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吃完午饭,马云唐自然要回屋睡觉。干了一上午的活,再加上中午,又跟着儿子姑爷,喝了几杯啤酒,他早已是困意袭来。即便三个孩子,在外屋追追闹闹,也丝毫不影响,自己雷打不动的午睡。景明和国增俩人,坐在屋子里说话聊天。
景明聊到了自己,想今年买房,说看上了县里新盖的,一栋二层门市楼,一楼是门市,可以接着开理发店,二楼上面是一间卧室,可以住人,这栋门市楼,得小二十万。到时候,还得跟国增借点钱。国增自然愿意,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可以凑这个数。
陈淑芬和秀峦,则是收拾着桌上,那些残羹剩饭。母女俩人,一个收拾桌子,一个洗刷碗筷。姜淑惠怕自己不干活,再被景明骂几句,也帮着一起收拾桌碗筷。
待到收拾完桌子,见刚才切开的西瓜,还剩下几块,陈淑芬又将西瓜,放在盘子里,递给众人。众人早已是吃饱喝足,各个肚子圆鼓鼓的,再也吃不下半点东西。
见儿女们,都纷纷摆手,不吃西瓜,就连三个小孩,也都没有了刚才,对西瓜的热情,陈淑芬这才拿起西瓜,坐在外屋吃了起来。秀峦刚才,一直忙着跟娘做饭,也没吃西瓜,见这西瓜是无人理会了,也坐在娘的身边,一起吃西瓜。
“嫂子,你也坐下,吃一块吧。”秀峦递了块西瓜过来。
“哎呀,大姑,我不吃,我在海兴,天天吃,早就吃够了。”姜淑惠道。
“吃一块吧。”陈淑芬对着儿媳道:“这瓜挺甜的。”
见婆婆和大姑子,如此热情,姜淑惠只好挑了一块小的,咬了一口:“这瓜可不甜,差远了。”
屋子里的景明,听到了媳妇的声音,冲着外面喊了句:“不甜你就别吃,白吃馒头嫌面黑。”
姜淑惠循声望去,又意识到,自己惹怒了景明,便连忙改口:“我是说,没有咱家自己种的甜。”
“这话说的对,这西瓜,还是咱自己种的好吃。”陈淑芬连忙,给儿媳妇找台阶下:“再过一个多月,咱自己的瓜也熟了。到时候,下来瓜,我让你爸,给你们送县里去。”
“行啊,娘,那我可等着了,每年你们送的瓜,我们都吃不完。”姜淑惠道。
大摩河村最大的特色,便是家家户户种西瓜。大摩河村地广人稀,每家每户,都有几十亩的地。平时除了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主要农作物外,西瓜也成为了主要农作物。
过了谷雨后,天气暖和,阳光充沛,五一劳动节前后,家家户户,便在地里种西瓜。平整土地,耕地培垄,接着在地垄上挖窝,浇水,每个窝里,再放两三粒西瓜种子,再盖上一层薄土,接着,再沿着瓜窝的地垄,铺上薄薄的保温地膜,这西瓜,就种好了。
大摩河村的每家每户,少则种几亩,多则种十几亩的西瓜。
待到夏末秋初,就是瓜熟蒂落了。西瓜丰收后,家家户户,不仅吃西瓜,不用再花钱买,可以免费似的,在夏天里享用不尽西瓜。最为主要的是,每家成千上万斤的西瓜,自然要去卖,以换取这最终的收入。
有的人家,卖西瓜会散卖,例如自己开着拖拉机,拉到县里,或者拉到不种西瓜的村子里,在县城的街头摆摊,以及走街串巷的叫卖。但更多的人家,是直接卖给收西瓜的瓜贩子。
不管是县里的农贸市场,还是村上,一到西瓜落地的季节,总会有一大批的瓜贩子,开着大型的卡车货车,来收西瓜。
这些瓜农们,要么自己开着拖拉机,拉着西瓜去县里的农贸市场交瓜。要么,就是这些瓜贩子们,开着卡车,直接来村上收瓜。
但交瓜和收瓜,也有差别,就是瓜贩子来收瓜,每斤给出的价格,总是比你自己去县里交瓜,差那么三两分钱。
村里的有些人家,要么自家没有拖拉机,去一趟县里不方便,要么就是人懒,或者家里种的西瓜少,也不在乎那几分钱的差别。因此每次,来村上收瓜的瓜贩子,大有人在。他们将卡车,停在村子的路边,远远望去,浩浩荡荡的卡车队伍,颇为壮观。
