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初定,谋士来投】
自梅州一战后,赵信在闽粤交界一带已稳据一方,兵力突破两万,控制城池七座,百姓安居乐业,军心士气高涨。然而,他深知,仅凭武力难以长久立足。要真正对抗元军主力,必须争取南宋朝廷中仍存忠义之心的大臣支持。此时,一位来自临安的谋士前来投奔——陆远舟,原为文天祥幕府门客,因不满朝堂腐败而避祸南下。
“当今之世,唯有‘白帝’可担天下大义。”
赵信心中震动,亲自设宴款待,并向其请教当前局势。
【亲赴庐陵,拜访文天祥】
陆远舟建议:
“若欲得正统之名,当与文相(文天祥)结盟。彼虽孤身在外,然忠义之名震于四海,若能合兵一处,天下响应者必众。”
赵信深以为然,遂亲自率领三百精骑,从梅州出发,穿越江西山道,前往庐陵(今吉安),拜会文天祥。文天祥见赵信仪表堂堂、言辞恳切,又听闻其战绩赫赫、爱民如子,心中颇为动容。二人彻夜长谈,论国事、讲兵法、议民心,相见恨晚。文天祥叹曰:
“昔日岳飞以一腔热血扶宋室,今有白帝起于草莽,真社稷之望也。”
【迎娶文天祥之妹,结秦晋之好】
为表诚意,赵信提出与文天祥家族建立更深层关系。文天祥有一胞妹,名唤文婉清,年方二十,才貌双全,素有胆识,曾随兄长奔走各地募兵抗元。文天祥沉思良久,终允此婚。
“汝若愿娶我妹,便是吾弟,吾当倾尽全力,助你共抗胡虏。”
于是,在庐陵城外设坛祭祖,赵信迎娶文婉清,正式与文家结为秦晋之好。婚礼当日,群贤毕至,百姓围观,皆称此为“忠义之盟”。
【联盟成立,共抗元军主力】
婚后不久,赵信便携文婉清返回梅州,并邀请文天祥派遣幕僚协助治理地方政务。同时,赵信宣布:
“自今日起,靖汉政权与文相共进退,誓死不降!”
此举震动南方,许多仍在观望的义军纷纷表态归附,更有不少原南宋官吏前来投效。与此同时,元军得知赵信势力壮大,派出大将张弘范率五万大军南下讨伐。赵信闻讯,立即召集诸将议事。
【大战前夕,白耳兵再升级】
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之战,赵信决定再次提升白耳兵种等级。某日深夜,系统提示响起:
“恭喜宿主,累计战斗胜利20次,信仰值达到1500,系统等级提升至Lv.3。”
解锁新兵种:白耳骑兵、白耳重弩兵。”
白耳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适合突袭与追击;
白耳重弩兵:远程杀伤力极强,可破重甲,用于攻坚与防御。
赵信大喜,立刻训练新兵种,并将其编入主力部队。
【首战元军,梅州保卫战】
张弘范率五万元军压境,直逼梅州城下。赵信亲率一万五千精兵出战,布阵如下:
白耳轻步兵与斥候侦查敌情;
岳家枪营列阵正面,迎敌冲锋;
白耳重弩兵埋伏高地,封锁敌军进攻路线;
白耳骑兵为机动预备队,随时出击。
战斗持续三日,元军数次攻城未果,损失惨重。最终,赵信下令白耳骑兵夜袭敌营,大破元军,斩杀副将一名,俘虏三千余人。此战,史称:
“梅州大捷”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文天祥上书号召各地义军联合抗元,更多力量开始汇聚于赵信麾下。
【尾声:白帝之势,席卷江南】
战后,赵信在梅州设立“靖汉枢密院”,由文天祥幕僚与本地贤才共同治理,形成文武并重的政权体系。他站在高台之上,望着远方滚滚长江,心中豪情万丈:
“昔日我不过一介布衣,今已有兵有地,有志有盟。岳武穆之志未竟,我赵信愿承其魂,驱鞑虏,复中原!”
“从此刻起,我靖汉军,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势力,而是逐鹿天下的王者之师!”
