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在山洞中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但空气质量的问题却悄然浮出水面。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尽管四周防御得严丝合缝,空气却变得愈发沉闷。湿气蒸腾,异味蔓延,地面开始出现斑点状的霉菌。每当夜里闷得喘不过气时,林羽都会望着天花板发呆,心里清楚,如果不解决通风问题,这里迟早会变成新的危机温床。
为了了解山洞内气流的情况,他特意点燃干草,让轻烟在空气里游走。烟雾一缕一缕地在岩壁间游荡,很快便堆积在几个死角,久久散不去。林羽认真记录夏日和夜晚、阴天和暴雨时烟雾扩散的不同,但毫无疑问,现在的通风系统根本无法应付长期居住的需要。山洞下部那些天生的通风口小而局促,空气流进来只是勉强,闷热和浊气在洞里打转,哪怕有风,也是无力的细流。
他在地面和墙根找过各种办法,最后决定直接在山洞高出另凿风口。他明白热空气会上升,如果能让温热的浊气自行爬升排除,也许能形成自然对流。想法虽好,操作却极其艰难。林羽的工具不过几件粗糙铁锹、石锤,面对坚硬岩壁,凿每一锤都手臂发麻。他顶着灰尘和溅石,动作小心又缓慢。有一次,他刚凿出不大的洞口,突如其来的小塌方让石块落下,险些砸中他的脚。冷汗顺着后背淌下,他只得强忍着紧张,把掉落的石头慢慢清理掉,又重新估算岩层的厚薄和承重。为了安全,他采用分段作业办法,一点点往深处推进,并用山洞里捡来的废旧木板和泥巴临时加固新开的通道。如此过了好几天,一个高位通风口终于成型。
高位置的通风口带来了些新鲜空气,但空气流通的死角依然存在,尤其是夏天炎热时闷气依旧难散。林羽并不气馁,开始思考如何引导空气流动。一次外出途中,他翻到一片废弃菜园,见到几根粗壮的竹子。竹子天生中空不易腐,用来做导风管再合适不过。林羽把合适长度的竹子砍回来,挥刀去除竹节,确保里面顺畅无阻。他把竹节按照需要切割调整,每根竹节之间错落有致,间距设置在十五厘米左右。竹筒成组后,他用麻绳把它们稳稳固定在洞内和通风口之间。这样一套简易的竹筒导风系统初步建成。
竹筒安装完毕,林羽再次点火做烟雾测试。这一次,烟雾在管道引导下缓缓上升,顺利从高位通风口被带出山洞。竹管通道甚至能借助偶尔外界的风形成轻微气流。他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夏夜凉风能顺顺当当地引到洞里来,闷热、潮气渐渐散去。林羽欣喜地观察着数据,反复调节竹筒出风口的位置和角度,只为找到最佳气流路径。当北风来临,空气甚至会顺着竹筒倒灌,带来冷意,他及时用碎布与黏土简单封堵调整,逐步积累了一套实用经验。
当然,这套系统也有许多不足。潮湿天气容易让竹筒发霉,反复暴露在雨季甚至出现软化和断裂。他着手用松脂做防水涂层,给竹筒刷上一层薄膜,延长使用寿命。对于外口容易变形的管道,他用金属丝简单捆扎加固,关键节点还缠贴上多余布片缓冲力量。随着一轮又一轮改进,林羽的通风系统变得越来越可靠——山洞终于从湿热的死气沉沉,变得清爽而可以久居。
这一切改造,不仅锻炼了林羽的双手,也极大地磨炼了他的心志。刚开始遭遇通风难题时,他一度焦虑,甚至动摇自己是不是选错了避难地。但当第一股新鲜空气在洞内流动开时,他的自信悄然归来。每解决一个难题,生活就多一分安全感。他学会了规划未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抽空巡查各处竹筒的状态,破损处及时换新。洞内布局也随着季节和天气灵活调整,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次例行巡查中,林羽居然在挖掘时意外发现一块纹理奇特的石头。他一开始并未在意,只觉得纹路古怪,还把它随手搁置一旁。可越看越觉得,那些细密的曲线像是某种符号暗号,隐隐呼应着自己在山洞深处见过的未知图案。他不自觉地摸着石头出神,一颗心再度被神秘与好奇笼罩。
除了石头之外,他又注意到洞外山坡有一种奇异变异植物生长。它们颜色偏青绿,生长极快,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焕发新芽。林羽不得不多加警惕——这种变异植物如今无害,但随着环境变迁,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威胁,谁也不能保证。正是这些细致的关注、超前的防范,为林羽在山洞里的生活,奠定了更坚实的后盾。也让他的求生故事,随时准备迎接新的转折与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