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挨了一顿棍棒,伤痕累累,被杨林等人捆绑起来。
这位威震四方的双枪将,竟沦为阶下囚。
娄熊未看董平一眼,带着十多人打开城门,梁山军队如潮水般涌入。
城头守军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便听谢德喊话:“梁山兵马已入城,放下兵器,莫作无谓抵抗。”
士兵们面面相觑,自觉弃械,那一刻竟觉浑身轻松,压力尽释。
徐悟锋望向城头,朗声大笑,下令道:“派兵占据城头,大军暂留城外,我要与陈文昭说话。”
身旁的山士奇立即回应:“遵命!”
府衙内,陈文昭很快得知消息:娄熊、谢德以董平换得城门,献于敌寇。
他顿时瘫坐在椅上,心乱如麻。
“完了……”
他脑海中闪过轻生念头,或许寻根白绫便可解脱,还可能留下美名。
正欲颤巍巍起身安排家人撤离时,胡通判匆匆赶来。
“大人,贼人控制西门,但大军尚未入城。”胡通判汗流浃背地说。
陈文昭听闻此言,立刻振作起来,惊讶地追问:“贼寇并未进城,此话当真?”
胡通判急忙回答:“小人岂敢妄言?大人只需外出查看便知!”
陈文昭不再多问,迅速赶到府衙外,发现西门灯火辉煌。
城内虽显纷乱,却因城池失守所致,并非贼寇四处抢掠。
稍感安心后,陈文昭吩咐道:“速去探明详情,随后向本官汇报。”
贼寇虽已攻破城池,但未如攻打济州般侵扰城中富户,这让陈文昭深感疑惑。
不过,既然梁山匪众未进城,局面尚有转机。
然而,局势掌控在对方手中,无论结果如何,陈文昭都需应对。
“遵命!”胡通判领命离去。
陈文昭一边等候消息,一边下令各处都头 ** * 乱。
城内仍有火光,务必尽快扑灭。
不久,胡通判返回,手中多了一封信,急切递交给陈文昭:“大人,这是梁山首领命我转交的书信。”
陈文昭迫不及待接过信件,一眼看完内容,顿时长出一口气。
徐悟锋在信中明确表示,此次梁山军前来只为擒拿董平,为扈家庄枉死的百姓讨还公道,并非无缘无故攻城。
结尾处,徐悟锋提出条件,称只要获得钱粮,梁山泊便会撤兵。
陈文昭反复阅读数遍,终于放下心来,感觉轻松不少,这一难关总算度过。
些许钱粮算不得什么,只要贼寇未进城劫掠,即便暂时占据城门,也可视为城池安全。
同时,陈文昭内心感慨,这群匪徒虽行事大胆,但还算守信,声称只为董平而来,确实仅抓捕此人,连军队都没入城。
至于董平,陈文昭毫不在意。
若非他火烧扈家庄,致使数百人丧生,何至于引发今日之灾?
身为一介书生,陈文昭从未见过血腥场面,那些逝去的生命已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再说两人一个擅长谋略,一个精通武艺,本就是不同路数,谈不上有什么交情。
陈文昭早有计划,若此次能守住城池,定会参奏董平一本。
之前损失兵马已是遗憾,这次又闹出如此大事,让他十分愤怒。
随即,陈文昭对胡通判说:“既然贼人索要钱粮,你立即通知城内富户,让他们到府衙商议对策。”他又补充道,“同时,派人告知百姓,贼寇只为董平而来,无意劫掠城中财物,让大家安心。”
“若有人趁机生事,一经发现即刻抓捕。”
“遵命!”胡通判听令后,立刻安排下去。
胡通判召集差役,在城内四处宣传,消息迅速传遍全州。
原本紧张的大户们得知情况后,有的甚至躲藏起来,但听闻此信,立刻振作精神,准备应对。
不久,城中局势稳定下来,陈文昭在府衙与各大户商讨筹措钱粮事宜。
西城门外,徐悟锋面对董平,面无表情。
董平被捆得严严实实,刚遭杨林痛殴,脸庞青紫交错,浑身狼狈不堪。
董平早已没了胆量,见到徐悟锋便急忙求饶:“久仰梁山好汉义薄云天,我之前在扈家庄时做错事,现已知悔过。”他低头恳切地说,“若寨主不嫌弃,我愿意加入梁山,从此效忠,绝无二话!”
徐悟锋听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失望。
这便是号称双枪将的董平吗?
