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第一天的课与课程进阶版
2021年1月4日清晨7点,剑桥市的雪还没化,12号别墅的窗外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唐·本杰明洗漱完毕,穿上米歇尔为他准备的深灰色西装,搭配浅蓝色衬衫和条纹领带——既符合哈佛课堂的正式氛围,又不失年轻企业家的活力。他简单吃了几片吐司和一杯热牛奶,便拿起公文包出门,朝着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楼走去。
距离上课还有40分钟,教学楼的大厅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唐·本杰明刚走进大厅,就看到一位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裤,胸前别着“Amp课程助理”徽章的年轻女孩朝他走来。女孩看起来二十岁左右,金发碧眼,笑容干净,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和一个平板电脑。
“唐·本杰明先生,您好!我是您的专属学生助理,叫艾拉·瑞德,目前是哈佛商学院大三学生。”女孩伸出手,语气带着一丝紧张,却又透着自信,“今天的课程资料、课堂笔记整理和课后讨论安排,都由我负责协助您。如果您对课程有任何疑问,或者需要预约教授的咨询时间,也可以随时找我。”
唐·本杰明握住她的手,笑着说道:“艾拉,麻烦你了。没想到学校还会为我们安排专属助理。”
“这是Amp课程的传统。”艾拉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课程表,“学校从商学院的本科生和mbA学生中筛选了12位助理,都是成绩优异且有实践经验的。比如我之前在摩根大通的投行部实习过,对金融领域的业务有一定了解,所以被分配给您——毕竟贞观集团涉及金融业务,我们的背景可能更匹配一些。”
唐·本杰明接过课程表,目光扫过上面的内容: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半到4点半,全天都是“跨国并购战略与风险管控”课程,由两位教授轮流授课。他抬头看向大厅里的其他学员,发现每个人身边都跟着一位学生助理——迈克尔的助理是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拿着笔记本电脑跟他确认下午的课后讨论主题;范伯登的助理则在帮他整理上午课程需要的案例资料,两人用德语交流着,气氛很融洽。
“这些助理都是怎么选出来的?”唐·本杰明好奇地问。
艾拉收起文件夹,解释道:“首先成绩要在年级前10%,其次要有至少两段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最后还要通过学校的面试——面试会考察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甚至还有对不同行业的了解程度。不过,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入选,学校更看重‘综合能力’。比如我的同班同学莉娜,GpA比我高0.2,但她没有跨国企业的实习经历,最终没被选上。”
唐·本杰明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位正在整理资料的男生助理身上——男生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手里的钢笔已经有些磨损,显然家境不算优越。而另一边,索菲亚的助理则背着限量版的双肩包,手腕上戴着名牌手表,一看就是出身优渥的家庭。
“你们这些助理里,有家境好的,也有勤工俭学的吧?”唐·本杰明轻声问道。
艾拉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是啊。比如帮佐藤先生做助理的托马斯·格雷,他是靠奖学金和兼职打工读完前两年的,这次做助理能拿到一笔不错的津贴,还能接触到全球顶尖的企业家,对他来说是很好的机会。而帮索菲亚女士做助理的格蕾丝·汉森,她父亲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她来做助理主要是为了拓展人脉,以后接手家族业务也有帮助。”
唐·本杰明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不禁感慨——哈佛商学院或许是为数不多能让“不同阶层”的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地方:勤工俭学的托马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与精英交流的机会,家境优越的格蕾丝也需要凭借实力通过筛选才能成为助理。在这里,成绩、能力是比家世更重要的“通行证”。但他也清楚,这种“相对公平”是暂时的——等这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家世背景带来的资源差距会逐渐显现,有人能轻松进入跨国企业的核心部门,有人却要从基层一步步打拼,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人脉而错失机会。
“学校是唯一一个相对公平的地方了。”唐·本杰明低声自语。
艾拉似乎没听清,疑惑地看着他:“唐先生,您说什么?”
“没什么。”唐·本杰明摇摇头,笑着转移话题,“我们去教室吧,快上课了。”
上午8点50分,唐·本杰明和艾拉走进教室。教室是典型的哈佛“案例教学室”,呈阶梯状排列,中间是讲台,四周是学员的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本厚厚的案例集和一支钢笔。其他学员已经陆续到场,迈克尔和罗伯特坐在第一排,正低头讨论着什么;范伯登和卡里姆坐在中间,手里拿着案例集,偶尔用英语交流几句;约翰则坐在最后一排,看到唐·本杰明进来,笑着朝他挥手,示意他坐在自己旁边。
唐·本杰明走过去,在约翰身边坐下:“早啊,约翰。昨晚休息得怎么样?”
