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紫宸殿内。
“苏卿不必多礼,请坐,这些年在黄州那边倒是苍老了不少,回头我送些气血丹到你府上,你自己去藏经阁里找本养生功法修炼修炼,调理一下身体。
日后还有用得着你的地方。”
毕竟是自己亲爹把人贬过去的,后希倒也不好说亲爹的不是,所以只能先给点赏赐,给个甜枣,掠过是谁贬的。
“多谢官家厚赐。”
苏轼行了个谢礼,便立刻坐到后希边上,然后好奇的打量起后希,因为他刚回来,还没上过朝,也没见过后希。
只是听过很多传闻。
此时难免好奇打量一下。
宋朝的官员不像后来那样跟皇帝家奴似的,他们地位还是要相对平等一些的,除非祭天登基之类的大型典礼,否则一般是不会行跪拜礼的,常朝也有凳子坐,不必站着,对视更是相当正常。
“不知官家招臣回来拜相是?”
看后希不说话,苏轼只能自己问。
“如今的党争,朕很不喜欢,当年唐朝哪怕不能说亡于党争,但党争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你这个比较有能力,并且既不算新党,也不算旧党的,恰恰合适。”
后希没绕弯子,很是直白道:
“王安石的青苗贷等新法,朕都准备废止掉,但有一点不但不准备废,还要更进一步,也就是考成法。你的初步任务就是,协助王安石将考成法打磨的更加精细完善一些,并且执行下去。”
“呃,如果让臣协助王安石,是不是王安石拜相,臣当副宰相更合适?”
苏轼有些迷糊了,这不对啊。
哪有正宰相辅助副宰相的。
“王安石性子太过急躁,之前变法也是如此,拉拢的与其说是新党,支持变法的,不如说是想要趁东风升官的。
变不变法在他们眼里只是工具。
今天变法能升官,他们就愿意投身新党,明天废弃变法能升官,他们也能立刻投身旧党。这也是他变法失败的核心问题之一,此事急不来,得先把吏治和官员考核问题解决,再去推进变法。
如果你是副的,他是正的,我担心他根本不听你的,我也不想事事操心。
所以还是你来当正的比较好。”
“总而言之,你们两个回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吏治的问题和考成法的问题,不要担心有多难执行,又会遇到多少弹劾奏折,你们只需要将其打磨完善,朕不是父皇,态度时常有所摇摆。
朕决定的事情,没有人能改。”
给出一定解释后,后希还顺带着给苏轼吃了颗定心丸,让他放心大胆干。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替他撑腰。
“如此臣便明白了。”
紧接着便是隆中对过程,后希提出自己的想法目标,苏轼则帮忙分析,判断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现在可行,哪些现在不可行,两人聊了四个多时辰才结束。然后第二天,便是将王安石召过来,同样谈谈心,说一说想法。
之前后希其实是有想过,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谁不听话,要么流放,要么杀了,剃发令最后都能够执行下去,有啥不能执行的。
但很快后希就发现她的一些想法在现如今这个时代是不大可行的,不是说她的想法不好,只是与时代并不匹配。
比如搞公务员制度下基层啥的。
那些秀才举人一个个眼高手低,哪个愿意去为民服务,他们只愿意当官老爷,不搞个十几二十年义务教育,把读书人的价值拉下来,这制度怎么执行?
她的很多变法想法。
实际上有些脱离时代。
正因如此,她才想着把王安石和苏轼这些人召回来,与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想法,没必要一步吃成胖子,先根据现在的国情适当变法,慢慢来嘛。
年代世界也是花了几十年打基础。
才有了后来的腾飞。
没有那几十年基础可飞不起来。
随着后希跟那些自己看中的人逐一会谈过后,鼎革变法便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变法持续了二十年。
首先是考成法经过完善后全面推进了下去,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
以官员的能力升迁。
而不是攒资历,或者拼人脉背景。
此外还有责任终身制,譬如为了政绩瞎搞,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最后虽然出了政绩升迁,但给后来者留了一堆烂摊子的话是要追责的,最重者死刑。
再者便是吏治改革。
不再允许父死子继,必须参加相应的考核,通过考核的再进行政审,相当于借鉴了一部分公务员制度,虽然依旧不算完美,但至少比父死子继好一点。
然后还有土地改革,税法改革。
科举改制,教育普及等等等等。
颁布武道法案,乃至于组建武道研究所,政策全面倾向农学研究,良种培育,总而言之,几乎可谓处处有变革。
麻烦累的后希想撂担子。
是真的不想干了。
难怪昏君多呢,当个明君简直不要太累,想要做点事又是真的不要太难。
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不是说在游戏里下个什么指令,然后下面就立刻执行。人性复杂在这方面表现的实在太过深刻了,不管颁布政策之前,将相关政策琢磨得多么完善,正式执行下去后还是会有人千方百计的钻空子,找漏洞。
紧接着后希他们发现,打补丁。
最重要的是,后希她总想着把事情搞得完美一点,眼里容不下沙子,但总有人怀有侥幸心理,同时后希又不是什么全知全能的神,真的不可能方方面面全部兼顾到,只能心累并且身体更累。
要不是血脉强悍,身体早垮了。
至于变法为什么持续了二十年?
那是因为二十年后,主持变法的苏轼和王安石都累死了,哪怕后希设法给他们续命也没用,心力交瘁,没得救。
但好在新一批人才已经培养出来。
与此同时,后希则是开始对朝政之事产生了生理性厌恶,其实准确讲,多年前后希就已经有些厌烦,只是看着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个老人还在为此努力。
她实在不好意思退缩放弃。
直到如今他们两个都累死了。
后希也是真的不想干了。
明君这个工作比上班累太多,她觉得自己心理已经出了问题,不能再继续下去。再继续下去迟早发疯,或者变成暴君昏君,因为相比较于要对天下百姓负责,身上背负的责任感真的太重了。
但只要在这个位置上。
她就觉得自己得背负这个责任。
因此在苏轼葬礼后的第三天,后希便决定自己必须得退位,找个地方眼不见为净休息一段时间,不然真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