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锦州市北部,处在东经120°52′ - 121°44′、北纬41°17′ - 41°48′之间,版图略呈菱角形 ,西南与东北斜长,突出两角。全县总面积达247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30.6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满、蒙古、锡伯、回、朝鲜等27个民族在此共同生活。截至目前,义县下辖2个街道、13个镇、3个乡,下辖14个社区、239个村,县政府驻锦州市义县义州街道南关街A1号。
一、各乡镇特色
(一)义州街道
义州街道作为义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辖9个社区,分别为站前街、振兴街、东南街、西北街、东北街、西南街、铁西街、建设街、友谊街 。这里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各类商场、超市、酒店等一应俱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街道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城墙和传统的民居,这些建筑见证了义州街道悠久的历史,也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每逢传统节日,街道上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秧歌表演等,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下辖17个村,包括高家屯村、高家街村、东关村等 。它紧邻义州街道,地理位置优越,是义县城乡结合的重要区域。这里农业发展良好,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农产品品质优良,为义县的粮食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城关街道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利用靠近县城的优势,建设了多个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涉及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刘龙台镇
刘龙台镇地处义县城西,属于辽西重镇,全镇辖有刘东村、河南村、大白庙子村、大山底下村、全善堡村和六台村等6个行政村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较高,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刘龙台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抗日英雄马子丹的故乡。马子丹在“九一八”事变后,变卖家中500亩良田换取枪炮,组建抗日队伍,多次打击日本侵略军,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义县人。如今,刘龙台镇还保存着一些与马子丹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先烈。
(四)七里河镇
七里河镇交通十分便利,省道鞍羊线、阜锦线穿镇而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持。全镇下辖多个村庄,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七里河镇是义县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周边城市。工业上,这里形成了以建材、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多家大型企业在此落户,推动了七里河镇的工业化进程。
(五)大榆树堡镇
大榆树堡镇位于义县东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而闻名。镇内有一条清澈的河流贯穿而过,河水潺潺,周边绿树成荫,景色十分优美。大榆树堡镇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义县社火的主要流传地之一。义县社火始称九龙十八会 ,每年的4月21 - 25日为会期,23日为正日,活动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多种文化内容。届时,村民们会身着盛装,表演旱船、竹马、抬竿、秧歌等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六)稍户营子镇
稍户营子镇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铝、锌、萤石、重晶石、膨润土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镇内的矿业开采和加工产业较为发达,拥有多家矿山企业和加工厂。同时,稍户营子镇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开展矿山复绿等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此外,这里的自然风光也别具一格,山峦连绵,森林茂密,有着许多未被开发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一些探险爱好者前来探索。
(七)瓦子峪镇
瓦子峪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农业上,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发展了特色农业,如种植树莓、寒富苹果等水果,这些水果品质优良,口感鲜美,在市场上深受欢迎。畜牧业方面,瓦子峪镇养殖的肉牛、肉羊等牲畜数量众多,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镇内有多个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养殖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此外,瓦子峪镇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八)九道岭镇
九道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村落和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九道岭镇的经济以煤炭产业为主,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和加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九道岭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一方面加强煤炭企业的环保改造,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光伏发电等,逐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九)高台子镇
高台子镇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镇内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植被茂盛,景色宜人,是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此外,高台子镇还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老的寺庙和碑刻等,这些遗迹见证了高台子镇的历史变迁。近年来,高台子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修建了旅游步道、观景台等设施,开发了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十)张家堡镇
