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虽武艺 ** ,身为殿帅府太尉,麾下却多有骁勇之士。
如今连高封都被杀,高俅尚且束手无策,满朝文武自觉能力不及高俅部下,于是无人敢应诏。
宋徽宗久候无果,终于震怒:“不过一群草寇,你们这些将领竟无法制伏?朕养你们又有何意义?”
赵佶痛责群臣后,点名问高俅:“高太尉,你有何良策平定这伙叛匪?”
高俅跪地叩首,低声道:“臣不敢妄言。”
赵佶催促道:“但说无妨,朕赦你无罪。”
高俅犹豫道:“臣以为,暂且按兵不动较为稳妥。”
赵佶震怒:“放肆!区区叛匪,你竟要朕坐视不理?”
高俅急忙解释:“绝非置之不理,只是此匪狡诈,贸然出击恐难取胜。
臣需时日筹备精锐之师。”
赵佶冷笑:“这岂不等于纵容叛匪?”
随即转向蔡京:“蔡太宰,你有何见解?”
蔡京附和道:“高太尉所言甚是。”
赵佶气得脸色发青,又问童贯:“童爱卿,你怎么看?”
童贯也赞同道:“此事需从长计议。”
赵佶怒极而笑:“我大宋百万大军,对付一群草寇竟如此棘手?”
他瞪着高俅:“身为殿帅太尉,统率禁军,难道手中无兵可用?”
高俅叩首,勉强笑道:“陛下,修建延福宫时,曾有圣令调配禁军参与营建。”
赵佶恍然大悟,当初因人手不足,确实命禁军参与宫室营造。
如今艮岳工程,工匠大多仍是禁军,真正能作战的寥寥无几。
赵佶虽知高俅并非有意推诿,但也无奈苦笑。
赵佶心中虽不信大宋竟无可用之兵,但此刻有人主动请缨。
循声望去,竟是蔡京之子蔡攸。
赵佶激动道:“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蔡爱卿,你有何妙策助朕平定叛匪?”
众人见蔡攸站出来,还大肆夸口,声称要率兵剿灭水泊梁山,无不暗自发笑。
蔡京虽是奸邪之人,但他确实有才,只是用错了地方。
作为蔡京的长子,蔡攸的能力不及父亲的十分之一,实属不学无术。
然而,蔡攸擅长奉承,在赵佶还是端王时便与其结交,待赵佶登基后,他更是竭尽阿谀之能事。
如今,蔡攸身为镇海军节度使、少保,又兼任开府仪同三司,入宫觐见赵佶不受时间限制。
以蔡攸的身份地位,本应算得上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但他为了讨好赵佶,在宫中游戏时,或者被留宿赐宴之际,常与王黼一同换上短衣窄裤,涂脂抹粉,混迹于歌舞艺人之中,讲些市井间的粗俗言语,只为博取赵佶欢心。
这种行为简直毫无底线。
早年间,蔡京任 ** 后,蔡攸担任龙图阁学士,负责管理上清宝箓官事务,并参与编纂书籍和修订典章。
当时参与的有一百多人,皆是才智出众、学识渊博之人,唯独蔡攸表现愚钝,令许多人不服。
蔡攸从容说道:“这有何难,陛下只需派遣一支精锐之师,比如西北禁军,我保证能够平定那伙草寇!”
众大臣听罢,更加瞧不起蔡攸,以为他跳出来不过是妄言,原来只是提议调动西军!
若能调动西军,高俅怎会想不到?
赵佶转向童贯,问道:“童爱卿,能否从西军抽调兵力?”
童贯立刻回答:“陛下,如今西北战事紧张,若只调几千人,臣尚可尽力,若数目更多,则恐怕难以办到。”
赵佶心中明白,西北多年与西夏交战,西军轻易不能调动,不禁感到十分失望。
蔡京见儿子出丑,立即开口道:“陛下,梁山泊易守难攻,必须派遣精锐部队才能攻克。
目前西军无法轻易调动,若是派遣其他地方的禁军,需要精心挑选其中精锐之士,才有希望剿灭那些贼寇。”
此时,蔡京父子之间还未像后来那样因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两人关系依旧和睦。
蔡攸虽然常在宫中装疯卖傻,但这并非他真傻,而是故意为之,以取悦赵佶。
蔡攸虽无学识,却极聪慧且深具谋略,故而备受赵佶倚重。
听闻父亲蔡京之言,蔡攸恍然大悟。
原来朝廷无可用之兵将,难怪群臣皆主张暂不理睬那伙盗匪。
即便知晓蔡京所言属实,蔡攸心中仍感不悦,遂道:“难道真要放任这群盗匪?”