若董平能更刚毅些,他或许还会对其另眼相看,但眼前这般畏首畏尾的模样,却令他连连摇头。
旁边李逵按捺不住,怒斥道:“你这胆小如鼠的东西,早该在扈家庄投降,如今落在我们手里,反倒来求饶了。”
“像你这样贪生怕死的人,若让你上了山,岂不是坏了我们梁山的名声?”
徐悟锋转头对扈三娘说道:“三娘,这个人就交由你处理,杀或放,我都无异议。”
“多谢徐寨主!”
扈三娘咬紧牙关,瞪着董平骂道:“你这奸贼,当日火烧我家扈家庄时,可曾想过有今天?”
董平心中一寒,明白自己落入扈三娘手中凶多吉少,立刻高声喊道:“徐寨主,我真心归降,请给我一个机会!”
“给你机会?那些在扈家庄被烧死的几百人,又有谁给了他们机会?”徐悟锋摇头,让人把董平带下去。
扈三娘随后离开,众人只听见董平的呼喊声逐渐停止。
不久后,扈三娘返回,脸上带着几滴血迹。
第三〇六章 联金灭辽(第二更)
攻克郓州后的第三日,梁山兵马便撤离了。
城破当晚,陈文昭召集城中富户,将情况说明后,直接索要钱财。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富户们自然不敢反对,只是掏钱时,个个心疼不已。
徐悟锋虽未进城劫掠,但开口便是三十万贯,毫不客气。
富户们无奈之下,只能分摊费用,或以物抵债,终于凑齐了三十万贯,尽数送往梁山军营。
郓州并非贫瘠之地,作为一州治所,三十万贯虽多,但对于这些富户而言,还不至于危及性命。
徐悟锋拿到钱后,信守承诺,加之董平已死,他便不再久留,立即率军返回。
至于扈家与李家,因这次事件,都投向了梁山,无需徐悟锋开口,两家便主动请求加入。
独龙冈方向,徐悟锋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已派遣杨志前往驻防,随后还将安排工匠前去,构筑各类防御设施。
郓州城这边,陈文昭以财帛消灾,见梁山泊撤军,自是松了一口气。
但董平之死,需要向朝廷有所交代。
不过此事不难处理,只需据实禀报即可。
至于敌寇为何退兵,自然是在陈知州英明决策下,才保住城池未被攻破。
梁山泊在郓州城一战后,周边渐渐平静下来。
秋去冬来,转眼又要过年了。
徐悟锋大败六路官军,攻陷济州和郓州,之后一直在厉兵秣马,等待朝廷反击。
可眼看新年将至,东京方面却毫无动静,让他很是失望。
东京城里,高衙内失踪后,高俅曾让胡春寻找。
但年关将近,仍无任何音讯。
高俅既愤怒又无奈,好在高衙内有子嗣,不至于绝后,但他心中怨气难消。
然而,不知是谁掳走了高衙内,高俅又能向谁复仇?
就在这个时候,北方边关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十一月时,黄龙府失守,耶律延禧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征伐女真。
结果,在护步达岗一战中,辽军与金军相遇,金军仅两万兵力,却打得辽军溃不成军。
并非契丹人不堪一击,七十万大军若属实,即便每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淹没女真人。
实则是耶律延禧倒行逆施,导致辽国内部 ** ,此次征讨女真,大军还未交战,辽国自己便已陷入混乱。
开战前,辽国有人密谋立耶律淳为帝,其中耶律章奴勾结燕王耶律淳的妻兄萧敌里及其外甥萧延留等人。
因此,大战尚未开始,耶律章奴便带着三百人从前线撤离,准备返回发动叛乱。
耶律延禧得知后,自然大惊失色,无心再战,急忙撤军回朝平叛。
然而七十万大军岂能说撤就撤?