“还行,就是波士顿的冬天太冷了,比洛杉矶冷多了。”约翰笑着说,指了指桌上的案例集,“你昨晚看今天的案例了吗?全是跨国并购的经典案例,有几个还是十年前的大案子,不知道教授会怎么分析。”
唐·本杰明点点头:“看了一部分,比如2010年丰田收购特斯拉的案例,当时觉得丰田是想借助特斯拉的电动车技术,现在再看,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战略布局的细节没看懂。”
“等会儿教授肯定会讲透的。”约翰说道。
上午9点整,教室的门被推开,两位教授走了进来。走在前面的是詹姆斯·柯林斯教授,他头发花白,戴着金边眼镜,穿着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他是哈佛商学院着名的战略管理专家,曾主导过多个跨国企业的并购咨询项目,着有《并购中的战略协同》一书,在业内极具声望。跟在后面的是埃弗拉·陈教授,华裔,四十岁左右,穿着黑色西装套裙,眼神锐利,气场强大——她擅长并购中的风险管控和法律合规,曾在高盛的法务部工作过十年,处理过无数起并购纠纷。
“各位早上好!欢迎来到‘跨国并购战略与风险管控’的课堂。”詹姆斯·柯林斯教授走到讲台前,拿起话筒,“我是詹姆斯·柯林斯,旁边这位是埃弗拉·陈教授,今天的课程由我们两人共同负责——我主要讲并购的战略规划和协同效应,埃弗拉则负责并购中的风险管控和法律合规。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能让大家对跨国并购有更深入的理解。”
埃弗拉·陈教授接着说道:“在正式讲课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跨国并购中,最容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员们纷纷思考起来。迈克尔第一个举手:“我认为是文化差异。比如2005年惠普收购康柏,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一个注重创新,一个注重效率,最终导致整合失败,股价下跌了30%。”
“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埃弗拉·陈教授摇摇头,“文化差异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核心的。”
范伯登接着说道:“我觉得是对目标公司的估值过高。比如2016年微软收购LinkedIn,花了262亿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估值过高,后来LinkedIn的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微软花了三年才实现盈利。”
埃弗拉·陈教授依旧摇摇头:“估值过高会增加并购成本,但只要后续整合得当,还是有机会盈利的。”
这时,唐·本杰明举起手:“教授,我认为是对法律风险的忽视。比如跨国并购中,不同国家的反垄断法、劳工法差异很大,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合规审查,很可能导致并购失败。比如2018年高通收购恩智浦,因为龙国反垄断部门没有批准,最终不得不放弃,还支付了20亿美元的违约金。”
埃弗拉·陈教授眼睛一亮,笑着说道:“唐先生说得很对!法律风险是跨国并购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企业只关注战略协同和财务收益,却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法律差异,最终功亏一篑。接下来,我们就从法律合规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跟大家聊聊跨国并购的风险管控。”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埃弗拉·陈教授以“高通收购恩智浦”“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等案例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跨国并购中的法律风险: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反垄断审查,如何处理目标公司的劳工合同纠纷,如何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她还结合自己在高盛的实战经验,分享了“法律尽职调查的10个关键要点”,比如要核查目标公司的历史诉讼记录、知识产权归属、环保合规情况等,每个要点都配有具体的案例,让学员们更容易理解。
期间,艾拉一直在旁边认真记录,偶尔会用便签纸写下“反垄断审查流程关键点”“劳工合同纠纷处理案例索引”等提示,悄悄递给唐·本杰明。唐·本杰明看了一眼,发现她的笔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显然是提前做过功课的。
中午12点,上午的课程结束。学员们纷纷走出教室,去商学院的餐厅吃午餐。餐厅里的餐点很丰富,有三明治、沙拉、牛排、意大利面等,唐·本杰明和约翰选了一张靠窗的桌子,点了两份牛排和两杯果汁。不远处,迈克尔的助理诺亚·卡特正帮他整理上午的课程笔记,范伯登的助理莉娅·舒尔茨则在帮他预订下午课后与教授的咨询时间,每个人的助理都在有条不紊地处理着细节事务。
“上午的课程怎么样?”约翰一边切牛排,一边问道。
“收获很大。”唐·本杰明说道,“以前觉得跨国并购就是‘出钱买公司’,现在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法律风险,尤其是反垄断审查,以后贞观集团要是做跨国并购,一定要提前做好合规准备。对了,你的助理呢?怎么没跟你一起?”
约翰笑着指了指餐厅门口:“伊森·克拉克去帮我取下午的案例资料了,他做事很细心。对了,等这个Amp课程学完,你有没有想过继续读后续的课程?”
