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薄雾,照在玄启城的街巷之上。昨夜平叛之后,整座城池尚未完全从动荡中恢复,但已能看见士兵们开始清理街道、修复破损的建筑。我站在议事厅前,望着远处忙碌的人群,心中却并未因胜利而轻松。
“大人。”徐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东街旧营已经彻底清理完毕,李元等人正在押解途中。”
我点头,目光扫过他手中的文书,“其他几处呢?”
“南门商会和北巷民宅也都控制住了,残余叛军或被俘或逃散。赵砚将军正在追查他们的去向。”
“很好。”我沉声道,“但这次的事提醒我们,单靠武力远远不够。”
议事厅内,陈虎已经等得不耐烦,一见我进来就拍着大腿喊:“接下来是不是该赏罚分明了?那些投敌的家伙,一个都不能放过!”
“惩恶必须严明。”我坐下后缓缓说道,“但治乱还需长策。”
我把地图展开,指着玄启城及其周边区域,“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更完善的管控体系,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徐逸立刻明白我的意思,点头道:“情报系统要升级,巡逻制度也要重新规划。同时,法律条文需要细化,让百姓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陈虎皱眉:“你是说,以后连走路都要管?”
“不是管死,而是管好。”我语气坚定,“我们要的是秩序,不是压迫。”
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三条主线:第一,扩大情报网络,设立专门的情报司;第二,加强军队巡逻频次,并与地方守备力量形成联动机制;第三,修订律法,推行新制,确保公平公正。
“这件事不能拖。”我站起身来,“即日起,由你负责情报司筹建,赵砚协助你统筹巡逻部署,陈虎,你带人走访民间,收集意见。”
陈虎挠头:“我去跟老百姓说话?”
“你嗓门大,正好镇得住场子。”我笑了笑,“但记住,这次不是打仗,是安抚人心。”
第二天清晨,玄启城的大街小巷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巡逻士兵换上了统一标识的战甲,手持新制的腰牌,每隔两个街区设有一个临时岗哨。而原本隐藏在暗处的情报人员也逐渐浮出水面,开始以“巡查使”的身份活跃于市井之间。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大人!”一名下属急匆匆冲进议事厅,“北街商会的人拒绝配合登记,还把我们的巡查使赶了出来!”
“哦?”我挑眉,“谁带头的?”
“是商会会长王远山。”
徐逸闻言微微皱眉:“此人素来谨慎,为何突然抗拒?”
“恐怕是担心新制度会影响他的利益。”我沉思片刻,对陈虎道,“你亲自走一趟,带上文书,当面说明政策。”
陈虎应声而去,半个时辰后回来时,脸上带着怒意:“那老东西说什么‘自古兵不过问商事’,还说我这是越权干涉。”
“他说得没错。”我淡淡道,“但我们不是单纯的军队,而是治理者。”
我随即召见王远山,亲自接见。
“陆大人,”王远山拱手行礼,语气却带着试探,“您这一套新规矩,会不会太严了些?”
“严?”我反问,“只是明确了边界而已。以往你们自行其是,出了问题没人担责。现在有章可循,反而更安全。”
王远山沉默片刻,叹道:“话虽如此,但若执行不当,恐怕会寒了商人的心。”
“所以我要你配合。”我看着他,“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整个玄启。”
王远山终于点头:“既然大人亲口所说,我愿意配合。但我希望,能在新规实施过程中,保留一部分自主管理权。”
“可以。”我答应得很干脆,“只要不违反整体秩序,玄启欢迎所有人的参与。”
这场谈判虽然艰难,但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王远山的妥协也让其他商会看到了风向,纷纷表态愿意配合新政。
与此同时,陈虎也开始走访各坊居民,了解他们对新制度的看法。
“这巡逻队天天在门口晃悠,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一位老妇抱怨道。
“不是巡逻,是保护。”陈虎耐心解释,“以前你们丢了东西找谁?现在有人帮你们盯着,这不是好事吗?”
“话是这么说……”老妇犹豫了一下,“那要是他们欺负人怎么办?”
“不会。”陈虎拍拍胸脯,“我可以担保,若有士兵仗势欺人,你们可以直接到衙门举报。”
“真的?”
“当然是真的。”我接过话头,“我已经下令,设立公开举报渠道,任何百姓都可以实名或匿名举报违规行为。”
消息传开后,民众的疑虑果然减少了不少。再加上新制度带来的治安改善效果逐渐显现——街头斗殴少了,盗窃案件几乎绝迹,甚至连以往难以解决的商贩争执都大幅减少。
“看来,这套制度确实有用。”徐逸翻阅着每日汇总的报告,“至少目前来看,秩序比之前稳定多了。”
“但这只是开始。”我望向窗外,“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几天后,一封密信送到我手中。
“大人,我们在边境发现一股可疑势力,疑似外敌渗透。”
我眉头紧锁,将信递给徐逸。
“果然,我们一稳定下来,别人就坐不住了。”
徐逸看完信,低声说道:“看来,内部的风波刚平,外部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那就让他们看看,玄启如今的底气。”我站起身来,眼中燃起炽热的火焰,“长治久安,不只是嘴上说说。我们要用实力告诉所有人——玄启,不容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