这样以来,完颜阿骨打便抓住了时机,率精锐部队猛攻辽军中军,同时左右两翼夹击,辽军猝不及防,仓皇溃逃。
女真军队乘胜追击,一举攻克辽东五十余州。
最滑稽的是,耶律章奴拼死返回,企图拥立耶律淳登基,但耶律淳却拒绝了这一提议。
耶律淳乃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孙子,辽道宗耶律洪基的侄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叔父。
辽道宗驾崩时,他曾有机会继承皇位。
天祚帝东征失利后,辽国的文武百官对他渐渐失去信心,认为耶律淳更为贤能。
在耶律章奴等人的 ** 下,许多人主张废黜天祚帝,改立耶律淳为帝,如此一来,女真叛军或许可以不战而退。
于是,辽国的文武大臣联合起来,向天祚帝施压,要求他禅位给耶律淳。
甚至耶律章奴等人还派出两千骑兵,准备迎接耶律淳。
若这场 ** 成功,最大的赢家将是耶律淳,但他却背叛了盟友,将萧敌里和萧延留囚禁,并向天祚帝告密。
不久后,他又献上了两人的首级,耶律章奴得知后,只能连夜逃离。
耶律淳究竟如何打算,外界无从知晓,但辽国的内部局势确实已经混乱不堪。
消息传至东京,年初还被视为荒诞的联合金国灭辽计划,如今有不少人认为此计可行。
提出此计划的马植,因此成为东京城中的焦点人物。
赵佶好大喜功,得知契丹惨败后,心中便蠢蠢欲动。
灭辽与否,赵佶并不在意,但如果能收复燕云之地,那便是莫大的功业,在史册上也能留下英明神武、一代明君的美名。
回顾北宋历史,除了赵匡胤早逝,历代皇帝无不深受辽国之苦。
赵光义两次北伐,起初形势大好,却因轻敌而败,成为后人笑谈。
宋真宗时,辽军曾攻至澶州,宋真宗害怕至极,欲南逃,幸得寇准力劝,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澶渊之盟签署后,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虽保和平,但也处于弱势地位。
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大宋便可扬眉吐气,赵佶认为,即便历任皇帝的功业,也难以与自己相比。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临近年底,朝廷内外对是否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的议论愈发激烈,具体方案也逐渐成形。
童贯、高俅等人自不用说,就连一向深思熟虑的蔡京,此时也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再加上赵佶的暗中推动,朝野上下几乎一致看好这条策略。
某日清晨,百官齐聚丹墀,按照品级依次排列。
待礼毕后,文武官员分班站立。
讨论的话题自然围绕着如何联合金国对付辽国展开。
想起当年童贯出使辽国时,马植曾秘密会面,建议通过联络女真部族来削弱辽国。
这一计划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三国时期的隆中对策。
遗憾的是,马植忽略了关键一点——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需要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
他在燕地长大,只见证了大宋表面的繁荣,却没有察觉到其背后的隐患。
他或许从未想过,如今的大宋军备已如此脆弱。
大臣们正在商议之际,赵佶认为时机成熟,便示意让马植发言。
只听马植道:“女真人痛恨辽人已久,若派遣使者由登州、莱州渡海前往,与女真结盟共同攻打辽国,则复兴国家指日可待。”
“此计甚妙!”赵佶兴奋地拍案而起。
蔡京、童贯、高俅等人见状,纷纷附和,至此,连金灭辽的基调基本确立。
赵佶满心欢喜,不仅赐予马植赵姓,更名为赵良嗣,还授予他秘书丞的职位,升任直龙图阁,提点万寿观,加封右文殿修撰。
此刻,除了少数几位冷静思考的大臣外,其余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仿佛收复燕云已成定局,只等 ** 行赏了。
高俅略作思索,目光扫向蔡京与梁师成,二人默契地点点头。
随即,高俅跨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高俅跪倒在地,禀告道:“启禀官家,近来济州管辖区内的梁山泊出现了一批贼寇,为首的徐悟锋纠集亡命之徒 ** ,行径恶劣,不仅抢夺民财,还洗劫官府库房,实属罪大恶极。”
赵佶听后大惊,急忙问:“我大宋国泰民安,怎会有这般逆贼?朝廷可曾派兵围剿?”
高俅回答说:“臣刚得到消息,便命令京东各路调兵围剿,其中还有节度使项元镇,然而此人本是江湖中人,虽蒙皇恩厚待,却不知感恩图报,现已叛变投敌!”
