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马特贝吃完饭就继续整理相关的资料,下午总算查出L3 级自动驾驶商用的时间点。
2025 年 7 月 4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判定及数据协作规范》标准意见沟通会,明确一套全新国家级智能驾驶安全法规已进入最终敲定阶段。该法规由工信部牵头制定,将严格划分 L2 与 L3 功能边界,强制要求车辆配备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和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并建立全国统一的事故责任判定框架。
审批时间节点明确,工信部已明确将在2025 年 8 月或 9 月完成 L3 商用审批,并同步推出两大核心配套措施:
动态测试数据库:覆盖施工路段、紧急车辆通行、暴雨 \/ 冰雪等极端场景,要求车企在量产前完成至少 100 万公里实路测试及 10 万小时仿真验证。
跨国标准互认机制: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 :2025 于 7 月 7 日正式发布,推动中欧、中韩等地区的测试结果互认,加速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
那有多少车企完成或超过 “100 万公里实路 + 10 万小时仿真” 的 L3 量产准入条件?
目前华为、广汽、长安、奔驰、比亚迪、蔚来、北汽蓝谷、零跑、小鹏、吉利、理想等头部车企已通过测试并符合条件。
目前首批L3级自动驾驶的正式准入名单尚未公布,但试点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工信部明确表示,将基于试点实证结果 “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首批名单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发布。
根据最新政策动态与技术验证进展,中国L3级自动驾驶在2025年8月或9月实现部分场景商业化落地是确定的,但需注意“顺利落地”的具体范围仍受技术成熟度、责任机制、基础设施等制约。
马特贝也查得有些焦头烂额的,但大概也接近真相。
审批时间节点(基本准确)
工信部已明确 2025年8月或9月完成L3商用审批,同步推出配套措施。
依据:《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已于2025年4月1日施行,为L3私家车上路提供地方性法规支持。
中汽协《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判定及数据协作规范》进入最终定稿阶段,7月4日闭门会加速推进。
L2\/L3功能边界划分(准确)
新规强制要求车企明确区分L2(辅助驾驶)与L3(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功能边界,禁止营销混淆(如L2宣传为“准L3”)。
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与事件记录仪(EdR)成为标配,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并记录事故数据。
动态测试数据库要求(部分修正)
实路测试里程要求更高:工信部最新草案要求 “累计1亿公里实路测试”(非100万公里),覆盖施工、紧急车辆、暴雨\/冰雪等场景。
仿真验证标准细化:需覆盖 10万+极端场景(如动物闯入、道路塌陷),且极端环境测试(-40c~85c)强制纳入。
落地挑战与当前瓶颈:尽管政策时间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导致“局部落地而非全面普及”:
技术成熟度差异:头部车企(如华为、小鹏)已通过超百万公里测试,但中小车企极端场景验证不足,比亚迪暴雨测试仅公开230公里数据,冰雪场景覆盖率未达标;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雨雾天性能受限,未完成中国本土亿级测试。
责任划分执行难题——
10秒接管规则存争议:驾驶员从分心状态到紧急接管需5-8秒,剩余反应时间不足(如暴雨天制动距离需3秒以上)。
事故追溯依赖车企数据:EdR数据由车企控制,第三方鉴定机构难以确保公正性。
基础设施与成本制约——
车路协同覆盖不足:仅北京、广州等试点城市部署c-V2x路侧设备,全国推广需3-5年。
冗余硬件推高成本:L3车型需双激光雷达+双控制器,单车成本增加约2万元,下沉市场接受度存疑。
高速场景优先落地:因路况结构化、odd(设计运行域)易限定,政策风险低。
城区场景延迟:复杂路口通行成功率要求≥99.9%,当前头部车企仅达95%(如小鹏xNGp)。
政策节点准确:工信部铁定8-9月批准L3商用,但仅限高速\/快速路场景,且车企需通过亿公里测试与冗余认证。
技术短板需补足:极端场景验证、低成本激光雷达、算法误判率(如静止物体识别)仍是行业痛点。
责任险与用户教育成关键:平安产险已联合问界推出“智驾责任险”,覆盖系统故障赔偿;
驾驶员需通过强制培训(如3小时应急处置模拟考)。
华为这种科技背景的企业要在前面领跑,传统的车企确实跟的很吃力,实际达标的也都是华为体系下的,估计第一个商用智驾系统就是华为的AdS4.0,现在就看到底是8月还是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