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上的数据抖动只持续了一秒,林晚的手指在终端边缘轻轻一顿,没有点开追踪回溯的选项。
她站起身,拉下袖口,朝科研区走去。
走廊灯光稳定,脚步声被吸音材料吞没。她在实验室门前停下,扫描指纹时注意到自己指尖有些发凉。门锁开启的提示音响起,她推门而入。
科研室里一片安静,只有设备运行的低频嗡鸣。陈远正站在主控台前核对参数列表,听见动静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带着未散的凝重。
“刚才是不是有反扫?”他问。
林晚点头,“节点轻微波动,应该是试探性探测。还没锁定来源。”
陈远低头看了眼调试界面,“我们得加快进度。干扰装置组装完成了,但上次调整后散热模块一直不稳定,连续运行超过三分钟就会报警。”
林晚走到操作台前,调出最近一次测试日志。屏幕滚动,失败记录一条接一条:信号脱靶、频率偏移、热衰减触发强制停机。她翻到系统日志末尾,发现能量调度算法在高频响应阶段出现了延迟。
“是因为上一轮紧急调参?”她问。
“是。”陈远声音低沉,“你提醒过可能有暴露风险,我们提前做了屏蔽优化,但压缩了测试时间,冷却逻辑没来得及充分验证。”
林晚合上日志窗口,转身面向实验室中央的测试舱。原型机静静立在支架上,外壳连接着十几条监测线路,指示灯呈规律闪烁。这是他们目前唯一能正面应对黑幕组织信号控制的核心装备。
“现在开始全功能模拟测试。”她说,“我要看到它在极限环境下的真实表现。”
陈远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看向身后几名工程师。有人低头盯着键盘,有人抬手扶了扶眼镜,气氛紧绷。
林晚不动声色地深吸一口气,目光依次扫过三人。当视线落在最年轻的女工程师脸上时,她集中精神,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瞬间,对方脑海中的念头清晰浮现:担心新算法会导致脉冲输出不均,可能损伤发射阵列,但她不敢提——怕被说成质疑团队决策。
林晚收回目光,直接开口:“张莉,你是不是觉得分段式脉冲会增加模块负荷?”
那女孩一怔,随即点头。
“你说得对。”林晚转向陈远,“把脉冲周期拆成两段,中间插入0.3秒缓冲,同时启用备用冷却系统。我不只要它撑过三分钟,我要它能在实战中持续运作。”
陈远盯着她看了两秒,终于点头,“行,重新编排调度程序。”
十分钟后,系统完成更新。测试舱内模拟环境启动,敌方信号模型被载入——具备动态跳频与加密波段切换能力,正是基于此前调查所得的技术特征构建。
第一次测试开始。
干扰装置启动瞬间,监测屏上两条波形线同时跃起。初始阶段同步良好,但在第147秒,敌方信号突然加速跳变,干扰波未能及时跟随,出现短暂脱靶。
警报声响起。
“脱靶率百分之六十七,干扰窗口关闭。”系统播报。
没人说话。有人伸手去拿水杯,手指微微发抖。
林晚盯着回放数据,“问题不在响应速度,在预判机制。它的跳频看似随机,其实有规律。”
她闭了闭眼,一段记忆浮现——前世最后接手的那个项目,客户使用的远程控制协议,也是靠伪随机跳频掩盖真实指令通道。当时破解的关键,是捕捉其加密握手前的微小延迟。
“加载预判模型。”她睁开眼,“用‘诺亚资本’旗下企业技术库做训练样本,重点分析它们在信号建立初期的行为模式。”
技术人员迅速操作,将新模型导入系统。
第二次测试开始。
这一次,干扰装置在敌方信号切换加密波段的瞬间,提前0.4秒调整了覆盖频段。波形线紧紧咬合,持续干扰成功。
五轮测试,四次命中。
实验室里有人轻轻呼出一口气。
林晚却仍站在原地,看着屏幕上最后一轮的数据曲线。虽然结果达标,但第二次干扰出现延迟,说明模型还需要微调。
“再试一次。”她说。
“已经连续测试三次了,设备温度快到临界值。”陈远提醒。
“我知道。”林晚走到控制台旁,亲自调出散热监控图,“启动液冷备份,降低基础功耗百分之十,牺牲一点输出强度,换稳定性。”
第三次测试开始。
倒计时归零,模拟信号启动。干扰装置平稳运行,波形线始终贴合目标。到了第三分钟,散热系统发出轻微提示音,温度曲线趋于平缓。
200秒……210秒……220秒。
监测屏上,敌方信号突然切换至一个未录入的加密波段,频率跨度超出常规范围。
林晚瞳孔微缩。
这不是预设内容。
但她没有打断。反而紧盯输出端反馈。
就在所有人以为会再次脱靶时,干扰装置自行调整了扫描策略,以阶梯式频段排查快速锁定目标,重新建立压制。
“自动识别成功。”系统提示,“干扰持续时间已达标准阈值,任务完成。”
屏幕中央跳出绿色标识:【测试通过】。
实验室里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压抑的欢呼。一名工程师摘下耳机靠在椅背上,另一人握拳轻敲桌面。陈远看着结果报告,嘴角终于松动。
林晚没有笑。她打开数据归档界面,将本次测试的所有参数打包上传至联盟高层权限区,标记为“S级验证成果”。
然后,她拿起记录板,在结论栏写下一行字:“核心技术可行,具备实战部署条件。”
签字时笔尖顿了一下,她又补了一句:“这不是终点,是反击的起点。”
放下笔,她抬起头,看向整个团队。
“你们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她的声音不高,但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他们已经在试探我们,说明他们怕了。我们不需要猜他们还有多少手段,只要确保自己每一步都扎实。”
有人点头,有人坐直了身体。
她走回主控台,调出装置稳定性监控页面。各项指标趋于平稳,散热系统维持在安全区间。她将画面固定在主屏,准备等待后续八小时耐久测试的初步报告。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
一条来自技术支持组的简讯弹出:【检测到外部Ip对科研数据库发起低频访问,特征与十五分钟前主控系统的反扫信号部分吻合】
林晚盯着那行字,手指悬在通讯键上方。
她没有立即下令封锁或追踪。
而是转身对陈远说:“把今天所有测试数据全部转入物理隔离存储,原始日志保留副本,线上版本做三重混淆处理。”
“你要掩藏痕迹?”
“不是掩藏。”她目光落在监控屏上,“是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按他们的节奏走。”
说完,她回到控制台前,坐下,双手交叠放在桌沿。
屏幕上的波形依旧平稳跳动,像一场无声的呼吸。
她的视线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