“后来臣又与蔡太师商议,派义勇武安王的后代关胜率领一万五千精锐部队前去讨伐,但遗憾的是,关胜并无真才实学,致使朝廷军队全军覆没。”
“这些贼寇击败朝廷大军后,首先攻陷了济州城,犬子拼死坚守,誓不投降,最终英勇牺牲。”
“之后,贼寇 ** 将扈家庄付之一炬,导致数千无辜百姓丧生,还进逼郓州城下。
幸亏知州陈文昭全力守护,才保全了城内百姓的安全。”
赵佶虽然平日昏庸,但并非愚钝之人,心中迅速权衡,仅前几次调动的兵力便达四五万,却依旧无法剿灭这一小股贼寇,顿时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赵佶面色凝重地说:“朝廷数万大军围追堵截,居然连一伙贼寇都对付不了,看来这伙人的实力不容小觑啊。
为何朕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宿元景听到这里,微微皱眉,站出来说道:“臣之前便听说梁山贼寇势力庞大,四处侵扰地方州县,早已呈递奏折给圣上,想必是圣上事务繁忙,一时疏忽了。”
赵佶听罢,不禁疑惑,将目光转向梁师成。
梁师成连忙走到赵佶身边,低声说道:“圣上当时正专注于书画创作,奴才认为徐悟锋之类不过是寻常盗匪,所以让枢密院发兵剿灭。
事后,奴才也向圣上报告过了。”
赵佶仔细回想,确实在他即位之初,梁师成确实提到过京东一带有匪乱之事。
赵佶兴趣多样,且沉迷享乐。
登基初期,他还决心励精图治,想要成为一代明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繁杂的政务让他逐渐感到厌倦,每天处理奏折就已经耗费了许多精力,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呢?
于是,赵佶经常让梁师成代为处理政务,这也给了梁师成掌控朝局的机会。
赵佶点头说道:“我记得了,朕曾批准枢密院出兵讨伐梁山贼寇,为何不但未能剿灭,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攻破州府?”
蔡京立即上前奏道:“陛下有所不知,梁山水泊位于济州境内,方圆八百余里, ** 是一大岛,四周尽是无边芦苇荡,贼寇藏身其间,确实地势险峻。”
“贼寇又极尽狡诈,官军若前往围剿,他们便退入梁山深处,除非准备大批舟船,并集结重兵围攻,否则难以彻底消灭。”
“臣与童枢密、高太尉商议多次,虽屡次调兵遣将,也斩杀不少贼寇,但每次贼寇战败,都会遁入水泊之中。”
“就像关胜等人,徒有虚名,轻率冒进,贸然闯入水泊,结果中了贼寇埋伏,致使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赵佶听后稍感宽慰,从蔡京的话中得知,贼寇虽占地利,却并非不可对付。
赵佶沉思片刻,问高俅:“高太尉,你家公子近况如何?”
高俅趴在地上痛哭:“犬子誓死守城,以报皇恩,却连 ** 都未寻获。”
赵佶叹息道:“我朝有如此忠勇之士,何愁平定不了这些草寇。
爱卿请节哀,令郎为国捐躯,朕绝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蔡爱卿,稍后考虑一下,高太尉之子为守城殉职,应授予何种封号?”
高俅喊道:“为国尽忠理所当然,犬子虽死犹荣,不敢奢望额外封赏!”
满朝文武闻言,有人暗自冷笑,高衙内的为人他们岂会不知?据说他弃城逃亡,入京后遭贼寇劫掠,至今生死未卜。
什么为国尽忠,简直是笑话!
不过众人心里清楚,高俅深受圣眷,没有十足把握,谁也不敢贸然揭露 ** 。
赵佶安抚完高俅,又问:“关胜现在何处?”
蔡京答道:“至今仍下落不明。”
宋徽宗微微蹙眉,语气略显不满:“什么叫下落不明?此人既为关姓后人,想来应有些真才实学,之前在何处任职?”
蔡京躬身回答:“他曾任蒲东巡检。”
宋徽宗听后忍不住苦笑:“区区巡检,怎可统领大军?难道军国大事就这般轻视吗?”
童贯出班奏道:“此事实属臣等失察。
关胜此人,臣此前从未听闻,因宣赞推荐且自称武安王后代,故令其带兵。
不想竟是虚有其表。”
梁师成附和道:“陛下息怒,只因关胜出身显赫,童枢密等人只知其名未见其能,这才误信。”
宋徽宗摆手示意不必多言,转向另一话题:“至于项元镇,该如何处理?当初若非皇兄恩旨赦免他的罪责,又准许他为国效力,哪会有今日局面?他竟投向盗匪,莫非江湖果真如此诱人?”
蔡京答道:“项元镇本性难移,即便做了节度使,怕也仍是旧习不改。
加之战局不利,投敌亦在意料之中。”
“既然他已背叛朝廷,不如将其家属尽数抓捕,男子发配边疆戍守,女子送入教坊,以儆效尤。”
“就依蔡爱卿所言行事。”
宋徽宗面沉似水,缓缓点头:“梁山贼寇横行乡野,祸及百姓,实在不可饶恕。
谁愿替朕分忧,领兵征讨?”
群臣寂静无声,无人响应。
众臣虽不清楚详情,但上次数万大军围攻梁山,结果惨败告终,皆知此贼难以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