张家堡镇农业基础雄厚,土地肥沃,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这里的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张家堡镇还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镇内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十一)头道河乡
头道河乡位于义县西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里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花生等,其中花生是头道河乡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广泛,所产花生颗粒饱满,出油率高,口感香脆,深受消费者喜爱。头道河乡还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山上生长着许多松树、柏树等树木,不仅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还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绿色。
(十二)地藏寺满族乡
地藏寺满族乡是义县唯一的满族乡,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这里的满族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满族习俗和文化,如满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等。每逢满族的传统节日,如颁金节等,满族居民们会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演满族的传统歌舞,品尝满族特色美食,如粘豆包、萨其马等,让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满族文化魅力。此外,地藏寺满族乡还注重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满族文化博物馆,展示满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
(十三)留龙沟镇
留龙沟镇以种植水果和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特色。镇内种植了大量的水果树,如南红果、辽峰葡萄、早金酥梨等,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水果挂满枝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留龙沟镇还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留龙沟镇还注重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打造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提高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十四)聚粮屯镇
聚粮屯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义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里的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商业上,聚粮屯镇有一个较大的农贸市场,每逢集市,周边乡镇的村民都会前来赶集,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聚粮屯镇还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涉及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行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五)白庙子乡
白庙子乡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要产业。农业上,除了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外,还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花卉、中药材等,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养殖业方面,白庙子乡主要养殖生猪、家禽等,养殖规模较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此外,白庙子乡还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等条件,为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六)大定堡满族乡
大定堡满族乡同样具有丰富的满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满族居民传承着满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建筑风格上,一些满族民居保留了独特的满族特色,如四合院式的布局、精美的木雕和砖雕等。大定堡满族乡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山水相依,景色秀丽。近年来,该乡将满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了一些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满族民俗体验、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满族文化,欣赏自然风光。
(十七)前杨镇
前杨镇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建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镇内有多个工业园区,入驻了许多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投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前杨镇还注重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义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初期,根据境内稍户营子花尔楼出土文物考证,就已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义县地属孤竹国。战国时期,这里归属燕国辽西郡,郡治在阳乐(今义县刘龙台镇古城子沟附近) 。秦国灭燕后,此地仍为辽西郡。西汉时,在义县境内始设交黎县,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东汉时期改为昌黎县,属辽东属国。三国曹魏时期,义县属幽州昌黎郡,郡县同治。西晋时,属平州昌黎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义县地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昌黎郡。前燕慕容廆曾在境内棘城定都,其子慕容皝也将平州(辽阳)昌黎郡治定在昌黎县(今义县) 。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义县属平州昌黎郡,郡治所迁至龙城(今朝阳市境)。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后燕,冯跋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灭后燕建北燕,都龙城,义县仍属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时期,义县属北魏拓跋氏,属营州昌黎郡。东西魏时属东魏拓拔氏。隋代初期隶属营州,境内置燕郡(治所在义县城),后置辽西郡,郡治辽西县(今张家堡乡王民屯附近)。唐代高祖武德年间在隋燕郡旧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属河北道营州,后属安东都护府。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升燕郡守捉城为军城,置镇安军。
