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林远已从战场抽身,马不停蹄地赶往延安府的黑金署。黄土高原的寒风卷起沙尘,扑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望着工人们用竹制管道从井中抽取黏稠的石脂水,他深知,这场关乎国家命脉的工业变革,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大人,蒸馏工坊出了问题!\"一名管事满头大汗地跑来。林远快步走进工坊,只见蒸馏釜旁堆积着未处理的原油,工匠们正围着冒着黑烟的灶台一筹莫展。原来,简陋的蒸馏设备无法精准控制温度,提炼出的燃油杂质过多,不仅燃烧效率低下,还时常堵塞喷火器的管道。
林远蹲下身子,捡起一块凝结的沥青,沉思良久后说道:\"立刻从物流学堂抽调算术师和工匠,参照酿酒的蒸馏工艺,设计多层冷凝装置。另外,派人去江南采购紫铜,打造更耐高温的蒸馏釜。\"他深知,石油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精密的设备和科学的工艺,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与此同时,在天津卫的港口,陈武正指挥着蒸汽货轮的改造。海战的胜利证明了蒸汽动力的潜力,但燃煤效率低、续航能力差的问题依然存在。林远的书信适时而至:\"尝试用提炼后的轻质油替代燃煤,测试其燃烧效果和动力提升情况。\"
首次燃油动力测试在一个清晨进行。当\"启元号\"的蒸汽机喷出蓝色火焰,缓缓加速时,围观的水手们发出一阵惊呼。算术师们兴奋地记录着数据:\"燃油燃烧更充分,同等重量下,续航里程提升了近一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燃油的储存和运输比煤炭更为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
林远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智囊团商议。\"我们需要特制的储油罐,用双层铁皮中间填充石棉隔热。\"一位老工匠提议道。\"运输途中的安全也不容忽视,\"算术师补充说,\"必须制定严格的押运制度,每艘运输船都要配备灭火装置。\"
在林远的推动下,一套完整的石油储运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从延安府到天津卫,一条专用的运输通道被开辟出来。改良后的地牛被装上特制的平板车,用于装卸沉重的储油罐;蒸汽牵引车则担负起长途运输的重任。为了确保安全,每隔五十里就设立一个中转站,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和消防设施。
然而,石油工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地乡民对这种黑色液体充满恐惧,认为开采石脂水会破坏龙脉。一些保守的官员也上奏朝廷,称\"奇技淫巧,恐乱人心\"。林远不得不再次进京,向万历皇帝陈情:\"陛下,石油之利,不仅在于军事,更关乎国计民生。若能善加利用,可带动冶铁、制陶、机械等诸多行业发展,充盈国库。\"
经过一番周折,朝廷最终下诏:\"着地方官府晓谕百姓,勿信谣言。黑金署所办之事,乃强国之基,凡有阻挠者,严惩不贷。\"有了朝廷的支持,石油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这期间,林远也没有忘记培养人才。他从物流学堂选拔了一批年轻学子,送往黑金署和造船厂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石油提炼和蒸汽机械的知识。李长庚被委以重任,负责统筹石油设备的研发;陈武则在海战之余,潜心研究如何将石油动力更好地应用于战船。
当第一支全部使用燃油动力的商船队启航时,林远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中感慨万千。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大明的军事格局,也为物流运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绝不会坐视大明在技术上领先,而北疆的局势也愈发紧张。
夜幕降临,船舱内的油灯摇曳不定。林远展开最新的情报,上面显示葡萄牙人已经开始在东南亚寻找石油资源,而女真部落与鞑靼的联盟也日益紧密。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大明的工业崛起之路,绝不能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