唐·本杰明愣了一下,疑惑地问道:“后续课程?Amp还有进阶班吗?我之前没听说过。”
约翰放下刀叉,喝了一口果汁,笑着说道:“看来你确实不知道。那我给你好好解释一下——我们现在读的‘高级管理课程’(Amp),是哈佛商学院针对‘资深管理者’的基础课程,定位比较宽泛。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在企业中担任中层或高层管理职务,有多年工作经验,负责某个业务单元或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比如部门总监、区域总经理等。课程内容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为主,涵盖战略、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但不够深入。”
唐·本杰明点点头,认真听着。
“但除了Amp,哈佛商学院还有一个更高阶的课程,叫‘综合管理项目’(pmd)。”约翰继续说道,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这个课程的定位就非常清晰了,专门针对‘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者’——招生要求至少有多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至少5年担任企业高管职务,负责整个公司或核心业务单元的全面管理,而且所在企业的年营收通常要在1亿美元以上。课程内容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企业顶层战略设计’‘全球市场布局’‘组织变革管理’等深层次问题,比如如何应对行业颠覆式创新,如何搭建跨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如何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等。”
唐·本杰明心里一动——这个pmd课程,正好契合他未来的需求。贞观集团现在虽然规模不大,但随着“活力”饮料上市和利比里亚港口项目推进,未来几年肯定会成长为年营收过亿的企业,到时候他就需要更系统的顶层管理知识。
“那除了pmd,还有更高阶的课程吗?”唐·本杰明问道。
约翰笑了笑,眼神里带着一丝向往:“当然有,还有一个‘总裁班’(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presidents' program),这个名字更直白,专门为已经坐在‘一把手’位置上的总裁或cEo设计的。招生要求比pmd更严格——不仅要有多年以上工作经验,担任企业cEo或总裁至少5年,所在企业的年营收要在10亿美元以上,而且还需要两位现任或前任世界500强企业cEo或者本院两位资深教授推荐信。这个课程每次最多只招20个人,并且不是每年都开班,这20人都是各具特色的人,全球范围内筛选,比Amp和pmd难进多了,所有就有人退而其次读这两个。”
“那这个总裁班主要学什么?也是管理知识吗?”唐·本杰明好奇地问。
约翰摇摇头,放下手中的刀叉,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唐,你要是这么想,就太小看哈佛总裁班了。它卖的从来不是管理知识——那些基础的管理理论、工具方法,是给中层管理者准备的,总裁班的学员早就掌握了。它真正提供的,是三个更核心的东西。”
唐·本杰明停下手中的动作,专注地看着约翰——他能感觉到,约翰接下来要说的话,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它是一个顶级的‘精神疗愈所’和‘战略共鸣板’。”约翰缓缓说道,“你想想,一个企业的cEo,每天要面对的是董事会的压力、股东的质疑、员工的期待,还要应对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各种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他们的决策没人能理解,他们的压力没人能分担——这种‘一把手的终极孤独’,只有同为cEo的人才能体会。而总裁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压力,不用在意身份,不用伪装坚强,因为身边的每个人都跟你有同样的经历。他们不会给你空洞的安慰,而是会用自己的实战经验帮你分析问题,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唐·本杰明心里一震——约翰说的这种“孤独”,他已经开始体会到了。自从创办贞观集团以来,很多决策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比如“活力”饮料的研发方向、利比里亚港口的投资规模,这些决策关系到集团的生死存亡,却没人能真正帮他分担压力。有时候他想找个人聊聊,却发现身边的人要么是下属,要么是合作伙伴,很难做到“平等交流”。
“第二,它是一个全球顶尖的‘私人董事会’。”约翰继续说道,“总裁班的学员来自全球不同行业的顶尖企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资源和实战经验。比如你遇到了‘跨国团队管理’的问题,可能旁边坐着的就是三星的cEo,他能给你分享三星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团队管理经验;你想拓展欧洲市场,可能对面坐着的就是欧莱雅的cEo,他能帮你分析欧洲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规则。在这里,你获得的不是‘教科书式的建议’,而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实战经验分享’,这些建议可能比任何咨询公司的报告都有用。”
唐·本杰明点点头——他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顶尖人脉资源”。贞观集团要做全球化布局,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市场规则、资源渠道,而总裁班的学员正好能提供这些资源。比如如果能认识三星的cEo,或许能为“活力”饮料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帮助;如果能认识欧莱雅的cEo,或许能学习他们的品牌营销经验,而这次只是来的继承人。
“第三,它是一次领导者心智的‘深度重置’。”约翰的语气变得更加认真,“很多cEo每天都被各种琐事包围,开会、看报告、处理危机,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企业的未来’‘自己的初心’。而总裁班的课程安排很特别,没有太多的理论课,反而有很多‘静思环节’——比如去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徒步,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企业的战略方向;或者跟哲学教授对话,探讨‘领导者的责任与使命’。通过这些环节,帮助cEo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找回专注与宁静,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人生目标。这种‘心智重置’,比学到任何管理知识都重要,因为它能决定你未来十年的决策方向。”
唐·本杰明沉默了——他现在就处于这种“忙碌却迷茫”的状态。每天都在处理公司的各种事务,从工厂生产到员工招聘,从市场推广到财务报表,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贞观集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家”。约翰说的“心智重置”,正是他现在最需要的。
“那这个总裁班怎么报名?”唐·本杰明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
约翰笑了笑:“报名的话,你得找戴维·威尔逊院长——他是总裁班的学术主任之一,有推荐名额。不过现在你先安心学好Amp课程,毕竟总裁班的门槛太高了,你还需要几年时间积累。但我相信,以你和贞观集团的发展速度,用不了五年,你肯定能符合总裁班的招生要求。到时候,希望我们两个还能成为同学。”
唐·本杰明笑了笑,心里却五味杂陈——以前他觉得,创办了贞观集团,在洛杉矶商界有了一席之地,就算是“成功”了。但今天听了约翰的话,他才明白,自己只是刚刚踏入“高级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