童贯开口安慰道:“陛下勿忧,区区盗匪不足挂齿。
待我平定西夏,再来剿灭他们。”
“当今国策在于联合金国灭辽,收复燕云故土,这般小寇何足道哉?”
赵佶亦觉童贯言之有理,想起兄长宋哲宗时,也曾有十节度之乱;再往前推,太宗初登基时,更有王小波、李顺作乱。
如此思忖,赵佶亦认为此事非大事,随即说道:“童爱卿所言甚是。
只是济州知州一职,该由谁接替?”
蔡京推荐道:“臣荐一人,乃海州知州张叔夜。
此人精明能干,若任济州知州,必能制衡贼势!”
张叔夜早年于西北立功,后出使辽国,射箭技艺超群,首中靶心。
归朝后绘辽国山川、城郭、服饰、礼仪等详图献给赵佶,堪称才智过人。
“准奏!”
赵佶点头认可,对张叔夜略有印象,知其为张克公之堂弟。
因张克公弹劾蔡京,二人结怨,张叔夜也因此受牵连。
赵佶对此事了如指掌,却乐见其成。
身为 ** ,最忌大臣抱团。
他手下诸臣虽有合作,却并非一心,不过暂时利益相同罢了。
蔡京与张克公积怨已久,推荐张叔夜出任济州知州,实则意在报复张克公。
蔡京补充道:“建议升郓州为东平府,另选贤能官员辅佐张叔夜,以防止贼寇坐大。”
宋徽宗略作思索,开口问道:“如此情况,何人可担此重任?”
童贯随即进言:“臣愿举荐程万里,此人现居东京,才智兼备,必能胜任。”
蔡京与童贯配合默契,显然事前已有商议。
宋徽宗目光扫过群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王黼立刻表态:“臣无异议。”
其余如邓洵武、宿元景等人纷纷附和,即便心知这是蔡京设局,也只能默认。
宋徽宗颔首道:“既如此,便依议行事。”
稍作停顿,他续道:“虽暂且搁置不理,然此辈罪孽深重,非严惩不足以整肃朝纲。”
“高卿家,速觅良将,尽早平息乱局,朕方可安心。”
“臣领命!”高俅躬身答道。
---
梁山泊。
徐悟锋接到张三传来的消息,心中满是失落。
他原计划整顿兵马,再次与官军决一死战。
谁知因联金伐辽之事,朝廷对梁山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度,几乎不再过问。
徐悟锋无奈摇头,唤上陈兴、陈盛兄弟,径直前往后山,那里正是项元镇的住所。
寒冬已至,连日飞雪。
徐悟锋到达时,项元镇正在院内持棍习武,借以驱寒。
察觉到徐悟锋的到来,项元镇停下动作,热情相迎:“徐寨主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尽管身份为阶下囚,项元镇在梁山生活无忧,行动自如,全然不见囚徒之态。
故而,除去初见时的芥蒂,他对徐悟锋并无恶感。
徐悟锋取出一封书信递予项元镇:“这是我从东京得来的消息,节度大人不妨一阅。”
项元镇接过信笺,迅速浏览后,神色骤变——由起初的惊愕转为怒火。
“我虽败绩失责,朝廷欲治罪亦无话可说。
然若谓我通敌 ** ,更欲牵累家人,此乃恶意诬陷!”
项元镇紧攥着信件,几乎怒不可遏,目光转向徐悟锋,急切地问:“徐寨主,此消息是否属实?”
徐悟锋点头回应:“我于东京布下眼线,与高俅、蔡京府中之人皆有联络,此事绝无虚假。”
项元镇长叹一声,向徐悟锋拱手道:“我归顺朝廷以来,虽不敢言功劳显赫,但亦有所付出。
却因蔡京等人一语,不仅诬陷我通敌,还欲牵连我家眷!”
“恳请寨主相助,将我家小接至梁山,日后,我愿尽全力相报。”
徐悟锋微微一笑:“项节度何须如此客气,只管写信,我即刻派人前往迎接。”
项元镇再次行礼,感激道:“徐寨主大义,项某铭感五内!”
……
青州清风寨。
年末将近,花荣非但未得片刻安宁,反而愈发忙碌。
寻常百姓忙过年,周边贼寇亦如是,尤其在年节前后,贼寇更为活跃。
故而,花荣每日率军巡查清风镇四周,以防贼寇侵扰村寨。
这日,花荣午间返家,妻崔氏奉上茶水,刚饮一口,便有士兵来报:“知寨,外头有人携礼求见。”
“知道了。”
花荣心中微动,随即起身出寨,见领头者乃徐悟锋的随从陈兴。
陈兴一见花荣,忙抱拳行礼:“见过花知寨!”
“原来是陈兄弟,不必拘礼,请入内叙话!”
