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收起试卷,看着皇帝的脸色,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父皇,那王善先怎么办?一直关着也不是个事呀。儿臣看着他是个人才,又是受害人,虽然抗旨不遵,还是不杀为好。”
皇帝面色不好,从牙缝里挤出一句:“嗯,看在他死了夫人的份上,死罪可免,他抗旨不遵,却不能不罚。等科举完事了,叫他去丰州当刺史,帮着守北边,无军功不得入朝。”
太子接连应了几句是,想破僵局要徐徐图之,先免死放出来就好,以后有机会再提拔吧。
王雷听了老岳父的话,心里大定,只要阿父没事,去北边就去北边吧。自己家也没有子弟想借阿父的余荫,无所谓他做什么,顺顺当当的就行。礼部尚书听着品级不低,退休后啥也不是,就有那么一点退休待遇。
王霆也觉得不错,阿父文武双全,镇守北边也挺好的,说不定还能立点军功。说起来还是军功实在,可以封王列侯的,再不济也有荣誉称号。就是战死沙场,也能得到朝廷追封,不算白忙一场。主要是朝廷太复杂了,心太累,还不如山高皇帝远当地方官来得自在。
福寿山那边,王雷安葬完母亲,早嘱咐过了族人了:“汝南王氏迁居庆州,福寿山在太行东南,黄河北岸,正是福地。自建神龙祠,神龙归位,福寿山一片祥和,七日一风,十日一雨,形势大好。来投奔的灾民自愿成为王氏部曲或佃户,从今年开始在山上种果树。果树苗由姑母元娘提供,每株作价三十文钱,以后有了收成,逐年还款。”
众人一呼百应,积极开垦梯田,广种果树,天天忙得心里踏实。王氏族人闲了时,读读诗书、弹弹古琴、品品清茶,小日子过得安逸。
曲夫人安坟之后,王霆去了青州,住到潜秀山下的广平村,给自己占了一座三进的小院子。他现在丁忧,不用上职,主要任务就是管理潜秀山的一切,现在正好开始春耕,接着种果树。山上的杏花比去年开得强多了,桃花也开始出小苞,估计今年秋天会有收获了。
春耕的空隙,王霆听姑姑的话,在潜秀山的山谷里找一处好地方,安排神龙入驻。他觉得四青是自然的生灵,还是以山洞为栖息地才好。好容易找了一处天然的岩洞,岩洞里有泉水从山壁渗出,形成一个小池,就让人加以整修,在岩洞前盖了神龙祠。
四青也很喜欢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环境不错。它无所谓香火如何,就是装个样子。它只要王家人按约定,每过十五日投放一只宰杀好的小羊就行。逢年过节,要是加喂一些鸡鸭鱼肉就更好了,实在不行,自己抓些山鼠蛙类也可以。
王雷再去福寿山时,山上已种下两万多棵小苗,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始活泛。王雷参拜了神龙祠,对王氏众人道:“如今父亲大势已去,等科举过后,要去丰州当刺史,那里离安北都护府很近,回纥人虎视眈眈的,肯定顾不上福寿山这边。”
族人们有惋惜的,有感叹的,王雷又道:“小子请长孙家的几位舅爷派来了几个教官,希望王氏族人都跟着学些武艺,以保自身。七岁以上王氏成员,有上进心的,爱读书的,无论男女,都可入福寿书院读书,会请大儒和女师来讲书。”
在国子监读书的长孙清和长孙洁兄弟在王家出事后,早写信告知了家里。两个人心里也有些七上八下的,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长孙宇的那位方夫人,气得直跳脚,只说王善先这个外甥不靠谱,一点忙也帮不上。
直到儿子第二封信来,大大震惊了长孙总督一家人。长孙清说了,十四皇子遭天遣之事十分蹊跷,疑心是王家所为,可是没有证据,皇帝也无可奈何。他们兄弟觉得时间实在太巧了,明珠表姐也太神秘了。两人让人跟踪了表姐,以她的行踪推测的,表姐的海东青飞去高平王封地,恰是出事的那几天。
有传言说小北山和福寿山都有神龙归位,虽不知真假,不过,庆州的旱灾是真解了。他们怀疑,明珠表姐有大神通,可惊天动地,指挥神龙呢。