五代前期后梁、后唐时,义县属营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义县城)。辽代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设崇义军节度使。辽兴宗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俘户建宜州,属中京道,宜州下辖弘政(今九道岭镇复兴堡附近)、开义(今七里河镇开州附近)二县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改宜州为义州,属北京路,下辖弘政、开义、同昌(今阜新境内)三县。元代义州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代初年,废州置卫,改义州为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于义州卫城,一城有二卫。明宣德元年(1426年)都指挥使楚勇建砖城。
清代恢复义州之名。清初,为察哈尔王封地,后王叛,1675年平定后,设义州城守尉及巡检司,初隶广宁府(今北宁) 。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巡检司设知州,改属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改义州为义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废道制,直属奉天省。同年末,东北易帜,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日伪统治初期属奉天省。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1934年)12月实行新省制后,义县改属锦州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同月成立中共辽西地委,义县属辽西地委至年末。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划东北为九省,义县属辽宁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日,义县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辽西省成立后,义县属辽西省。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1955年12月1日成立辽宁省锦州专区,义县属锦州专区。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消,改为市辖县制,义县属锦州市。1965年12月恢复专区制,义县再属锦州专区。1968年12月锦州专区再度撤消,义县再属锦州市。
在义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在此拓疆开土;前燕皇族慕容廆在大凌河畔修筑大棘皇城,为前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代女中豪杰大辽太后萧绰,她的家族封地就在义县,萧绰协助辽景宗处理朝政,在辽景宗驾崩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重视义县的发展,派将领镇守,加强城池修缮和防御工事建设,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业,使义县成为繁华的贸易中心 ,她的政治才能和对义县的贡献被义县百姓代代传颂;元初名相耶律楚材,其学识渊博,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明代着名学者贺钦,他在学术研究上造诣颇深,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闽浙总督李贺年,在任期间为地方治理做出了贡献;抗日英雄马子丹,在“九一八”事变后,变卖家中良田换取枪炮,组建抗日队伍,多次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最终壮烈牺牲,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义县人;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三、必游景点
(一)奉国寺
奉国寺景区坐落于义县古城的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占地面积近六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古代建筑工程与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辽代皇家寺院。1961年,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2012年凭借其独特的辽代木构建筑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在锦州新十景中被命名为“宜州大佛 ”,如今被中外游客美誉为“天下第一宝殿·世间佛祖道场”。
奉国寺保存完好的建筑有外山门,清代的内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及核心建筑辽代大雄殿等。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单檐五脊的建筑形式,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的佛祖“过去七佛”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泥塑彩色佛像群,七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5米,衣纹流畅,神态庄严,历经千年仍色彩如新。尤为特别的是,七佛造像左侧有一尊明代重塑的倒坐观音像,造型灵动,与七佛的肃穆形成巧妙呼应。
大雄殿内的梁架与斗拱结构堪称古代建筑的典范。七铺作斗拱层层叠叠,总高超过2米,仅用木材榫卯咬合便撑起近千吨的屋顶,没有一根铁钉,展现出辽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梁枋间遗存的2400多平方米辽代彩绘,包含飞天、莲花、宝相花等图案,其中42幅飞天为男相,保留了唐代艺术遗风,线条舒展飘逸,色彩以朱红、石绿、金黄为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想见当年的华丽。
殿内还保存着10余通历代碑刻,其中辽代《宜州大奉国寺邑众碑》详细记载了寺院修建背景,金代《开泰寺碑》则记录了寺院名称演变,这些碑刻为研究辽金时期历史、宗教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二)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义县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悬崖上,是东北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由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主持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石窟分东西两区,东区有两窟,西区有六窟,现存造像430余尊。西区第一窟为最大洞窟,窟门两侧雕刻着二力士像,高3米有余,肌肉虬结,神态威猛。窟内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5米,身披千佛袈裟,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面容丰满,线条圆润,带有明显的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圆润”过渡的特征。