花荣未多言,直接邀陈兴等入寨,直至自家居所,遣退侍卫后方对陈兴说道:“悟锋派你来的?”
陈兴答曰:“临近岁末,少爷备了些礼物,让我送来。”
“太客气了。”花荣摇头轻笑,随即命人备宴,又唤出了自家夫人。
夫人闻徐悟锋差人来访,欣喜不已,疾步而出,见桌上礼品多数为己准备。
“这小子倒还有些良心。”夫人见过陈兴后暗自思忖。
陈兴提着一个鸟笼,对她说:“ ** ,这是少爷让我交给您的信鸽。”
她好奇地问:“他给我一只鸽子做什么?难道要烤来吃吗?”
陈兴笑着解释:“这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一只信鸽。
若有急事,您可以写一封信绑在它的腿上,它会将信送到梁山。”
“竟然如此神奇?”她睁大了眼睛。
花荣插话道:“我曾听说古代有人用鸽子传递信息。”
陈兴点头附和:“花寨主所言极是,少爷特意训练了这些信鸽。”
听到这里,她满心欢喜地看着笼中的鸽子,视若珍宝。
花荣留陈兴住了一晚,次日清晨,陈兴便返回梁山。
几天后,清风寨来了另一位访客,正是及时雨宋江。
宋江因被阎婆惜冤枉,不得不投奔沧州柴进避难数月,后来又到白虎山孔太公处暂居。
为了了解家中情况,宋江写信派人送回,不久收到弟弟宋清的回信,得知济州被梁山攻破后,知州高衙内已逃走。
宋江松了口气,按原作记载,他是因为杀阎婆惜才逃亡,如今却是遭人诬陷。
虽然他确实与梁山有联系,但知县也清楚。
若非高衙内执意追捕,他无需逃离。
如今高衙内已逃,他也无须担心,可以堂而皇之地回家。
临行前,宋江想起好友小李广花荣,心想许久未见,正好借此机会去清风寨拜访。
不料途经清风山时,被山贼拦劫,被抓上山。
谁知燕顺等人并非善类,嗜吃人心肝。
宋江万念俱灰,报出姓名后,燕顺、王英听闻他是名震山东的及时雨宋公明,立刻跪拜,并释放了他。
宋江侥幸脱险,在清风山逗留数日后,得知王英掳走了刘高的妻子,考虑到花荣的情面,劝王英放人。
济州新任知州张叔夜初到任便深感棘手。
前任来信已提到梁山贼寇的强大,但他未料到情况如此严峻。
梁山兵马至少两万,且装备先进,连坚固的任城都难以抵挡。
张叔夜意识到此乃蔡京刻意安排的难题,若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清风寨的花荣接待了旧友宋江。
得知宋江曾救下刘高的妻室,花荣颇感不解,认为此举欠妥。
宋江则以宽容为怀,劝导花荣应多看对方的优点。
二人相谈甚欢,花荣的妻子与妹妹亦前来拜见,只是花荣之妻对宋江外貌稍显失望。
新年过后,郓州等地接连传来消息,局势愈发复杂。
张叔夜虽感压力巨大,但也暗自盘算,利用周边州府的力量共同应对挑战。
张叔夜面对气势汹汹的梁山,内心焦急却不得不稳住阵脚。
他知道,想要对抗梁山泊,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不久,张叔夜便向东京上书,指出程子明已亡,徐宁也已投敌,兵马都监和团练使职位空缺,急需填补。
同时,他还请求调拨一支精锐部队,并召集本地士绅富户捐钱捐粮,用于招兵买马,又招募勇猛的民夫和有智谋的贤才,以备将来对抗梁山。
这些举措自然被济州的情报人员上报给了梁山。
徐悟锋得知后,意识到这位新上任的知州竟是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历史上,在靖康之变时,金兵再次围困汴京,赵宋朝廷的表现让人失望,各地前来勤王的义军被下令解散。
赵宋此举意在向金国示好,期望对方退兵。
不可否认,这种做法相当愚蠢且天真。
在整个过程中,唯有张叔夜率领的一支援军,与金兵展开激烈战斗,最终进入东京城。
结局是张叔夜与徽钦二帝一同被俘,途中不幸离世,而他的儿子张仲熊则成了叛徒。
张叔夜确实才华横溢,但徐悟锋并未将其放在眼里。
当前的梁山势力远非张叔夜所能匹敌。
自从郓州之战后,徐悟锋一直在整合归降的俘虏。
通过感化和威逼,大多数官军选择归顺,剩下的顽固分子则被送去劳改。
如今,梁山兵力已超五万,若装备充足,完全可以自行举旗,无需等待方腊起事。
如此强大的力量,岂是张叔夜一人能抗衡?
