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光伏行业也是马特贝选中的一个行业板块,从政策层面看,今年初以来国家确实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比如工信部召开座谈会整治低价竞争,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化解光伏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有地方政府出台的降低企业成本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好。
不过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看,情况就比较复杂了。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虽然像阳光电源这样的龙头企业业绩亮眼,但很多企业仍在亏损边缘挣扎。102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10家q1营收不足1亿元,St聆达的营收更是低至285万元。这种两极分化很严重。
具体分析起来,政策利好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差异很大。龙头企业如通威、隆基等手握技术和资金优势,能快速响应政策变化,比如通威就签下了508mw的海外大单。而中小企业在行业洗牌中处境艰难,像St聆达就因资金问题终止了重要项目。
从产业链环节看,设备厂商捷佳伟创一季度净利润增长22.42%,逆变器企业如阳光电源、德业股份表现也很突出。但组件企业普遍承压,钧达股份一季度净利润暴跌636%。
短线炒政策消息的推动和场内的情绪共振,所以走势不一定完全符合基本面的实际情况,长期来看,其实马特贝还是考虑选择放弃光伏板块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美丽法案的通过,这个对美国新能源行业打击很大,但影响的却也可能是国内的光伏产业。
隆基绿能在美洲有87亿的营收,阳光电源海外营收占比46%,晶科能源美洲营收224亿,所以光伏产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偏高,美国如果在新能源产业转向,这个变数就有点大。
工信部牵头整治恶性价格战,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严惩低于成本销售行为,推动行业从“内卷”转向“提质增效”。
但之前企业建立的产能怎么处理?
钧达股份:2025年q1净亏损1.06亿元(同比-636%),主因p型产能过剩、价格下行。
St聆达:终止topcon电池项目,q1营收仅285.7万元(同比-90%),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
合盛硅业:2025年q1净利润2.6亿元(同比-50.8%),硅料价格下行挤压利润。
全行业102家光伏公司中,87家q1净利润平均增速-54.11%,10家企业营收不足1亿元。
光伏行业政策利好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呈现强者恒强、弱者出清的分化格局:头部企业(通威、隆基、阳光电源):政策护航+技术壁垒+全球化布局,业绩确定性高;技术追随者(钧达、二线厂商):需加速转向N型产能,否则短期承压难解;边缘企业(St聆达等):资金链脆弱叠加产能过剩,退出风险极高。
这两天光伏新能源的热度不差,短炒不错,作为投资品可能就要看清楚点。
马特贝大概过了一遍几个光伏产业的龙头票,也就直接放弃了,这个板块明显不如新能车板块,尤其华为鸿蒙智驾体系下的享界——北汽蓝谷。
但北汽蓝谷的股性问题却一直没有修复,目前看,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也许只能靠销量,什么发布会之类的利好市场基本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