王元娘来景阳侯府看望休沐在家两位表弟时,两人既惊又喜,有明珠表姐这个神仙在,他们就安心了。
春闱如期举行,长孙清兄弟可借了表姐的大光,吃喝不愁,蚊虫不叮。热了有折扇用,冷了有薄被盖,还有驱蚊香草可以用。
别人喝的是老井里的生水,会不会拉肚子就靠自身去扛了。可长孙清兄弟白天喝得是装在金属保温杯里的薄荷提神饮;晚上喝的是表姐亲手熬的安神补脑液。
别人吃不饱时,都是啃检查时掰碎了的蒸饼或菜饼子,越往后吃就会发溲。他们俩吃得非常丰富,白天怕耽误考试,五香牛肉干配芝麻酥烧饼,再搭小胡瓜、林檎。晚上是装在罐子里的瘦肉青菜粥,搭配肉馅胡饼,煮鸡蛋,还有去了皮和核的水蜜桃。
考试期间,有些人体力不支,晕过去的,被人抬出考场。也有喝了生水或吃了发霉食物拉肚子,试卷上画了粪号标记的。更有中了暑热头脑昏沉没答好的,或是晚上没睡好无精打采的。凡是没发挥好的,都是垂头丧气。
考试结束,很多人都是面黄肌瘦,一步一步挪出考场,到了门外就得有人接,不然就可能一头栽倒在地上。长孙清兄弟面色红润,精神昂扬,满脸笑容,迈着大步走出贡院。把来接人的近随都惊着了,暗想,不愧是长孙家子弟,从小习武,身体素质倍棒。
一个月后放榜,几千名考生,只取三十名。众人去看,榜首是一位余杭籍四十二岁的陈姓考生,第二名是河南籍一位四十五岁的严姓考生,第三名是吴郡的顾廉。
往后看,第四名是林家四公子林志强,第五名是陈考生,长孙清在第十二名,长孙洁是第二十七名。有意思的是,汝南王氏的一个孩子也上榜了,第十九名,成绩算很不错了。
太子殿下主持了殿试,最后把严姓考生点为状元,顾廉点为榜眼,长孙清点为探花。林志强第四名,陈姓考生第五名,其他的也都定下名次。
簪花宴上,三十位考生红衣簪花,皆大欢喜。
又过了两个月,这一届的进士的任用都安排好了。严状元、顾榜眼、长孙探花全都留用,严状元进了翰林院任职,顾榜眼去了国子监任职,长孙探花入了东宫做东宫左卫统领。
太子殿下悄悄跟女婿商量一下,让长孙洁去了莱州下属聊县做县令,林志强去了沂州下属的登县做县令,王家公子去青州下属的昌乐县做县令。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科举之事安排好,麦收也完成了,太子殿下大大松了一口气。安排那些人去胶东一带,也是因为王雷兄弟要丁忧,就怕这两年多,有不长眼的人动自己的封地。
这次进士科,千阳书院的成绩喜人,顾廉成绩最好,百名内有十四个人上了榜。太子殿下下令嘉奖了千阳书院那些有朝廷关系的人,还给书题了一幅字,以示鼓励。
王元娘替兄长管理着长孙氏的两处庄园,去年种的果树,有个别开始开花,花零零星星的,还未成气候,要想收获,还得等上两三年。今年又种了一批石榴,个别争气的居然开了火红的小花。虽然还不能结果,看着也喜庆啊。
王善先出了大牢,先回家休整,再过些天就得去任地了。看王雷在家丁忧,把青衣君祠和小北山管理得井井有条,心里也很安慰。又看广平郡主肚子鼓起,这是有孙辈要出生了,心里非常高兴。
又看女儿王雪,不过几个月未见,这孩子瘦了很多,脸上没什么肉了,神情透着绝望和挣扎。王善先拍一下王雪的肩膀:“小雪,没事的,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会好的。这件事不怪你,都是皇家人无耻下流。你要是在都城呆着不自在,就上青州找你二哥去。”
王雪点点头:“阿父,等送您去了任地,再看看情况吧。”
亲朋好友中,势利的还在观望,心里有数的来给王刺史安慰。袁掌柜带着王小公子最先上门,王刺史看小儿子被袁掌柜养得白白胖胖,满心感激。
袁掌柜临走前,递了一个信封给王刺史,里面只有八个字:镜台自献,水到渠成?王刺史看了,心里百感交集,最终回了八个字:心有灵犀,明年七夕。
王善唯夫妻也来过一次,报了丈夫进士及第的喜讯,又安慰大哥一番。
