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十月末,第一缕晨光穿透椒房殿的茜纱窗时,长孙无垢的羊水破了。
殿内顿时忙作一团,十二名接生嬷嬷小跑着进来,宫女们端着热水与锦帛穿梭如织。
“陛下…”长孙无垢咬着帕子,额头沁出细密汗珠。
刘协紧握她的手:“朕就在这里。”他瞥见屏风外太医令正在调配人参汤,药香混着血腥气在殿内弥漫。
卯时三刻,一声嘹亮啼哭划破寂静。
接生嬷嬷喜极而泣:“是位皇子!”婴孩右臂内侧竟有朱砂胎记,状如龙鳞。
刘协看着接生嬷嬷剪断脐带时,小家伙突然抓住她的手指,力道大得惊人。
“此子当为麒麟儿。”贾诩闻讯赶来,见婴孩双目炯炯如炬,不禁拊掌赞叹。
刘协也很是认同地点了点头。
还好,刘协有意让长孙无垢当皇后,来管理后宫,在她的能力下,即使是武媚娘和上官婉儿,翻不是海浪来。
毕竟朕绝对会支持长孙无垢,毕竟稳定的后宫,他就少很多繁琐的事情!
刘协抱着刚出生的小子,看着他炯炯有神的眼睛,来日必是一个明君!
可惜年纪太小,系统无法扫描,只有等满一岁后,再来查看情况了!
长孙无垢看生下的是男婴,她也松了一口气:母凭子贵啊!
长孙无垢在一旁声音有些虚弱:“还望陛下赐名!”
刘协安慰了一下长孙无垢后,想了想:“就叫刘晟吧!”
同日午后,兰林殿内蔡琰的阵痛随着琴声起伏。
她固执地要弹完《凤求凰》最后一个乐章,琴弦忽断的刹那,羊水如泉涌出。
“昭姬!”刘协夺门而入时,看见蔡琰散乱的青丝黏在苍白的脸颊上。
她竟还勉力微笑:“陛下听…这是《清商》的调子…”
申时初,当殿外梧桐树上落下今冬第一只朱雀时,女婴伴着琴音降生。
最奇的是,孩子左足心竟有七颗红痣,排列如北斗。
接生嬷嬷惊呼:“这是文曲星下凡啊!”
蔡琰虚弱地搂着女儿:“请陛下赐名!”
刘协抱着长女,甚是喜欢,在一旁不停地逗弄着,惹得这个小家伙不断地笑:“就叫她…刘璇吧。”
小公主突然睁眼,瞳仁如墨玉般漆黑深邃。
赵雨的临盆最是惊心动魄。
两日之后子夜时分,这位惯使长枪的女将竟疼得折断了床柱。
刘协匆匆赶来时,听见她在骂:“小孽障!比你爹的枪还扎人!”
丑时,女婴出世时一脚踹翻了铜盆。
嬷嬷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新生儿攥着小拳头,腕力竟能捏皱锦缎。
赵雨喘着气笑道:“好丫头!力气还真大!”
刘协看后不由笑道:“这叫做有其父必有其女也,就叫刘缨!”
取“巾帼不让须眉”之意。
马云禄的产程持续了整整一日。
当御医担心双胞胎会难产时,这位西凉女将竟翻身下床,持剑舞了一套枪法:“憋死老娘了!”
戌时,男婴才安然落地。
男婴出生时哭声嘹亮,怕也是一个武力见长的主。
刘协看得很是喜欢,遂赐名“刘乾”。
伏寿的生产最为雅致。
她坚持要熏艾草、诵《诗经》,甚至在阵痛间隙校对《论语》注疏。
当接生嬷嬷急得跳脚时,她淡定道:“急什么?该出生时就会出生…啊!”
