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经过三天的反复核查,马特贝最终还是确认了极狐t1、S3和考拉的生产工厂——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北汽株洲基地),隶属于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汽集团),是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核心生产基地。
株洲基地(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为港股北京汽车(01958.hK)全资所有,负责生产极狐t1\/S3\/考拉等车型,产量计入北京汽车。而北汽蓝谷(.Sh)作为品牌运营方,销量和营收计入自身报表,形成典型的“代工生产-品牌销售”分工。
极狐t1、S3和考拉放在株洲基地主要考虑的还是降低整车成本,供应链本地化:降本10%–15%;人力与制造管理:降本5%–8%;规模效应与产线适配:降本3%–5%。
株洲市聚集了16家规模以上汽配企业,覆盖电驱系统、内饰件、底盘件等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高达40%;株洲基地一线工人平均薪资较镇江低20%;株洲基地采用钢制车身生产线,设备投资比镇江基地低40%。
北汽将t1、S3及考拉投放株洲基地,是通过本地化供应链、人力优化和规模效应三重杠杆,实现整车成本15%–25%的降幅。考拉售价从15万元级下探至10万元以内,印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株洲基地通过供应链本地化(本地配套率40%)、人力成本优化(薪资比镇江低20%)、经济型产线(设备成本低40%)等措施,使t1\/考拉等车型制造成本降低15%-25%。
市场验证:考拉S通过株洲生产将起售价从15万元级压至9.98万-11.98万元,降幅达20%-33%,直接支撑价格竞争力。
t1是北汽“三年跃升行动”首款量产车型,定位小型纯电SUV,轴距2770mm(同级领先),搭载70kw电机,续航425km,主打年轻市场。
北汽蓝谷把极狐t1、S3和考拉放在株洲基地,很明显是为了进一步压缩整车成本,有利于极狐和竞品之间的价格竞争。
株洲基地是属于港股上市的北京汽车全资子公司,所以极狐t1、S3和考拉是交给株洲基地代工生产的,产量计入北京汽车,销量计入北汽蓝谷。
所以这三款车型的营收是算在北汽蓝谷的,也会对北汽蓝谷的营收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不是能带来净利润的贡献,还要观察中报和年报披露的数据,过去几年北京新能源EU和极狐考拉给北汽蓝谷带来的都是亏损,而且单车亏损幅度不小。
t1\/S3\/考拉的销售收入100%计入北汽蓝谷营收,2025年上半年北汽蓝谷销量6.7万辆(同比+139.73%),其中极狐品牌占5.6万辆(含考拉等),直接推动营收增长151%。
代工模式下,北汽蓝谷需向北京汽车支付整车代工费用,具体成本结构未公开。但财报显示,北汽蓝谷2025年上半年预亏22亿-24.5亿元,证明代工成本尚未被规模效应覆盖。
历史亏损延续:2024年EU系列因过度依赖b端市场、产品力落后,拖累毛利率至-11.64%;而考拉虽降价走量,但2024年极狐品牌单车亏损仍达约3.5万元(净利率-47.36%)。
扭亏的积极信号: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提升4.1个百分点,单车均价上涨9000元,反映“清单式成本管理”已削减数十亿元冗余成本。若极狐品牌年销量突破15万辆(当前年化约11.2万辆),固定成本摊薄后单车盈利有望转正。
北汽将考拉\/t1置于跃升计划首位,因它们同时解决三大战略需求:
规模基石:以价换量冲刺50万辆目标,触发盈利拐点;
技术通道:平民车型验证尖端技术,反哺高端品牌溢价;
生态入口:亲子场景占据家庭消费入口,衍生价值远超车辆本身。
最终目标是通过规模效应(2027年)+结构优化(享界占比提至1\/3),将极狐毛利率从-14.9%(2024年)转正,而当前亏损本质是新能源市场头部竞争的必然代价。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推动极狐t1的销售来拉动极狐整体销量,销量的提升会反哺供应链,实际可以让整个极狐供应链成本大幅降低;极狐销量上升刺激北汽蓝谷营收成长,有利于11月的定增可以顺利完成,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享界开发;享界高毛利可反哺极狐品牌研发;政策倾斜,湖南省“制造强省”政策补贴,株洲基地每辆电动车获地方补贴5000元。
北汽集团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响的,要说对国家政策补贴方面的研究,北汽集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现在就看下半年市场的反馈。
北汽的“算盘”本质是一场合规的资本效率游戏:
短期看t1:用10万级市场的“极致性价比”换取规模,对冲株洲基地闲置产能,压降供应链成本;
中期看定增:用营收高增长吸引战投,为享界技术迭代输血,巩固高端市场话语权;
长期看反哺:用享界的高毛利反哺极狐技术升级,最终实现“高端养平民”的可持续循环。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极狐t1和考拉都承接了类似比亚迪天神之眼c的基础智驾功能,以普惠的车型给消费者带来智驾体验,最终打击的还是这方面完全没有还手能力的燃油车体系。
极狐t1\/考拉的普惠智驾策略,本质是用新能源的“智能化长板”击穿燃油车的“成本优势短板”,其战略价值甚至高于单纯的价格战:以“油电同价智驾”收割燃油车基盘用户(尤其首购年轻群体);培育用户智驾习惯,为高阶功能(如华为AdS 3.0订阅制)铺设转化路径。
极狐t1采用了大疆车载(现为卓驭科技)的低成本智驾方案
极狐t1官方确认搭载 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支持自动泊车和高速领航辅助,但未配备激光雷达,传感器组合与大疆车载的7V\/9V方案高度一致。
功能上仅覆盖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L2级基础功能,未提及城市NoA(需高算力+激光雷达),符合大疆中低阶智驾方案的定位。
极狐t1选择大疆车载智驾方案是明确的低成本策略落地:
成本优势:硬件投入控制在8000元以内,为大空间\/设计配置留出预算空间;
场景匹配:基础L2功能覆盖通勤刚需,避免用户为冗余功能付费;
战略协同:支撑北汽“以价换量”的核心目标,为后续享界反哺研发蓄力。
可以明确,极狐品牌的发力,最终要的还是同价位燃油车体系让出来的市场。要取得极致的胜利,始终还是要树立以有打无、以强击弱的优势,而不是去找比亚迪、吉利这些实力相当的拼个你死我活,所以北汽最终的策略,可能还是死磕燃油车占领的市场,宣传上可能都直接对标合资车更容易打出局面,而不是盯着什么海鸥来比。
2024年15万以下燃油车年销超680万辆(占乘用车总量52%),其中合资品牌占比65%(约442万辆)。
用户痛点:年轻首购群体对油费敏感(月薪6000元占比47%),且厌恶落后科技感(60%用户因无智驾放弃燃油车)。
销售话术:“您正在看的这款燃油车,三年后残值不如极狐电池值钱”。
最后,北汽蓝谷极狐t1最优策略之一可能是:以田忌赛马之策,攻燃油车必救之地。
核心战场:北汽以t1\/考拉为矛,避开海鸥(代步车)、元pLUS(家用SUV)的缠斗,直击本田xR-V\/大众途岳等燃油命脉;
打击逻辑:用“油电同价智驾”的压倒性优势,在燃油车最脆弱的15万级市场建立“技术代差→用户迁移→口碑裂变”的闭环;
终极目标:借电动化浪潮收割合资燃油基盘,在2027年前将极狐市占率从2.1%提升至8%(对应50万辆年销)。
需在2025年内(合资全面电动化前)通过极致成本控制(t1毛利>-5%)与精准营销穿透(油转电用户转化率>25%),将战略窗口期转化为不可逆的市场结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