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的黑金署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刺鼻的油味。李长庚盯着陶制冷凝管中滴落的深褐色液体,突然将竹片蘸入其中:\"这沥青黏性远超寻常桐油!\"他话音未落,林远已展开泛黄的《梦溪笔谈》,指尖划过\"燃之如麻,但烟甚浓\"的记载,\"沈括先生百年前便已预见,此物除了燃烧,或可铺路筑堤。\"
消息传回天津卫,陈武正为战船甲板渗水发愁。林远的书信随飞鸽而至:\"速取沥青与石灰混合,涂抹船板缝隙。\"当工匠将滚烫的沥青浆液浇在甲板上,海风拂过,原本渗水的木板竟变得密不透风。更令人惊喜的是,沥青硬化后耐磨耐压,远比传统桐油灰耐用。
但工业应用的拓展远比想象复杂。首批用沥青铺设的试验道路在烈日下软化,车马一过便留下深陷的辙印;用于修补漕船的沥青涂层,在咸水浸泡后逐渐剥落。林远召集各地能工巧匠,在物流学堂设立\"化工研造局\":从烧制耐高温陶管改良蒸馏工艺,到将石灰石粉末掺入沥青增强硬度,每一项突破都伴随着数十次失败。
在研究储油罐的过程中,防火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林远深知,沥青虽有防腐功效,但其易燃特性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他带领工匠日夜攻关,最终设计出三重防火体系:
第一重:结构隔离。储油罐采用双层铁皮结构,中间填充由牡蛎壳粉与黏土混合烧制的隔热层,厚度达三寸,能有效阻隔外部热量传导。
第二重:阻燃涂层。在沥青防腐层外,再刷上特制的防火涂料——将石膏粉、硼砂与桐油混合熬制,干燥后形成致密的白色硬壳,遇火时会膨胀形成隔热层,延缓燃烧速度。
第三重:应急装置。每个储油罐顶部安装铜制\"喷淋头\",连接装满泥浆的蓄水舱。一旦罐身温度过高或侦测到烟雾,值守士兵拉动绳索,泥浆便会从喷淋头倾泻而下,覆盖罐体灭火。
与此同时,暗影小组的密报如雪片般飞来。葡萄牙传教士伪装成游方郎中,在陕北村落用银钱换取石脂水样本;荷兰商人以丝绸贸易为幌子,试图收买黑金署的运油车夫。林远立即启动\"锁金计划\":所有运油车加装暗格机关,一旦强行开启便会触发自毁装置;招募漕帮死士组成\"黑金卫\",沿运输线设立明哨暗卡,对往来行人实施\"验油纹\"——每批石油产品都掺入特殊矿物粉末,如同指纹般独一无二。
在化工产业的探索上,研造局意外发现蒸馏后的轻质油经过二次提纯,可制成透明的\"火油\"。这种液体不仅燃烧无烟,更能溶解松香、蜂蜡等物质。林远敏锐捕捉到商机,命人将火油与植物染料混合,制成防水颜料;调配香料后,竟成为贵妇争相购买的\"海上熏香\"。工部侍郎闻讯后惊叹:\"此等物什,若能量产,市舶司关税恐能再增三成!\"
然而,技术泄露的危机如影随形。当澳门商人突然抛售与大明相似的沥青防水材料时,林远亲自坐镇调查。通过\"验油纹\"技术,顺藤摸瓜揪出混入物流学堂的葡国细作。审讯中得知,对方不仅掌握了基础提炼工艺,更试图仿制火油喷枪。
\"是时候建立技术壁垒了。\"林远在密室中铺开图纸,\"从原油开采到产品终端,每道工序都要设置'机关锁'。\"他借鉴古锁的榫卯结构,设计出只有持特定密钥才能开启的蒸馏釜;将核心配方编成密语,藏在《海运要览》的批注中。更关键的是,在沿海设立五处\"伪工坊\",故意泄露错误的沥青配比和火油制法。
这日,林远登上新造的\"黑金号\"货轮。甲板上整齐排列着涂有沥青防腐层与防火涂层的储油罐,船身吃水线以下包裹着沥青与麻絮混合的防护层。当蒸汽汽笛划破长空,他望着海面若有所思——石油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关乎工业体系的全方位较量。而此时,千里之外的马六甲,葡萄牙人的新式勘探船正在暗潮中悄然驶向未知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