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返回洛阳后,除了繁琐的迁都事宜,急需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是旧帝司马曜的安排,王凝之封其为温王,安置于司马氏的老家河内郡温县,食邑万户,保留皇帝的礼仪,上奏不需要称臣。
其次则是王凝之祖上的追尊问题,这个遇到点麻烦。
按王凝之的想法,是只想追尊父亲王羲之为帝的,因为琅琊王氏的人太多了,每多追尊一代皇帝,牵扯到的人就会成倍增加。
王凝之的祖父王旷只有王羲之一子,但有两个兄弟,若是追尊王旷为帝,那么至少这两支王氏就需要封爵,也就是王彪之和王胡之这两支。
如果再算上王旷的堂兄弟,那么连王导这一支都得算进来,加上王舒、王含等人,琅琊王氏需要封爵的人就太多了。
王凝之不打算在立国之初,就封出去这么多爵位,何况这也和他打压世家的初衷相违背。
但他只往上追尊先父为帝的想法,却遭到了朝臣的诸多反对。
于是洛阳的第一次朝会,进展得便不是很顺利。
晋朝初立之时,武帝司马炎往上追尊了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三人。
再往前推,曹魏立国,曹丕追尊了太皇帝曹嵩和武皇帝曹操,后来明帝曹睿更是追尊了曹嵩的养父曹腾为高皇帝,这也是史上唯一被授予皇帝尊号的宦官。
政治这种事,向来讲究先例,所以殿中众大臣一致要求王凝之至少往上追尊三人为帝,于王凝之而言,就是三代了。
王凝之很烦恼,哪怕是父亲王羲之,对他的称帝也没帮上多大忙,更别说祖父王旷了。
但大庭广众之下,这话他没法说,也不能说,只得推说自己再考虑下,便解散了朝会。
王殊跟在父亲身后,一起回到后宫。
谢道韫见两人神色不对,问道:“这是怎么了,第一日朝会就出什么事了吗?”
王凝之不满地摇摇头,皱着眉头坐下,没有接话。
王殊替父亲答道:“今日朝会,提及追尊先帝的事,大臣们希望能往上三代,但阿耶不愿意。”
谢道韫何等聪明,很快就明白过来,“多追尊,就得多封爵,到时候除了王氏,其他家族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哪有那么便宜的事,”王凝之冷哼一声,说道:“司马氏追尊三帝可以理解,这事的规矩就坏在曹魏那里,但我又不能明说。”
曹魏连一个作为养父的宦官都追尊为帝,简直是毫无下限。
相比之下,刘秀称帝后,没有追尊其父为帝,而是选择了尊汉元帝为父,这才是一个优秀政治家该有的格局。
王凝之的情况不一样,周室天下基本是他自己打下来的,按理追赠父亲王羲之为帝即可,再往上,只是为了天子七庙好看些,意义不大。
可他总不能说祖辈无功,所以不足以追赠为帝,这就等于是给了大臣们话柄。
谢道韫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担忧道:“若是你不按他们的来,朝廷恐怕会闹上一阵子,这回他们站住了道理,肯定不会退让。”
“什么道理,我追尊自家先祖,与他们何干?”王凝之怒道:“他们除了想沾点好处,也是想给我一个下马威,我偏不让他们如愿。”
谢道韫劝道:“话虽如此,但新朝初建,天子就与大臣起冲突,为的还是追尊先帝这样的事,传出去,民间只会觉得你不孝。”
王凝之冷笑道:“我可不是司马氏,不需要拿孝道做遮羞布。”
“别赌气,”谢道韫又道:“我看这事不如先遂了他们的意,等后面那些人提出别的要求,再想办法驳回去。”
王凝之冷静下来,思考一阵,说道:“不行,一旦退让,后患无穷,他们摆明是想用这件事试探我,我必须有所反应。”
王殊这时说道:“阿耶是担心他们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吗?”
“不是担心,是他们肯定会,”王凝之说道:“追尊几代的事,是天子家事,本就没有定例,他们非要掺和进来,还摆出一副为皇家着想的样子,无非是想给自己牟利,也想让我看到他们的能量。”
当了天子,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君臣之争,是一直存在的。
王殊继续问道:“阿耶是说他们会主动将此事扩大,闹得人尽皆知?”
王凝之点点头,“他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若我不听他们的,他们肯定会发动大臣们集体上书,甚至在民间放出风去,诋毁我的名声。”
说完这个,王凝之不再解释,闭目沉思。
谢道韫母子见他态度坚决,便不再多劝。
王凝之坐了一会,又回到前殿,命人招来沈劲和陈特。
正值岁末,又赶上迁都,沈劲忙得不可开交,过了好一阵,才匆匆赶到。
王凝之坐在案后,一脸的凝重地看着手中的文书,额头深深的川字纹让他不怒自威。
陈特站在殿中,已经等了好一会了。
沈劲行礼道:“陛下,恕臣来迟,洛阳城最近人员往来频繁……”
王凝之打断他,“不用解释,朕知道,两位都坐吧。”
两人谢过,在阶下两侧的席位坐下。
王凝之开门见山,说道:“今日朝会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朕不打算和他们妥协,你们有什么想法?”
沈劲犹豫了下,没有说话。
陈特直接道:“此乃陛下家事,何须问外臣。”
王凝之略带讥讽地笑了笑,“天子何来家事,他们肯定会这么说。”
沈劲这时想明白了,说道:“陛下是觉得他们想借用此事,来试探陛下的态度?”
“对他们而言,这是抱团向朕展示实力的机会,”王凝之毫不讳言,说道:“但朕不会容忍这种行为,找你们过来,就是要解决此事。”
沈劲知道陈特是个干脏活的,有些担忧,抢先说道:“要不拖一拖,年后再议,先看看其他大臣的反应。”
他指的是地方州郡的臣子,这些人大多是支持王凝之的,等他们一起上书,舆论的风向就可以扭转回来。
王凝之不满意这个提议,说道:“此事是朕与朝中世家官员之间的较量,将地方官员牵扯进来,事情就复杂了,朕看没有这个必要。”
陈特无所顾忌,拱手道:“请陛下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