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牛,就是这股返乡潮中最普通的一员。
他今年三十五岁,烂泥沟村人,初中毕业就跟着老乡去了南方的工地上打灰。
十几年下来,钱没攒下多少,反而因为常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落下了一身的毛病——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得直不起腰。
前年,他在工地上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虽然没伤到要害,但左腿落下了病根,再也干不了重活。
老板赔了几万块钱就把他打发了。
他拿着这笔钱,在城市里找不到出路,又没脸回乡,只能在城中村里租了个小单间,靠打零工勉强糊口,日子过得灰暗而绝望。
当“寰宇集团要在老家建厂”的消息传到他耳朵里时,他正瘸着腿,给一家小餐馆送外卖。
他起初以为是骗人的,直到他在手机上看到了李长夜视察烂泥沟村、亲自扶起跪地老人的视频,他才浑身一震,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回家!必须回家!”
这个念头,像野火一样在他心里燃烧。他当天就辞掉了工作,揣着仅剩的几千块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票,踏上了回家的路。
二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后,当他再次踏上泷山的土地,整个人都惊呆了。
记忆中坑坑洼洼的土路,已经被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所取代。
一辆辆满载着钢筋水泥的重型卡车呼啸而过,卷起漫天尘土,那尘土里,弥漫的却全是希望的味道。远处,一座座巨大的塔吊高耸入云,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整个世界,都在他离开的这几年里,被按下了快进键。
王二牛回到了烂泥沟村,发现村子也变了样。
家家户户的土坯房旁边,都开始动工修建新的砖瓦房。村民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麻木和愁苦,取而代之,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忙碌。
“二牛,你回来啦!”村长看到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回来得正好!寰宇的工地正在招工,不要求技术,只要有力气,一天就给三百块!管三顿饭!你快去报名!”
王二牛看着自己不大利索的左腿,苦笑着摇了摇头:“村长,我这腿……干不了工地上的活了。”
村长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唉,可惜了。不过别灰心,等大厂建好了,里面的岗位多得是,总有你能干的!”
王二牛嘴上应着,心里却一片茫然。他看着别人热火朝天地赚钱,自己却只能当个看客,那种无力感再次涌上心头。
接下来的几天,他就在工地的外围闲逛。
他看到,数以万计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像蚂蚁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忙碌着。
他们挥汗如雨,却精神饱满。到了饭点,这些人就地蹲在路边,啃着干硬的馒头,或者吃着从镇上食堂拉来的、早已冰冷的大锅饭。
王二牛看着他们,一个念头忽然冒了出来。
这么多人,吃饭肯定是个大问题。
工地的食堂虽然管饭,但口味单一,而且离得远,很多人根本来不及去吃。如果我能给他们提供点别的吃的,会不会有生意?
这个想法让他激动起来。他不懂什么大生意,但他会做饭,他母亲做的酸菜面,是村里一绝。
他决定试一试。
他把身上仅剩的两千块钱全部拿了出来,托人从镇上买了一辆二手的三轮车,又置办了锅碗瓢盆和煤气罐。
第二天凌晨四点,他就和母亲一起起床,和面、擀面、炒制酸菜臊子。
天刚蒙蒙亮,王二牛就骑着他的三轮车,载着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酸菜面,来到了工地门口。
“卖面咯!现做的酸菜肉丝面!十块钱一碗,管饱!”他扯着嗓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喊了起来。
起初,没人搭理他。
但酸菜的香味,实在太过霸道,很快就吸引了几个刚下工的工人。
“小伙子,你这面咋样?”一个满脸胡茬的壮汉问道。
“大哥,你尝尝!不好吃不要钱!”王二牛连忙盛了一大碗,满满的肉丝和酸菜,堆得像小山一样。
壮汉“稀里哗啦”几口就把一碗面吃了个底朝天,然后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竖起大拇指:“中!比食堂那玩意儿好吃多了!”他爽快地掏出十块钱。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不到一个小时,王二牛一整锅面,就被抢购一空。
他数着手里那皱巴巴的、还带着汗味的几百块钱,手都在抖。
这是他这几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想法,如此轻松地赚到了钱。
从此,王二牛的“二牛面馆”就在工地门口扎下了根。
他每天起早贪黑,虽然辛苦,但心里却无比踏实。
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一天一锅面,发展到一天三锅。后来,他看工人们爱吃水果,又增加了卖水果的业务。
他直接从县里的批发市场拉来最新鲜的苹果、香蕉、橘子,因为量大,价格便宜,工人们都爱从他这里买。
短短三个月,王二牛就赚了过去在工地上打工两三年的钱。
他给家里换了全新的电视和冰箱,还盘算着,等再攒点钱,就把自家的三轮车换成一辆小货车。
一天傍晚,王二牛收摊后,没有急着回家。
他坐在山坡上,点燃一根烟,遥望着远处那片灯火通明、如同银河落入凡间的寰宇产业城工地。
那些高耸的塔吊,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一根根撑起希望的脊梁。