除张叔夜外,徐悟锋还收到另一消息:郓州升级为东平府,新任知州正是原着中的程万里。
至于陈文昭,本应调往他处,但他能力出众且品行端正,徐悟锋怎会轻易放他离开?交接完毕后,陈文昭刚携家带口出城,便被梁山劫至山上,现安置于后山。
陈兴急匆匆走进来,手中攥着一卷纸条,“少爷,这是青州来的飞鸽传书。”
青州?蕊儿给我写信了吗?
徐悟锋接过纸条展开,只见上面写着:花荣遇险,速速来救!
桃花山上,秦明、黄信、颜树德、李忠、周通围坐聚义厅,气氛略显沉重。
自秦明等人落草后,魏虎臣多次率军前来围剿。
此人武功 ** ,但麾下兵强马壮,远非桃花山所能匹敌。
加上近月慕容彦达招募新兵,扩充实力,年前数次交战,桃花山渐落下风。
周通率先开口:“各位兄弟,官军正围剿清风山,燕顺邀我们相助,可刚得到消息,二龙山的邓龙被崔猛杀害,我们去还是不去?”
秦明沉思片刻,“崔猛我认识,擅使虎尾钢鞭,箭术卓绝,双矢齐发无人能挡。
魏虎臣本无多少真才实学,却提拔了这么个人物。”
李忠接着说:“官府 ** 甚急,邓龙既已亡故,二龙山算是完了。
若清风山再支撑不住,恐怕轮到我们了。”
虽未读过多少书,李忠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眼下青州三山,先是二龙山覆灭,清风山也摇摇欲坠,众人压力倍增,不得不商议对策。
黄信提议:“目前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出兵支援清风山;二是趁官军围剿清风山时,迅速撤离,另觅安身之地。”
周通追问:“若离开桃花山,我们该往何处?”
众人沉默不语。
颜树德忽然说道:“不如投奔梁山泊吧?”
秦明眼前一亮,“听说徐寨主仁义无双,梁山泊势大力广,有徐寨主庇护,不失为明智之选。”
“如今慕容彦达不容我,还诬陷我与梁山泊勾结,致使官军攻打梁山泊时吃了大败仗!”
“既然如此,不如顺了那知府的心意,全寨投靠梁山泊又如何?”李忠点头附和:“大哥所言有理,我们即便能守住此地,继续待在这里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梁山泊如今声势正盛,不久前还大败官军,若能加入这样的大寨,也不必再受官府的气。”自从李忠上山后,周通凡事都听他的。
见他说得在理,他也跟着点头。
但随即,周通迟疑着说:“梁山泊英雄众多,实力雄厚,确实是个安身的好地方,只是小弟有些担心……”他停顿了一下,“鲁智深如今在梁山地位颇高,只怕他记恨过去的事,从中作梗,不让徐寨主接纳我们。”
颜树德安慰道:“周通兄弟无需担忧,徐寨主不是那种人。
我当年投奔表兄前,曾与徐寨主有过交情。”
“那时他邀请我入伙,但我当时还有别的去处,所以拒绝了他。
我想他念及旧情,不会不接受我们的。”
秦明惊讶地问:“兄弟,你竟与那徐悟锋有交情?”
颜树德拱手道:“那时我生意失败,处境艰难,徐寨主以仁义待我,若非赶来投奔兄长,我早就上梁山了。”
“既然有这样的关系,那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李忠闻言大喜,又对周通道:“兄弟不用多虑,我们虽然与鲁提辖有过节,但他也收过我们的不少财物,双方也算是扯平了。
再说,鲁提辖性格豪爽,绝非斤斤计较之人,或许早已将那些事抛诸脑后。”
周通想了想,觉得有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这时,一个小喽啰急匆匆跑来报告:“各位首领,山下来了几千兵马,为首的自称是梁山泊主,要见几位首领!”
众人不禁面面相觑,刚说完要投奔梁山,这梁山的人就来了,难道徐寨主真能未卜先知?
颜树德猜测道:“徐寨主大概是为了花荣来的。”
秦明疑惑地问:“花荣与梁山也有联系?”
颜树德点头道:“当初我投奔兄长时,徐寨主曾路过清风镇。
如今花荣被困清风山,正遭崔猛围攻,或许他们是来救援的。”
秦明转向手下,问:“你确定看清了?确实是梁山的军队?”
那手下答道:“千真万确,山下的队伍里确实有鲁智深,他之前还来过我们山寨。”
秦明立刻站起,说道:“既如此,咱们这就下山迎接梁山英雄!”
随即,他们召集了一百名喽啰,直奔山下。
刚到山口,便见前方兵马密布,足有四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