瓜农们则是和瓜贩子,讨价还价,最后商定好了价格,一辆辆卡车便发动起来,分别朝着瓜农家门口驶去。
马云唐每年,都会种五六亩地的西瓜,待到西瓜熟了后,不仅可以给两个闺女家,以及县里的儿子家,送去西瓜,好让他们在整个夏天,吃瓜吃个够。除此之外,剩下的西瓜,便都拉到,县里的农贸市场去卖,每年卖瓜的收入,也得有几千块钱呢。
在刘旭小时候的记忆中,自己家吃西瓜,从来都不花钱。每年夏天,都是枕着西瓜睡觉。不管是姥姥家,还是自己家,总有吃不完的西瓜。
“咱今年又种了不少,今年的西瓜,又是大丰收啊。”陈淑芬说着,将最后一块西瓜,递给了秀峦:“剩下的这块,你吃吧。”
秀峦接过西瓜:“娘,以后少种点西瓜吧,你跟我爸年纪也大了。又是种瓜,又是卖瓜的,多累啊,该歇歇了。”
“对啊,娘,少种点吧,费了半天劲,也卖不了几个钱。”姜淑惠道。
“这话说的。”陈淑芬收拾着瓜皮:“咱这么多地,家家家户户都种瓜,咱怎么能不种呢?再说了,种瓜能有多累?卖钱多少先不说,起码咱自己种的,你们吃瓜不用买。”
“买瓜才花多少钱?”姜淑惠道:“以后我们吃瓜,自己买就行啊。”
陈淑芬望了儿媳妇一眼,没再说话。
秀峦看了娘一眼,道:“以后少种点,够自己吃就行。”她这话说的底气十足,因为每年到了种瓜,收瓜的季节,她自己一家人,都会来帮忙,有时候,秀萍一家人,也会来帮忙,至于哥嫂,他们店里忙,众人也从未指望过,他们能参与这种瓜好收瓜。
中午的烈日,终于消却了不少。国增和景明二人,走出了屋子,来到了门外,先是将景明家,拖拉机上的收割机卸下,俩人再抬着收割机,装在国增家的拖拉机上,见外面叮叮当当,秀峦赶忙跑出来帮忙,姜淑惠也跟着,走了出来。
国增这次来,一是帮着老丈人收麦子,二是来装收割机,好将收割机,拉回自己家,收自己家的麦子。
待到将收割机装好后,景明和国增,一起收拾着,刚才装卸收割机用的扳子。国增看着手里的一个扳子:“这个是啥来着。”
“眼镜扳。”景明道:“这玩意,装卸收割机用得着。”
国增爱不释手,他知道,不光是装卸收割机,就连装卸耕地用的犁,以及耙,都会用得到这样的眼镜扳子:“你还有吗?”
“怎么,你想要一个啊?”景明看出了国增的意思:“得,这个给你吧。”
一旁的姜淑惠,连忙道:“景明,咱给国增了,咱用什么啊?”
“哎呀,咱还有呢,一个扳子,多大点事。”景明望了媳妇一眼,这个媳妇,说话总是不顾别人的面子。
国增脸上,顿时火辣辣的。
马云唐家的麦子,是收完了,收割机,以及车兜,暂时都用不上了。国增这才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出了大摩河村,朝着大梨园村驶去。
拖拉机的前面挂着收割机,后面挂着车兜,妻儿都坐在车兜里,一家三口,一副雄赳赳的样子,但除了拖拉机,是自己家的,这其他的,可都是老丈人家的。
国增心底里发誓:明年,自己要买车兜,买收割机,买播种机等等。拖拉机干农活用的所有家伙什,他都要置办齐了。
当然,第二年,他也真的做到了,农忙季节,要用的所有机械化家伙什,他家都有了。而村里一部分人家,因为家里穷,日子过的紧巴,有的还未置办起拖拉机等家伙什。而国增家的日子,家里的家伙什,则是不比别人差了。
当初,自己的爸爸文信,是村里出了名的穷,日子过的是倒数第一,家里什么也没有置办。可到了刘国增这代人,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凭着和秀峦,夫妻二人的吃苦受累,省吃俭用,如今的日子,在村子上,算是中等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