西区第五窟的“元景造像碑”是石窟的核心遗存,碑文中记载了元景开凿石窟的缘由及当时营州(今义县)的地理沿革,字体为魏碑体,笔法刚劲有力,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康有为曾评价其“天骨开张,光芒闪溢”。东区石窟虽规模较小,但其中一尊交脚弥勒像造型独特,头部微微前倾,双手抚膝,衣纹呈阶梯状分布,具有浓郁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石窟所在的悬崖下,大凌河缓缓流过,对岸是连绵的丘陵,古人选择在此凿窟,既借山水之势彰显佛法庄严,又巧妙利用岩壁硬度抵御风化,使得这些造像得以保存至今。如今,石窟周边已修建了栈道与观景台,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造像细节,感受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三)广胜寺塔
广胜寺塔位于义县古城西南隅,始建于辽代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42.5米,是辽西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辽代砖塔之一。
塔基为须弥座,雕刻着仰莲、力士、伎乐天等图案,力士像肌肉隆起,伎乐天手持乐器,姿态各异,虽经风化仍能辨认细节。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有券门,其余七面雕刻假门与佛像,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两侧有胁侍菩萨,雕刻技法娴熟。往上十三层密檐逐层收窄,每层檐角悬挂铁铃,风吹时声传数里,故民间又称“铃铛塔”。
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顶,现虽不对外开放,但从外部仍能清晰看到每层塔身的盲窗与浮雕。明代《义州志》记载,此塔为辽代广胜寺附属建筑,寺院虽已不存,但塔身为研究辽代建筑与佛教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四)宝林楼
宝林楼坐落于义县张家堡镇宝林沟内,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是一座集佛、道文化于一体的山间古刹。寺院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沿山势逐层升高,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下院为山门与钟鼓楼,中院以大雄宝殿为核心,供奉释迦牟尼像,后院则为玉皇阁,供奉道教玉皇大帝,这种“佛道共处”的格局在辽西地区较为少见。寺院周围古松环绕,其中一株“唐松”树龄超过千年,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枝叶覆盖半个院落。
宝林楼最特别的是其“天然石室”景观——玉皇阁后有一巨大岩石形成的石洞,洞内可容纳数十人,洞壁刻有“宝林古刹”四字,传为唐代高僧所题。洞顶有天然石缝,每逢雨天,雨水沿缝滴落,形成“天泉”,被视为灵水。
(五)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
大凌河是义县的母亲河,穿城而过,形成了约10平方公里的湿地景观。湿地公园以大凌河河道为核心,保留了大面积的芦苇荡、浅滩与柳树林,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白鹤、灰鹤、大天鹅等数十种候鸟在此停歇,数量可达数千只,成为观鸟爱好者的胜地。
沿岸修建了5公里木栈道,串联起多个观景台。从“凌河晚渡”观景台远眺,可见河水蜿蜒,对岸山峦起伏,夕阳西下时,河面波光粼粼,与岸边的奉国寺塔影相映,构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湿地公园内还保留着多处辽代渡口遗址,出土过陶罐、船钉等文物,印证了大凌河在古代作为交通要道的历史。
四、民俗风情
(一)义县社火
义县社火又称“九龙十八会”,是流传于大榆树堡镇等地的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廿三(传说中关公诞辰),各村社火队伍会聚集到镇上表演,涵盖舞龙、高跷、旱船、竹马、抬竿等18种形式,参与者超过千人。
其中“抬竿”最为独特——表演者站在数米高的竹竿顶端,身着古装做出各种动作,竹竿底部由数十人抬行,行走时稳如平地。“高跷”则分“文跷”与“武跷”,文跷表演戏曲故事,武跷则有劈叉、跳跃等惊险动作。社火表演时,队伍前有锣鼓开道,后有秧歌跟随,沿街村民会点燃鞭炮迎接,场面热烈。
(二)满族剪纸与刺绣
地藏寺满族乡的满族剪纸以医巫闾山风光、满族神话为题材,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人物、山水、花鸟,线条粗犷有力,构图饱满。满族刺绣则多用于服饰与荷包,以盘金绣、打籽绣为主,图案多为吉祥八宝、福禄寿喜,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当地艺人常将剪纸与刺绣结合,制作成壁挂、服饰等手工艺品,传承着满族的生活智慧。
(三)传统节庆
除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外,义县还有“四月八庙会”(奉国寺庙会),当天香客云集,寺内会举行诵经法会,周边村民摆摊售卖农具、小吃,还有戏曲表演,延续着“以寺兴市”的古老传统。农历六月六“晒红节”,满族人家会将家中衣物、书籍搬出晾晒,据说此日阳光可祛霉避虫,同时举办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活动。
五、特色美食
(一)义县水豆腐
义县水豆腐以当地黄豆与大凌河泉水为原料,制作时将黄豆浸泡后磨成浆,用传统卤水点制,不压制水分,成品嫩如凝脂,盛在碗中可晃动。食用时搭配特制调料——用大凌河虾酱、葱花、香菜、辣椒油调成酱汁,舀一勺豆腐蘸酱,入口滑嫩,豆香与酱香交融,是当地早餐的必备之品。
(二)伊斯兰烧饼
由当地回族师傅创制,用面粉、芝麻、花椒水为原料,面团经反复揉搓后擀成薄片,刷油卷起制成烧饼坯,入炉烘烤至金黄。成品外酥内软,层次分明,咬开后有花椒的清香,可直接食用,也可夹牛肉、油条,是街头常见的风味小吃。
(三)烤全羊
选用本地散养的山羊,用秘制调料(含孜然、花椒、香叶等20余种香料)腌制6小时,架在果木炭火上慢烤,烤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鲜嫩。食用时搭配蒜蓉酱与薄饼,肉香浓郁不腻,是节庆或宴请时的特色菜肴。
(四)闾山杏仁粥
以医巫闾山产的甜杏仁为原料,去皮后磨成浆,与小米同煮,煮至粥体浓稠,加少许白糖调味。成品口感细腻,杏仁香醇厚,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是当地秋冬季节的家常粥品。
六、旅游指南攻略
(一)交通方式
1. 外部交通:
- 铁路:沈山铁路穿境而过,义县站每日有往返沈阳、锦州、北京的旅客列车,从锦州站乘火车至义县站约1小时,票价12元;从沈阳站出发约2.5小时,票价25元。
- 公路:省道鞍羊线、阜锦线贯穿县域,锦州长途汽车站有发往义县的班车,每30分钟一班,车程1小时,票价15元;自驾从锦州出发沿阜锦高速转鞍羊线,约50分钟可达县城。
2. 内部交通:
- 县域内各乡镇均有公交班车,从县城至奉国寺可乘1路公交(票价1元),至万佛堂石窟需在县城客运站乘专线班车(每日6班,票价5元,车程20分钟)。
- 出租车起步价5元(3公里内),县城至各景点可议价,如至万佛堂约20元,至宝林楼约30元。
(二)最佳游览时间
- 春季(4-5月):医巫闾山山花盛开,大凌河湿地候鸟聚集,可赏自然风光,同时赶上四月八庙会。
- 秋季(9-10月):天气晴朗,气温适宜,适合登山与石窟游览,此时闾山红叶渐染,景色宜人。
- 冬季(12-2月):奉国寺、万佛堂等古迹在雪景中更显古朴,游客较少,可静心观赏。
(三)线路推荐
1. 一日文化游:
上午:参观奉国寺,重点观赏大雄殿建筑与七佛造像,建议请讲解员(50元\/次)了解历史背景。
中午:县城品尝水豆腐与伊斯兰烧饼。
下午:前往万佛堂石窟,看北魏造像与元景碑,傍晚沿大凌河湿地公园散步,观日落。
2. 两日深度游:
第一天:奉国寺+万佛堂石窟+县城夜景(广胜寺塔灯光秀)。
第二天:上午赴宝林楼,登山观古刹与天然石洞;下午前往地藏寺满族乡,体验满族剪纸与刺绣制作,傍晚返程。
(四)注意事项
1. 奉国寺、万佛堂石窟为文物保护单位,禁止触摸造像与碑刻,拍照时禁用闪光灯。
2. 大凌河湿地公园部分区域为原生态湿地,夏季蚊虫较多,需备好驱蚊液。
3. 满族乡与回族聚居区有特殊习俗,如进入满族家庭需脱鞋,回族餐馆不食猪肉,应尊重当地文化。
义县的每一处遗迹、每一种习俗,都承载着辽西大地的历史记忆。从辽代的皇家寺院到北魏的石窟造像,从市井的水豆腐香到社火的锣鼓声,这里的过去与现在交织,等待着人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