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在他听来,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动听的交响乐。
他知道,自己和这个地方所有人的命运,都因为那个叫李长夜的男人,彻底改变了。
他想起了在手机上看到的那个年轻人的脸,心中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感激。他站起身,朝着工地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王二牛的成功,只是泷山地区经济生态被彻底激活的一个缩影。
二十万人的超级工厂,加上建设高峰期超过五万人的建筑大军,这五万人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到恐怖的市场。
这种改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
刘婶是附近山头的村民,五十多岁,丈夫早逝,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
过去,她家是村里最穷的几户之一,只能靠着几亩薄田和低保度日。
当寰宇建厂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想着去工地打工时,刘婶却动了别的心思。
她看到工地上那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猪肉肯定是个天文数字。她一辈子跟牲口打交道,养猪是她的老本行。
她咬了咬牙,把政府刚刚发放的扶贫贷款和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又跟亲戚借了一圈,在后山建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养猪场,一口气买了一百头猪仔。
村里人都说她疯了,万一猪养大了卖不出去,那可就血本无归了。
刘婶自己心里也打鼓,但她坚信,只要寰宇的厂子在,就不愁没销路。
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寰宇产业城的后勤采购部,为了保证员工的伙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决定优先从本地采购食材。
当他们得知刘婶建了养猪场后,立刻派了专家前来考察。
专家对刘婶用山泉水和农家饲料喂养的“生态猪”非常满意,当场就和她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价格比市场价还要高出一些。
这一下,刘婶的养猪场彻底火了。
她的猪还没出栏,就已经被预订一空。她很快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并且开始扩大规模。
不到一年时间,她的养猪场就发展到了上千头的规模,她也从一个贫困户,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
她不仅自己富了,还雇佣了村里十几个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来猪场帮忙,按月给她们发工资,带着全村人一起致富。
张铁柱是个退伍军人,身体壮实,为人仗义。退伍后回到家乡,一直靠开一辆破旧的小货车帮人拉货为生,收入很不稳定。
寰宇的超级工程,让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无数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生活物资需要从外界运进来,这其中蕴含的物流需求是海量的。
他凭借着自己当过兵的信誉和豪爽的性格,联络了村里和附近乡镇所有开货车的司机,组织起了一支小小的运输队。
他主动找到寰宇工地的项目经理,拍着胸脯保证,他们的车队随叫随到,价格公道,绝不偷奸耍滑。
项目经理正为零散物资的短途运输发愁,看到张铁柱这样有组织、有纪律的本地车队,当即就决定和他们合作。
张铁柱的运输队,就这样成了寰宇工地的“御用物流”。
他们每天奔波在县城、乡镇和工地之间,运送着大大小小的物资。
张铁柱管理有方,调度得当,车队从最初的七八辆车,迅速发展到五十多辆,成了泷山地区最大的本土运输企业。
他自己赚了钱,也让跟着他干的兄弟们都发了家。
过去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都成了月入过万的货车司机。他们开着崭新的货车,奔驰在为他们而修建的宽阔马路上,车轮滚滚,碾过贫穷,奔向富裕。
王二牛、刘婶、李秀琴、张铁柱……
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都在这场由李长夜发起的、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中,被彻底地、深刻地改变了。
寰宇产业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心脏,它每一次有力的搏动,都将新鲜的血液泵送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它创造的不仅仅是二十万个工作岗位,更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经济生态系统。从餐饮、住宿、零售、物流,到教育、医疗、娱乐,每一个环节都催生了无数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金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这片土地上流转。
过去死气沉沉的村镇,迅速变得繁华热闹。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装修精美的店铺开门迎客。人们的衣着、谈吐、精神面貌,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