王刺史郑重其事地对顾廉道:“二妹夫,虽然你进士及第,也得饮水思源。老岳丈为了你,费了多大的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们,都没下过这么大功夫。进国子监当职,听着体面,收入一般,业余时间还是写字画画,交易照旧。”
顾廉连声应承,王刺史又道:“要是有机会,也上福寿书院讲讲课,指导指导。你增加收入,王氏那边也跟着学些眉眼高低。”
顾妹夫点头:“兄长就放心吧,都是实在亲戚,肯定会操心的。”
王尚书又告诫他:“你虽然入了官场,也得对善唯好,不许纳妾。你俩年龄不小了,抓紧时间跟善唯生个嫡子,加以培养,将来和你一样进士及第,光耀门楣。”
王善唯红了脸,低下头小声道:“大哥,妹妹有两个多月了,到年前年后就能有喜讯。”
王善先点点头:“那就好,这是一件大喜事。只是年前年后天气寒冷,到时要注意保暖,让你娘操点心,不要大意。北方路远,冬日又天寒地冻最难过,哥哥那时更要安抚军民,防止回纥和突厥人作乱,估计是赶不回来了。你要有事,就找王雷和广平郡主。”
见王善唯点头,王善先直接对顾廉道:“妹夫,咱们不是外人,就不说那些虚的了。你回去就把这些日子积存的字画送过来,哥让王雷给你送钱去,这个实在。”
这话说得顾廉哭笑不得,又心里感动,都城生活处处都要钱啊。光靠那点俸禄,只能维持温饱。幸亏有太子殿下照顾,倒是没有人敢为难他,都知道他是太子罩着的人。
王善先领着在都城的几个孩子去了一趟福寿山,给曲夫人上坟。看望王氏族人,捐了一笔钱给族学。祭拜了神龙祠,给三青加喂了一只羊。说也奇怪,三青一高兴,福寿山下了一场透雨,新种的果树还不成材,下面刚栽种的黄豆,全都出芽了。
淳于辉、林家老大、马太监登门时赶到一块,几人见面都很感慨,淳于大人道:“王兄弟,没事的,太子殿下心里有你,早晚提起来,你且有点耐性。”
马太监也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坏人已遭天遣,可见天有眼,地有情啊。过几日送别王老弟,老哥也要去小北山住一段时间了,听说那里今年风调雨顺,又有人传说神龙归位,一片祥瑞之气,还不知真假,得亲眼瞧瞧去。”
几人又说起渤海高氏退亲之事,王刺史道:“退了正好,高家本就是爱占便宜之家,又这样势利,兄弟家可当不起这样的新妇。”
林大人突然萌生一念,对王刺史道:“之前听说王大人娶媳妇,想找世家大族的贵女,如今可还想找那些人家吗?”
王刺史摇头:“是下官错了,出身好不如人品佳。长子已娶了郡主,要是太子登基,郡主会获封大公主,已经是顶天贵女了。次子就找个品性好,能与公主和平相处的女子吧。”
林大人道:“哥哥有个想法,你听听看,为兄家里有嫡三女,与令郎年龄相当,定下亲事如何?小女与广平郡主是姑舅表姐妹,平常相处很好。而且小女长相尚佳,还有几分小才华,除却门第普通,是个佳妇人选。”
淳于大人笑道:“林大人谦虚了,都城里都知道林家对子女要求甚严,在教育培养上下了苦功夫的。家里男女都很成才,这次进士科,令郎是第四名,真是英雄出少年。”
林大人叹口气:“林家与王大人同病相怜,本官妹妹嫁吴王,王大人妹妹嫁梁王,当王妃听着风光,其实不好当啊。培养家里子女,原是想成为吴王妃的助力,可惜没用了。现在吴王成了太子殿下,妹妹却长眠在西凤台了。”
王刺史有些犹豫:“兄弟的儿子丁忧,得为他们的母亲守孝两年多呢,现在还不能成亲,就连定亲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还不能走礼。这近三年时间内,要是有更好的对象,会不会耽误了林家的姑娘?”
林大人道:“兄弟看王家好,有两个原因,一是图王公子的人才,王公子文武双全,进士及第,已至州官。二是图王二公子的家眷是自己人,能与广平郡主和平共处,互助互利。林家重诺,只要与王家说定,决不会脚踏两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