午时三刻,皇子降生时手中竟有一块玉砚胎记。
刘协大笑:“此子必为经学大家!”取名“刘砚”。
董婉临盆那日,未央宫上空盘旋百鸟。
产房内异香弥漫,女婴出世时不哭反笑,眉心一点朱砂痣艳如滴血。
“就叫刘玥吧”刘协轻吻女儿额间朱砂,“月中有玉兔捣药呢。”
时光荏苒,七日转瞬即逝,终于迎来了令人期待已久的洗儿宴。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六位可爱的婴孩如同六颗璀璨的明珠,并排躺在柔软的床铺上,宛如天使降临人间。
长孙无垢所生刘晟正抓着虎符玩具。
蔡琰之女刘璇安静聆听琴音,
赵雨之女刘缨试图抓取佩剑流苏,
马云禄之子刘乾摸着一柄银锤,
伏寿之子刘砚吮吸竹简一角,
董婉之女刘玥把玩着一块玉佩。
刘协举杯敬向众妃:“朕之子嗣,文武兼备,方显大汉气象!”
于是乎,刘协满心欢喜地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喜悦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他未曾想过自己竟如此幸运,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宫廷生活中迎来这样一个令人欣喜若狂的消息。
等待一年后确定儿子能力,就正式册封众妃嫔的品位!
十一月,寒风如刀,凛冽刺骨,玉门关外的荒原上,一片苍茫。
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却有一批特殊的物资正在缓缓抵达。
这批物资,是来自京城的第一批御寒之物。
当它们终于到达玉门关时,众人都如释重负。
诸葛亮亲自前来迎接,他看着那一堆堆厚实的棉衣、皮靴和厚厚的口罩,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仁德啊!”诸葛亮捧着一个加厚的口罩,由衷地感叹道。
这个口罩不仅能抵御严寒,还能防止风沙侵入。
他知道,这是陛下对边疆将士们的关怀和爱护。
诸葛亮当即下令,将这些御寒物资迅速分发给站岗的哨兵们。
当晚,当寒风再次呼啸而过时,那些值守的士兵们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他们戴着厚厚的口罩,即使在零下的严寒中,也再没有人被冻伤。
而司马懿在试用了这批物资后,更是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发现,将药草制成的口罩煮沸后,竟然可以有效地预防军中流行的咳疾。
这个发现让司马懿兴奋不已,他立刻上书朝廷,建议将这种方法推广开来。
窗外,今冬的第一场雪正纷纷扬扬落下。
年关将至时,户部奏报震撼朝野: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三倍
新式纺织机推广至十三州
伤寒发病率下降六成
边疆驻军冻伤归零
刘协站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身着龙袍,气宇轩昂。
他的面前摆放着一桌丰盛的晚宴,桌上的菜肴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然而,刘协的目光并没有落在这些美食上,而是越过殿门,投向了殿外的广场。
广场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百姓们身着新衣,欢声笑语,他们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是玉兔形状,有的是莲花形状,还有的是福字形状。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奔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刘协举起酒杯,对着满殿的公卿大臣说道:“诸卿,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啊!”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殿宇,传遍整个长安城。
大臣们纷纷附和,赞叹着这繁荣的景象。
刘协微笑着,继续说道:“民暖则国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就在这时,刘协注意到了站在角落里的贾诩。
贾诩微微低着头,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刘协心中一动,他知道贾诩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一定有什么心事。
刘协走到贾诩身边,轻声问道:“文和,你为何如此沉默?”
贾诩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低声说道:“陛下,臣想起了前几年随董卓入京时,路边那些冻毙的流民……”
刘协的脸色微微一变,他当然记得那段黑暗的日子。
那时,董卓专权,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路边常常可以看到冻死饿死的流民,景象凄惨。
刘协叹了口气,安慰道:“文和,那些都已经过去了。如今,朕已亲政,定当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贾诩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圣明。臣观今日之长安,街头巷尾皆充满生机,孩童们戴着兔毛耳罩追逐嬉戏,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刘协微微一笑,与贾诩一同望向殿外的广场。
那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长安城都被这欢乐的气氛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