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内的试验田,在林羽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翠绿的嫩芽在荧光陶罐灯柔和的光芒下蓬勃生长,高低错落的垄畦如同蜿蜒的绿色长龙,将盐分和毒素远远隔开。林羽每日穿梭其间,悉心照料着每一株作物,感受着生命复苏的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因为一个新的、无形的威胁正在悄然滋生,并将他的希望再次推向绝望的边缘。
那是几个阴冷的雨夜之后。林羽像往常一样,在深夜巡视试验田,检查幼苗的状况。当他靠近那些最为娇嫩的作物时,一股令人心惊的异味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植物腐烂特有的酸臭味,混合着潮湿的霉味。他心里猛地一沉,立刻俯下身子,借助微弱的荧光查看。眼前的一幕让他如坠冰窖:许多幼苗的茎秆底部,原本翠绿的叶片,此刻却变成了半透明的黄褐色,软塌塌地瘫在泥土上,甚至有些已经开始融化成一滩烂泥。霉菌如同黑色的绒毛,嚣张地附着在腐烂的组织上,仿佛在宣告着它们的胜利。
林羽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他知道,这绝对不是之前那种可控的霉菌感染,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烂。他检查了土壤,排水系统运作良好,没有积水;他检查了温度,荧光陶罐灯也提供了稳定的热量,没有冻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伸出手,感受着空气——潮湿,极致的潮湿!即便在末世之前,他也从未感受过如此湿润的空气,仿佛能拧出水来。他将手伸到幼苗上方,掌心很快就蒙上了一层水汽。
湿度,是湿度!山洞虽然能遮风避雨,但其封闭的环境,加上洞外连日的阴雨,使得洞内的空气湿度飙升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猜测,夜间的湿度恐怕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90%,这对于娇嫩的幼苗来说,简直是一场“湿度绞刑”。高湿环境不仅抑制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成为了各种腐败菌和霉菌滋生的温床。幼苗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正常生长,只能走向腐烂的结局。
看着一片片腐烂的幼苗,林羽的心头火起。他不能让这种无形的敌人再次摧毁自己的希望。他必须找到解决湿度过高的办法。他回想起末世前温室大棚的原理,棚内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他想到,或许可以在试验田上方搭建一个简易的棚子,将幼苗与外界的潮湿空气隔离开来。
他立刻行动起来。他在废墟中找到了几块较大的塑料布——那是末世前某种设备的防水包装。这些塑料布虽然破旧,但依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他用木棍和藤蔓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骨架,然后将塑料布小心翼翼地铺设在骨架上方,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塑料棚。这个棚子覆盖了大部分试验田,将幼苗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其中,希望能将它们与潮湿的空气彻底隔离。看着棚内仿佛被“保护”起来的幼苗,林羽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然而,仅仅过了一夜,当林羽再次查看塑料棚时,他却发现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棚内的空气依旧潮湿得令人窒息,塑料布的内侧凝结了密密麻麻的水珠,如同下了一场小雨,这些水珠不断滴落在幼苗的叶片上,加剧了腐烂的速度。有些幼苗的腐烂程度甚至超过了棚外,霉菌以更快的速度蔓延。林羽意识到,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密闭的塑料棚并没有排出湿气,反而将幼苗自身蒸腾出的水分以及土壤中蒸发的水分都封闭在棚内,使得棚内的湿度达到了饱和状态,形成了一个小型“桑拿房”,加速了幼苗的“绞刑”。这根本不是保护,而是致命的囚笼!
林羽感到一阵沮丧。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回到“耻辱墙”前,翻阅着那些记录。他想起了在处理洞穴内部通风时,曾尝试过在洞壁上开孔的经验。那个经验虽然未能完全解决通风问题,却给了他新的灵感:如果将密闭的塑料棚打开一个“口子”,让湿气能够排出,同时又能阻挡大部分冷空气,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林羽决定对塑料棚进行改进。他不再追求完全密闭,而是选择了“半开放”的策略。他先是将塑料棚的顶部裁剪出几个大小适中的圆孔,这些孔洞能够让棚内的湿热空气上升并排出。然而,仅仅开孔是不够的,如果孔洞过大,冷空气会直接灌入,再次导致冻伤。于是,他想到了用碎石来吸潮和阻挡冷空气。
林羽再次外出,寻找那些多孔的碎石。他找到一些类似火山石的轻质岩石碎片,这些石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他将这些碎石均匀地铺设在塑料棚的顶部开口周围,形成一个环形的“吸湿带”。这些碎石不仅能够吸收一部分从孔洞排出的湿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冷空气直接灌入,形成一个缓冲层。此外,他还将一些碎石分散地铺设在棚内的土壤表面,希望能进一步吸收土壤蒸发的水分。
当他完成这一切,夜幕再次降临。林羽怀着忐忑的心情,点燃荧光陶罐灯,再次进入塑料棚。他发现,棚内的空气虽然仍然潮湿,但明显不再像之前那样令人窒息。塑料布内侧的水珠也大大减少,不再有冷凝水滴落。他将一块干燥的兽皮放在棚内,第二天早上发现兽皮只略微潮湿,而不是之前那样湿透。他感觉到希望的光芒在心中重新燃起。
为了更精确地评估效果,林羽决定进行一次“湿度监测”。他没有专业的湿度计,但他有自己的办法。他回想起末世前的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空气湿度可以通过露点来大致判断。他用一小块冰冷的金属片(一块废弃的罐头盖)作为“湿度计”,将其放置在棚内不同的位置,观察金属片表面凝结水珠的速度和程度。通过反复试验和对比,他发现棚内的湿度果然得到了显着控制。他估算,夜间的湿度已经从之前的90%以上,稳定下降到了65%左右。这个数值,对于大部分作物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幼苗的腐烂速度明显减缓,新的叶片也开始健康地生长出来。
这次成功,让林羽深刻体会到,末世的生存,不仅仅是力量和勇气的比拼,更是智慧和耐心的较量。每一次解决问题,都像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需要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分析和不懈的尝试。他将这次关于“湿度绞刑”的经验,以及碎石吸潮和棚顶开孔的技术,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耻辱墙”上。他甚至在记录旁边画了一个简易的图示,标明了开孔的大小和碎石的铺设方式,让这份经验更加直观和实用。
随着湿度问题的解决,山洞试验田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完善。作物的生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产量也得到了可观的提升。林羽甚至尝试种植了一些对湿度更为敏感的作物,比如一些小型浆果类植物,它们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下,也开始逐渐结出果实。这些小小的成功,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林羽在这片废土上的孤独求生之路。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湿度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这种方法并非完美无缺。碎石的吸潮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定期更换或干燥;塑料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破损。他必须找到一种更加长久、更加可持续的湿度控制方案。他开始思考,除了物理吸附,是否能利用植物自身的蒸腾作用来调节湿度?或者,是否存在某种天然的吸湿材料,能够大规模地应用于山洞内?这些新的问题,如同种子般,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等待着未来的探索和解答。
他开始尝试在试验田边缘种植一些具有强大吸湿能力的植物,比如某些苔藓类植物。虽然这些植物本身不具备食用价值,但如果它们能够有效降低湿度,那么它们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他还留意着山洞深处是否有天然的通风口,或者能否通过人工改造,利用气压差形成空气对流,从而实现自然通风和除湿。
林羽深知,末世的生存挑战是无止境的。每一个看似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引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微小成就所迷惑。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