱼的骨头和鳞片,或者一些动物的粪便,是否也能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处理,转化为有用的肥料?他知道,多样化的堆肥原料,才能确保土壤养分的均衡和长期健康。
林羽深知,末世的生存挑战是无止境的。每一个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引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微小成就所迷惑。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