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雪特别厚。
山道蜿蜒,雪落无声。林照一边缩着脖子艰难地走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冻红的小手塞进棉袄袖子里。他的指尖裂着血口,只要碰到粗布就一阵刺痛。他已经饿了整整两天,家里早就没米了,锅底连颗小米粒都寻觅不见。母亲瘦得皮包骨,虚弱地坐在炕角边,不停地干咳着,眼神麻木而空洞。
林照今年十三岁,是江南一个偏远山村的初中生。他性格坚韧,即便生活如此困苦,学习成绩却总是年级第一,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那天,他没来得及吃饭就匆匆踏上了三十里山路去上学。教室里只有煤炉子烧得一团红火,秦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咳嗽。秦老师三十多岁,是村小学和初中唯一的语文老师。他穿着褪色的棉衣,鼻梁上的眼镜用胶带缠着,头发微微花白,但只要说起古文,声音便低沉有力,仿佛能将文字中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他教学时,总是充满激情。就拿讲解《赤壁赋》来说吧,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把苏轼笔下的江水比作时光的长河,一去不返,又会穿插有趣的故事,讲苏轼在黄州的境遇,将晦涩难懂的古文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课间休息,他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跳绳、丢手绢,笑声回荡在简陋的校园里。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是山村的希望,他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大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秦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
林照坐在第一排,饿得两眼发黑,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执拗,仍旧努力睁着眼盯着黑板。下课铃响时,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却突然一头栽倒。
他隐约听到老师急促地喊他名字,又听到有人冲出教室。等他醒来时,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鼻间传来热粥的香味。
秦老师守在床边,脸上满是担忧。那一刻,他只说了一句:“林照,以后别再饿着肚子上学了。老师不会让你再挨饿。”
后来林照才知道,老师用自己当月工资的很大一部分给他买了粮,甚至把自己身上那件虽破旧却保暖的棉衣脱下来送到他家。再往后,逢年过节,秦老师总是拎着米面、书本,走几十里山路去他家。村里人说,秦老师这辈子没结婚,一心扑在教书和这些孩子身上。
林照记不清多少次,秦老师在雪夜里送来饭菜,或在月光下辅导他做题。他只记得那天秦老师目光坚定地告诉他:“你要走出这个山村,走得越远越好。我给不了你太多,但只要我还活着,你就能读完书。”
于是,林照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读完了初中。上高中时,他住校,学校的宿舍又破又旧,冬天四处漏风。为了节省钱,他每天只吃两个馒头就着咸菜。晚上,等宿舍熄灯后,他会偷偷跑到路灯下学习,常常被冻得手脚麻木,但他从未放弃。就这样,他的成绩在年级始终名列前茅。
高考结束,林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在大学里,他每天最早到图书馆占座,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一等奖。他的努力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导师推荐他参与重要的科研项目。通过在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他成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得以留学国外。一路上,每个奖学金申请材料里,他都写着一句话:“感谢那个曾在雪夜点灯的教师。”
林照从来没忘过秦老师。他本想等自己真正有出息了,就回来把老师接出去住,给他换一个好的生活。但他没想到,等他事业刚刚站稳脚跟,回来的时候,却收到的是老师的讣告。
“突发心脏病,在学校宿舍猝死。”这是官方的说法。但林照在回乡那天,从一个邻居那里得知,那天晚上,有人来敲老师的门。
“听说是教育局的人,说要查老师擅自办补习班。”邻居皱着眉头,脸上满是惋惜。
“秦老师情绪激动,脸都白了。他一辈子清清白白,怎么能受得了这种指责。”另一个村民悄声说,“你知道他那脾气,被人这么污蔑,说他收钱补课,他那关是过不去的。”
林照没说话,只是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学校破旧的瓦房,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他性格中的偏执被彻底激发,心里那根弦缓缓地断了。
原来,新来的校长为了在教育局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急于出政绩,想通过整顿所谓“私下办班”的旧风气来树立自己铁面无私的形象。他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点名举报了秦老师。举报内容涉及“违规补课”、“收受财物”、“道德有失”等等恶意指控。校方要求秦老师签一封“情况说明”自证清白。
