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生脸色铁青,没想到李文轩真的有这本事。他原本想看对方出丑,结果反而让对方出了风头。
更意外的是,当天晚上市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听说工厂里有人写了很好的歌曲,特地赶来录制新闻。
李文轩和徐楠再次演唱了这两首歌,电视台的记者全程录制,并表示会在晚间新闻中播出。
几天后,当这两首歌在电视上播出时,立刻引起了轰动。《愚公移山》的豪迈激昂和《知心爱人》的深情款款,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很多人开始打听这两首歌的作者是谁。
市文化局的局长正在家里看电视,当他看到李文轩在屏幕上演唱时,眼睛突然亮了。
“这个人…我怎么觉得有点眼熟?”局长仔细看了看,突然一拍大腿,“这不是上次在书店遇到的那个年轻人吗?”
他记得上次在书店里,有个年轻人对古典文学和音乐理论都很有见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看到李文轩能写出这样的歌曲,他更加确信这个人是个人才。
第二天一早,文化局长就打电话到工厂。
“喂,是机械厂吗?我是市文化局的陈局长,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厂里的李文轩同志。”
副厂长接到电话,心中一惊。文化局的局长亲自打电话询问李文轩,这说明什么?
“陈局长,李文轩确实是我们厂的工人,现在在工会工作。”副厂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是这样的,我们文化局正好缺人,想把李文轩调过来。你看方便吗?”
副厂长听到这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文化局是个好单位,李文轩如果调过去,前途肯定比在工厂好得多。但同时他也舍不得这样的人才。
“陈局长,这个…我需要和李文轩本人商量一下。”
“好的,你们商量商量,我等你的回复。”
挂了电话,副厂长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李文轩的人生可能又要发生重大的转折了。**第一章工厂来人**
李强刚从工会办公室出来,准备去食堂吃午饭,就看到厂里的小车停在门口。车门打开,副厂长王建国带着几个人下了车。
“李强,你小子可真难找啊!”王建国远远地就喊道。
李强心里一紧,这些人来工会找自己干什么?难道是因为昨天的事情?
“王厂长,您怎么来了?”李强迎上去,脸上挂着笑容。
“还不是因为你小子!厂里都传遍了,说你拒绝了技术科的调令,非要在工会待着。”王建国上下打量着李强,“你知道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进技术科吗?”
跟在后面的几个干部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李强,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工会有什么好的,每天就是看看报纸,喝喝茶。”
“技术科多好啊,学点真本事,以后前途无量。”
李强听着这些话,心里暗笑。这些人哪里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工会清闲,正好可以腾出时间去收古董。
“各位领导,我觉得工会挺好的,能为工人同志们服务,很有意义。”李强一本正经地说道。
“你这孩子,真是榆木疙瘩!”一个干部摇头叹气。
王建国却没有说话,他仔细观察着李强的表情。这小子说话时眼神很坚定,一点都不像是在说假话。而且昨天拒绝调令的时候,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李强,你真的不愿意去技术科?”王建国再次确认。
“王厂长,我在工会干得很好,哪里也不想去。”李强回答得很干脆。
周围的人听了都摇头,有人直接骂道:“傻子,真是个傻子!”
王建国挥手制止了众人,对李强说:“既然你坚持,那就这样吧。不过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
说完,王建国就带着人离开了。
车上,一个干部还在嘀咕:“这李强真是不识抬举,这么好的机会都不要。”
王建国看着窗外,心里却在想着别的事情。这个李强绝对有问题,一个普通工人哪来这么大的底气拒绝调令?背后肯定有什么大人物撑腰。
“老王,你怎么看?”坐在副驾驶的人事科长问道。
“这小子不简单,以后对他客气点。”王建国意味深长地说。
人事科长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能让副厂长这么说话,看来李强确实有来头。
李强看着远去的车子,心里松了一口气。这一关算是过了,接下来就可以安心在工会待着了。
下午,李强在办公室里翻看着报纸,实际上心里在盘算着明天的收货计划。昨天在旧货市场转了一圈,没什么收获,看来还是得到农村去试试运气。
同事老张走过来,压低声音说:“李强,我听说副厂长对你很看重,是不是真的?”
“老张,你听谁说的?”李强装作不知道。
“厂里都传开了,说你有背景,连技术科的调令都敢拒绝。”老张眼神有些羡慕。
李强笑了笑,没有解释。有时候误会也是一种保护,至少以后在厂里不会有人随便欺负自己。
临下班的时候,李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明天是周末,正好可以去乡下转转。
第二天一大早,李强骑着自行车出了城。春天的乡村空气清新,田野里绿油油的一片,让人心情舒畅。
他的目标是城南的几个村子,这些地方比较偏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个村子叫柳树村,李强挨家挨户地询问有没有旧货要卖。
“小伙子,你要收什么啊?”一个老大爷问道。
“什么都收,只要是老物件。”李强回答。
老大爷进屋翻找了一番,拿出一个破旧的铁皮罐子:“这个行不行?”
李强看了看,普通的铁皮罐,没什么价值:“大爷,这个太新了,我要收老一点的。”
老大爷又拿出一个陶瓷碗,缺了一个口子:“这个够老吧?”
李强摇摇头,这种粗瓷碗到处都是,不值钱。
转了大半个村子,李强一无所获。看来这个村子已经被人收过了,好东西都没了。
到了第二个村子,情况稍微好一些。有个老太太拿出一个铜制的水烟袋,虽然品相一般,但好歹是个老物件。李强花了五块钱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