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是新生开学的日子,刘旭去了黄骅中学上高一。
刘氏家族今天上高一的,除了刘旭,还有国长的闺女刘彤,以及国旗的儿子海朝。只是刘彤和海朝,上的都是海兴中学。这三个人中,除了海朝,是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的海兴中学。刘旭和刘彤,这一个爷爷的兄妹俩,都是花钱买上的高中。
开学的当天,邢荣军亲自送刘旭去了学校。刘旭被分到了高一27班。班主任宋老师,是邢荣军朋友的朋友,早在分班之前,邢荣军就托朋友,给刘旭分一个好班,找一个好班主任。朋友便把刘旭,安排进了27班。接着,邢荣军又是请朋友和宋老师,一起吃了个饭,饭局上,邢荣军自然没少说,让宋老师多照顾孩子之类的话。
将刘旭交给了宋老师,邢荣军跟宋老师寒暄了一番,又对刘旭叮嘱了一番,最后才离开了学校。为了刘旭上黄骅中学的事,邢荣军可谓之尽心尽力。
他总觉得,刘旭这个外甥,是块能成才的料。只要好好上学,将来就能有出息,就能改变他们刘家,世世代代是村里农民的命。而对于自己来说,自己有能力帮外甥一把,那就伸出自己的手,帮他一把。三年前,自己帮了一把,让他来黄骅上初中。三年后,自己再帮他一把,让他在黄骅接着上高中。
只要他上完高中,就能考上大学,以后的路,才会大有希望。
从黄骅中学回家的路上,邢荣军满怀期待,盼望着外甥刘旭,三年以后,能从黄骅中学,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是自己的心愿,也是所有人的心愿。
但邢荣军的这个心愿,很快就落了空。刘旭入学不久后,觉得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黄骅中学太大了,单凭是高一年级,就有36个行政班,从高一到高三,加起来有一百多个班,6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东西两个校区。
每天到了中午和晚上,放学的时候,学校里乌泱泱的全是学生。这几千人的庞大队伍,忽然让刘旭感到恐慌,更是觉得陌生和孤独。
这些学生,都是黄骅人,而他却是一个海兴人。就拿宿舍里的八个舍友来说,全部都是黄骅市,各个乡镇村上的学生,只有他刘海峰,是个外地人。
当然,没有同学会嫌弃,他这个外地人。只是他自己心底里,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干嘛要跑到,这几十里地外的黄骅中学,来这上高中呢?
所以从入学后,刘旭就一个人独来独往,跟宿舍,班里的同学,也都不怎么来往,每天就是一个人去教室,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再一个人回宿舍。
不光是心理上,刘旭觉得不痛快,觉得自己是个,异地他乡的外地人。学习上,他更是赶不上趟,即便自己的中考成绩,在27班这样的普通班里,还算中等偏上,但高一年级的那些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甚至英语课,还有地理课等,他觉得自己都听不懂。
十几门学科,他唯一能听懂的,唯一能学会的,或者说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语文、政治和历史。
这三门学科,他几乎都不用学,就能学会,就能听懂,最起码对这三门学科,有兴趣,不排斥。
而一到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刘旭就觉得犯怵,就觉得头疼,心理上更是抵触。毫无疑问,自己是个文科生,全身上下的细胞,没有一个学理科的基因。
等下学期分文理科的时候,自己肯定会选择学文科,再也不学那些学不会,自己也不感兴趣的理科了。
但班主任宋老师,却告诉大家,不要想着下学期分文理科,想学文科的,现在就不学理科了,想学理科的,现在就不学文科了。下学期分不分科,现在还没定,所以大家必须学好,每一门学科。
其实,下学期分科的事,国家早就定了。虽然这几年,教育部一直要实行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自主选科。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政策,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所以相关的措施和政策,还在酝酿之中。起码2009届高一年级的新生,是赶不上新政策了,他们下学期,肯定还沿用之前的模式,继续施行文理分科。
宋老师想让每个学生,学好每一科,因为就算是将来分了文理科,你学的是文科,会考也得考理科的东西。学的理科,会考同样也需要考文科的内容。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多学点,总归没有错,起码对她这个班主任来说,班级月考和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在全校高一年级排名中,也会好很多。
但刘旭却学不进去了,就像是四年前,他从大梨园小学,升入到苏基镇中学,从一个学习上的佼佼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入学两周后,刘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课上更是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
他不免又陷入了自责之中,当初,可是父母花了钱,买了分,可是二姨夫托人找关系,才把自己送到这来上学的。现在,自己学不会,也学不好,更是不想学。想到这些,刘旭就心生愧疚。
每天的独来独往,郁郁寡欢,刘旭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合群,不跟任何的同学来往。他心里更是觉得孤独,觉得委屈。
错了,当初选错了,简直是大错特错。刘旭不禁想到了三个月前,自己在唐山迁安,工地上打工时,接爸爸的那个电话。当初,是爸爸说的,让自己来黄骅中学上高中,为什么自己就同意了呢?这是爸爸替自己做的选择,这个选择是错的,都怪爸爸,怪二姨夫,他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来黄骅中学上高中呢?
事实证明,自己来黄骅中学上高中,根本就赶不上趟,根本就适应不了,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学习上,自己都排斥,都无法适应,也不想适应。
既然适应不了,那就逃避。既然当初选错了,那就重新再选择一次。刘旭有了大胆的想法,转学。自己要从黄骅中学,转回到海兴中学。
有了转学的想法后,刘旭的心思更不在黄骅中学,更不在课堂之上了。趁着中午的课间,刘旭给爸爸打了电话:“爸,我要转学,我不想在黄中上学了,我要转回海中。”
国增听后,很是意外:“好好的,怎么要转学呢?”
“我适应不了这。”刘旭道:“课也听不懂,人也融入不进去,我就是不想在这了,我想回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