秦老师得知消息后,四处奔走,找同事、学生家长为自己作证,还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申诉信给教育局。然而,这些努力都被敷衍了事。那天晚上,面对再次前来催促他签字的人,秦老师愤怒地拍着桌子,据理力争:“我一生兢兢业业,从未做过任何违背师德的事,你们凭什么污蔑我!”可对方只是冷漠地看着他,催促他赶紧签字。秦老师心脏病突发,倒在床边,等被发现时已经凉了。
林照得知这些真相后,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思考着如何为老师讨回公道。他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他深知复仇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另一方面,老师的冤屈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无法释怀。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复仇的火焰在心中越烧越旺,他终于下定决心。他开始利用自己在留学期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联系那些在新闻行业的朋友,拜托他们帮忙打听相关消息。他还运用自己所学的网络技术,在网上收集相关人员的信息,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行动轨迹,甚至精确到他们每天几点出门、走哪条路、在哪个时间段独处。
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一个步骤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对于那位区教育局的纪检干部,他了解到对方每晚都会独自经过一栋老旧楼房的楼梯间。于是,他提前对楼梯间的照明设备做了手脚,又在楼梯上涂抹了一种无色无味却十分滑腻的物质。
对于举报秦老师的新校长,他得知对方喜欢在下班后独自驾车回家,且习惯在开车时听音乐放松。林照通过技术手段入侵了校长的车载电脑系统,修改了行车记录仪程序,使其在事故前五分钟自动格式化。同时,他对汽车的刹车系统进行了改装,让刹车在关键时刻失灵。
几个月后,城市的某栋老旧楼房内,一位区教育局的纪检干部深夜被发现在楼梯间摔下,后脑着地,当场死亡。警方初步判断为意外。楼道里昏暗的灯光忽闪忽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那纪检干部的身体扭曲地倒在楼梯转角处,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那未熄灭的烟头还冒着微弱的火星。
又过了两周,举报秦老师的新校长,在驾车回家途中车辆失控,撞上路边护栏,司机当场死亡。车内无明显酒精残留,也无外部碰撞痕迹,但行车记录仪在事故前五分钟被人为格式化。事故现场,汽车前脸严重变形,安全气囊弹出,校长软绵绵地趴在方向盘上,鲜血顺着额头缓缓流下,染红了他的衣领。
一切看似偶然,却有隐秘的联系贯穿其中。而所有这些,程望是在第三起事件后才被调入调查。
在此之前,警方对前两起案件的调查陷入僵局,找不到任何有力线索,只将其判定为意外事故。但随着这第三起案件的发生,警方高层意识到事情或许并不简单,这才调来了经验丰富的刑警支队队长程望。
这一次,不再是意外。
一名退休教师在清晨锻炼时失踪,三个小时后,被发现在市郊树林中,死状奇特,面部有轻微烧伤,身上留下一张纸条——“世人误我,我岂能不报。”
程望在案发现场蹲下身,望着那张纸条良久。他没有说话,只是慢慢站起,眼神沉冷。市郊树林里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周围的树木像是沉默的卫士,冷眼旁观着这一切。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破碎的光影,却无法驱散现场那股紧张而悬疑的气氛。
“封锁现场,开始调查。”他缓声吩咐。声音低沉却有力,仿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威严。
身边的民警立刻行动,警戒线迅速拉起,法医组着手勘验。
晨风中,林间枯叶簌簌而落,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死者默哀。程望站在一旁,目光冷峻地扫视着四周,他敏锐地感觉到,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他,必须揭开这个秘密。
他对身边的民警说:“这张纸条很关键,上面的字迹工整,说明凶手作案时很冷静,而且留下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和报复心理。”他转身看向法医,询问死者的具体死因和死亡时间。之后,他召集团队成员,在现场展开讨论:“这几起案件看似意外,但都存在疑点。前两起案件的死者与这位退休教师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我们要从他们的社会关系入手,尤其是与秦老师相关的线索,都不能放过。”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迅速分工展开调查。
而在远处,林照站在人群之外,看着那警灯旋转如刀锋的寒光,沉默无言。这是他设下的局,一步步,走入深渊。但他心中仍然记得那句老话:“正义可能迟到,但我不允许它被遗忘。”他的眼神中透着决绝,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拳头紧握,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