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那会唱歌的音乐盒,和能自己报时的自鸣钟,成了王公贵族们最新、也是最难得的珍藏。
“青石珍宝阁”,也因此,彻底坐稳了京城第一奢侈品牌的宝座。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巧夺天工的“奇物”之上时。
一股源自于青石村的、更加深刻、也更加强大的力量,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青石村,文印坊。
巨大的活字印刷机,正在有节奏地轰鸣着。
这一次,它所印刷的,不再是专供学院内部使用的教材。
而是一份薄薄的、却又包罗万象的期刊——《青石杂谈》。
在解决了内部的教材需求之后,周文轩和张大山商议,决定将这份“内部读物”,正式对整个“青石商会”的所有成员,进行大规模的、定期的免费发行。
每一期的《青石杂谈》,都由“青石快运”的车队,随着货物,被送往南阳府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远的地方。
起初,那些商贾们,还只对其中由石头供稿的“商贸信息”板块,最感兴趣。
可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份小小的刊物里,隐藏着真正的、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宝藏。
南阳府,镇平县。
一个世代以打铁为生的王姓铁匠,正对着一期《青石杂谈》,愁眉不展。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仿造的曲辕犁,总是没有青石村原产的耐用,犁铧很容易就在耕作中卷刃。
他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他看到了杂谈上,由铁牛口述、周文轩记录的一篇名为《论精钢淬火之火候与介质》的文章。
文章里,详细地讲解了,不同的钢材,需要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淬火液体(如水、油、甚至盐水),才能达到最佳的硬度和韧性。
那王铁匠看完,如获至宝,当即便按照文章里所说的方法,对自己的淬火工艺,进行了改良。
半个月后,他打制出的新犁铧,其耐用性,竟真的提升了数倍不止。
他激动得,当即便备上厚礼,亲自赶到青石村,想要拜铁牛为师。
湖广,产棉区。
一位加入了“青石商会”的棉花商人,正对着自家那几百亩棉田,唉声叹气。
今年,他的棉田里,闹了大规模的棉铃虫。
眼看着,大片的棉桃,就要因此而绝收。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商会寄来的、最新一期的《青石杂谈》。
上面,有一篇由张大山亲自撰写的、名为《棉植病虫害之防治新法》的文章。
文章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石灰水、烟草水、以及几种常见草药的汁液,混合成无毒的药剂,来有效驱除棉铃虫。
那商人将信将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照着方子试了试。
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天,那肆虐的棉铃虫,竟真的被驱除得干干净净。
秋后,他的棉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他立刻便将此法,传授给了周边的所有棉农,引得无数人交口称赞。
这样的故事,开始在南阳、湖广、江南……在每一个有“青石商会”成员的地方,不断上演。
有木匠,看了柱子的文章,学会了更省力、更坚固的卯榫结构。
有农人,看了农录上的方法,学会了如何为自家的田地,进行精准的配肥。
有商人,看了石头的市场分析,提前预判了行情,赚了个盆满钵满。
《青石杂谈》,这份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学院内部教学问题的小小刊物。
如今,竟成了整个商会联盟之内,最受欢迎、也最被倚重的“技术宝典”和“商业指南”。
无数的感谢信,连同着各种成功的案例,如同雪片般,从各地飞回青石学院。
周文轩将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和筛选。
再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刊登在下一期的杂谈之上。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知识输出——实践成功——经验反馈——再次传播”的、完美的良性循环。
终于,这份来自民间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刊物,也引起了京城里,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注意。
一位早已告老还乡、在士林中德高望重的内阁大学士,在偶然读到这份《青石杂谈》后。
竟是拍案叫绝,彻夜难眠。
他当即便亲笔,为这份来自山野的“杂学”刊物,写下了一篇序言。
“余遍览天下文章,多为空谈玄理之作。”
“唯此《青石杂谈》,言必及物,字皆有用。”
“其不拘一格,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本,实乃上古圣人‘学以致用’之遗风也。”
“此等学问,或可称之为……‘青石之学’。”
“其以百工技艺为基,以民生实利为用,堪为……‘百工之宗’。”
这篇由当世大儒亲笔撰写的序言,很快便被石头想办法,刊登在了京城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上。
一时间,朝野震动。
“青石之学”,这四个字,第一次,被正式地,提了出来。
它不再仅仅是张家一家的“奇技淫巧”。
而是被赋予了学术地位,被提升到了可以与“心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派”的高度。
当这篇序言传回青石村时。
张大山、周先生、周文轩等人,手持着报纸,看着那“青石之学,百工之宗”八个大字,都是感慨万千。
他们知道,他们所开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门技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更是一种全新的、务实的、足以改变这个时代的思想。
而这,才是能让一个家族,真正地,千秋万代,传承不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