风起云涌之间,真正的乱世争霸,已然拉开序幕……
【南疆稳固,天下归心】
自“梅州大捷”之后,赵信声威日隆,靖汉军已扩至五万精锐,控制闽粤七府之地,百姓安居,粮草充足,士气高昂。与此同时,元军在南方的统治愈发动摇,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文天祥所派使者也带回了来自江西、湖南等地的投效书信。
“白帝之名,已成人心所向。”
赵信心知,是时候北伐了。他召集众将与谋士,在梅州白耳营召开“靖汉军事大会”,提出北上战略:
“先取江西,再攻建康,直指临安,迎回宋帝残部。”
众人皆表赞同。于是,一场席卷江南的大战,悄然拉开序幕……
【首战江西,兵不血刃夺吉州】
赵信亲率三万大军,从梅州出发,沿赣江而上,首战目标为江西重镇——吉州(今吉安)。此地原属文天祥故乡,百姓对元军积怨已久。赵信下令:
“不得扰民,只诛奸臣逆贼。”
他派出白耳斥候潜入城中,联络旧部,策反守将。数日后,吉州城门大开,守将李忠献城归降,并跪拜于赵信马前:
“久闻白帝仁义之师,今日得见,实乃苍生之幸!”
赵信亲自扶起李忠,授其“靖汉副将”之职,并设坛祭祖,安抚民心。此战未动一刀一枪,却赢得全城敬仰,史称:
“吉州和平归附”
【大战鄱阳湖,水陆并进克洪州】
继续北上,赵信遭遇真正考验——洪州(今南昌),此地由元将塔察儿驻守,兵力两万,且有水军封锁鄱阳湖航道。赵信决定分兵两路:
陆路:岳家枪营为主力,配合白耳重甲兵强攻城池;
水路:调遣新组建的“靖汉水军”,由原洞庭湖义军头目周烈统领,联合白耳弓弩手,突袭敌军水上要塞。
战斗持续七日,白耳重弩兵远程压制敌军火力,白耳骑兵绕后包抄切断退路,最终里应外合,攻克洪州。塔察儿被俘,押解至赵信帐前,拒不投降。赵信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并发布告示:
“凡愿弃暗投明者,皆可留用;拒降顽抗者,唯有一死!”
此举震慑四方,江西多地望风而降。
【光复临安,迎回宋帝残部】
随着江西平定,赵信率军渡江,直逼南宋旧都——临安。此时临安已被元军占领多年,但仍有部分南宋皇室残部隐匿民间,其中以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最为正统。赵信派人秘密联络,承诺:
“靖汉军非为篡权,只为复兴汉室,保我宋脉。”
经过一番策划,赵信发动夜袭,白耳骑兵突入城内,迅速控制皇宫外围,白耳斥候引出赵氏宗亲。最终,他在一座废弃寺庙中迎回赵昰与赵昺兄弟,并护送他们安全撤离。
“临安光复,宋脉未绝!”
消息传遍天下,百姓欢呼,士绅归心,各地文人纷纷前来投奔。
【建立靖汉朝廷,正式称帝】
光复临安后,赵信并未急于称帝,而是先整顿政务,设立“靖汉内阁”,由文天祥担任左丞相,主持朝政;李延庆任兵部尚书,统筹军务;周烈任水师总督,掌控长江防线。随后,他在临安太庙举行隆重仪式,宣布重建靖汉政权,并登基称帝,国号不变,仍为“靖汉”,改元“昭武二年”。
“吾虽出身布衣,然受命于天,召白耳兵,扶社稷于将倾。”
“今日登基,非为私欲,只为山河重归,百姓安宁!”
百姓夹道欢迎,百官跪拜,史称:
“靖汉立朝”
【尾声:北望中原,誓复故土】
站在临安城头,赵信遥望北方,心中豪情万丈。
“昔日我不过一介寒门少年,今已有兵有地,有盟有臣。”
“临安已复,然胡虏未灭,中原仍在敌手。”
“待我整顿兵马,挥师北上,必使铁骑尽退,山河重归!”
风起云涌之间,真正的逐鹿中原之战,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