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站在新建的村口石墙前,手中的激光测距仪发出微弱的红光。清晨的阳光斜照在尚未完工的墙面上,将石块的纹理照得清晰可见。她眯起眼睛,看着测距仪上显示的数字:25.63米。
\"设计图纸上是25.60米。\"夏澜转头看向身后的施工队长老张,\"多了3毫米。\"
老张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夏经理,这...差这么点也算问题?农村盖房,差个三五公分都正常。\"
夏澜没有回答,而是走向石墙中部,从包里取出一个水平仪,轻轻贴在墙面上。气泡微微偏离中心,显示墙面有极细微的倾斜。
\"这里,垂直度偏差0.5度。\"她指着数据说道,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拆了重砌。\"
老张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夏经理,这墙都砌三天了!石头都是老李头一块块挑的,拆了多可惜...\"
\"正因为是李叔的心血,才更不能将就。\"夏澜走向正在不远处歇息的老石匠李德水,\"李叔,您来看看。\"
七十岁的李德水是村里最受尊敬的老匠人,祖传的石匠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有名。他慢悠悠地走过来,粗糙的手指抚过石墙缝隙,眼睛眯成一条缝。
\"是有点歪。\"老人点点头,\"但乡下地方,谁拿尺子量这个?\"
夏澜早有准备。她从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是暴雨冲垮的老村口墙基:\"去年洪水,就是从这里开始垮的。当时测量显示,这段墙比设计高了2厘米,垂直度偏差0.3度。\"
老李头盯着照片,眉头渐渐皱紧。照片上,洪水正是从那处微小的凸起开始冲垮整面墙的。
\"丫头,你是说...\"老人的声音低了下来。
\"李叔,我不是为难大家。\"夏澜指向远处正在施工的新居,\"这些房子,要住几代人的。\"
老李头沉默片刻,突然转身对老张喊道:\"还愣着干啥?拆!\"
老张还想争辩,老人已经抄起工具:\"我亲自来!\"
这一幕很快在村里传开。有人佩服夏澜的严谨,也有人私下嘀咕她小题大做。但无论如何,从那天起,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位城里来的姑娘对质量的要求有多苛刻。
重建工程进入第二周,夏澜的质量标准与乡村传统施工方式的碰撞越来越多。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新校舍的建设中。当夏澜检查窗框木材时,发现含水率检测显示12%,比要求的10%高出两个百分点。
\"这批木材全部不能用。\"她在工地现场宣布,\"必须更换。\"
木材供应商老周急得直跳脚:\"夏经理,这木头晒得够干了!咱乡下盖房几十年,从来没测过什么含水率!\"
夏澜没有争辩,而是取出一块样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看这里,纤维内部已经有细微裂纹。现在装上去,两年后就会变形开裂。\"
她转向校舍设计图:\"这是孩子们要用的教室,我不能让窗框三年后就关不严。\"
老周还想辩解,夏澜已经拿出合同:\"白纸黑字写着验收标准,您要违约吗?\"
最终,老周不得不更换全部木材,损失了近万元。这件事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觉得夏澜太不近人情。
但夏澜没有退缩。她深知,质量把控不能妥协,但方法可以更智慧。第二天,她请来了县里的建筑专家,在工地现场办起了\"质量课堂\"。
\"不是我要刁难大家。\"夏澜举着一块砖说,\"而是要帮大家建真正的好房子,让子孙后代都住得安心。\"
专家用实物演示了含水率过高的危害,展示了抗震结构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3毫米的误差在长期来看会影响建筑寿命。村民们看着那些对比试验,渐渐明白了夏澜的坚持。
更巧妙的是,夏澜开始将现代标准与传统智慧相结合。当老李头用祖传方法砌墙时,她不是简单否定,而是请专家分析这种方法的科学原理,再用现代技术加以完善。
\"李叔,您这'三层一压'的砌法,其实特别符合抗震原理。\"专家惊叹道,\"只是灰浆配方可以改进一下,让粘结力更强。\"
老李头起初半信半疑,但当改进后的灰浆让他砌的墙轻松通过压力测试时,老人眼睛亮了:\"这法子好!既留了老手艺的魂,又添了新科技的劲!\"
夏澜趁热打铁,组织了一场\"工匠擂台\"——传统匠人与现代施工队同场竞技,各自展示绝活,再由专家点评优劣。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催生了几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工艺。
其中最出名的是\"李氏抗震砌法\",由老李头祖传手艺结合现代材料科学改良而成,后来甚至获得了省建设厅的专项认证。
质量把控最严峻的考验在一个暴雨夜来临。气象局发布红色预警,预计降雨量将接近上次引发山洪的水平。
夏澜连夜启动应急预案,但最让她担心的是那些新建的基础设施——它们还没有经过暴雨的考验。
\"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她在指挥中心下令,眼睛紧盯着监控屏幕。
暴雨如注,山洪再次爆发。但这一次,新建的防洪堤稳稳挡住了洪峰。特别是曾被夏澜要求返工的那段石墙,成为最坚固的区段,连一道裂缝都没出现。
天亮后,村民们聚集在防洪堤前,看着汹涌的洪水被牢牢挡在村外,无不心服口服。
\"夏经理,多亏您坚持啊!\"老张握着她的手,声音哽咽,\"要是按我们那马虎劲儿,这会儿村子又淹了。\"
王翠花更是拉着夏澜去看她家的新房:\"昨晚上那么大雨,屋里一滴水都没漏!以前哪敢想啊!\"
这场暴雨成了最好的质量验收。从此,夏澜的严格标准不再被质疑,反而有村民主动加入质量监督队伍,自发检查各处的施工细节。
重建工程接近尾声时,省建筑研究院的专家团突然到访。带队的吴教授是省内建筑质量的权威,以苛刻着称。
\"听说你们这儿搞乡村重建,标准比城里还高?\"吴教授推推眼镜,语气中带着怀疑,\"我们来看看虚实。\"
夏澜淡定地带领专家们参观。吴教授用专业仪器抽检了墙体垂直度、混凝土强度、木材含水率...每一项数据都精准达标,甚至超过城市高档住宅的标准。
\"这...这不可能。\"吴教授在一处石墙前停下,反复测量,\"乡村工程,垂直误差居然控制在0.1度以内?\"
老李头骄傲地站出来:\"这是我带着徒弟们砌的,夏丫头拿那激光玩意儿量了七八遍哩!\"
吴教授又抽检了几处,结果依然完美。最后,他站在新建的村小学前,看着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校舍,不得不叹服:\"这是我见过最精细的乡村建筑,完全可以作为省级示范点。\"
这个消息像风一样传开。周边十几个村庄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县里决定将夏澜的重建标准作为全县乡村建设的范本。
竣工典礼上,县长握着夏澜的手说:\"你不仅重建了一个村子,更树立了一个标杆。\"
夏澜笑着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指向站在一旁的老李头、王翠花和所有村民,\"是大家共同的坚持和努力。\"
典礼结束后,夏澜独自走在新建的村道上。夕阳将石板路照得温暖而明亮,远处传来孩子们在新校舍里的读书声。她弯腰捡起一块小石子,发现它被老李头打磨得异常光滑,棱角分明却又不失圆润,就像这个村庄的新生——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精确。
这块小石子,她放进了口袋,作为这段重建岁月最完美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