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抱着一摞古籍从月洞门进来,发间的玉簪勾住了一片花瓣:“公子,《乐律全书》找到了,可这‘旋宫转调’之说......”
“且看此处。” 他用镇纸压平泛黄的书页,“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言‘新旧相推,而生新声’,此乃吾之改编根本。” 狼毫在 “通” 字上重重顿下,墨汁渗进宣纸,竟与千年之前的活字印刷术有了微妙的呼应。忽然听见墙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转头望去,几个小学生正扒着墙头,盯着他手中的编钟模型。
全网的争论在小满那日达到高潮。苏明远坐在演播厅的化妆间,看着手机里的 “传统 vs 创新” 话题,眉头微蹙。陈浩然的粉丝在弹幕里刷 “借传统文化炒作”,而考古圈则用 3d 建模对比他的编钟步法与汉代画像石。李芳举着遮瑕膏凑过来:“明远,要不咱们别回应了,交给公关......”“不可,” 他摇头,“吾非炒作,何须避之?”
采访当天,苏明远特意穿了件素色长衫,腰间系着林婉儿新绣的云雷纹革带。镜头前,他轻轻抚过编钟道具上的树脂纹路:“《周易》有云‘变则通,通则久’,” 狼毫在题板上写下这八字,“诸君看这编钟 ——” 他拿起玉槌敲击 “徵音” 钟,“声音借现代音响而远播,然音阶依循‘十二律’,击法源自《周礼?春官》,此乃‘以新载旧’之道。”
直播间里,有网友晒出他的改编手稿 ——37 版设计图上,红笔批注密密麻麻,从 “曾侯乙编钟形制考” 到 “现代舞台荷载计算”,跨越千年的智慧在纸张上交汇。“创新非颠覆,” 他举起一叠古籍,“吾每改一处,必查三典,如这‘步罡踏斗’步法,既合《道藏》记载,亦需适配升降台尺寸,其间取舍,恰似古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智慧。”
陈浩然坐在对面的访谈间,望着屏幕里苏明远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的 “古风” 舞台 ——LEd 屏上的敦煌飞天动画,与苏明远手中的汉代拓片形成刺眼对比。助理递来能量饮料,他却推开:“给我拿本《考古图》来。”
暴雨突至的午后,苏明远带着编钟道具走进大学讲堂。讲台上,他铺开武梁祠画像石拓片,雨水敲打玻璃窗的声音竟与编钟音效意外和谐。“诸君看这‘巫祝舞天’的手势,” 他演示着 “翔鸾舞” 动作,广袖扫过投影仪光束,“吾将其简化为现代舞台语言,正如古人将祭祀乐舞改编为宴乐。” 忽然有学生提问:“若孔子看见您的改编,会作何感想?” 他轻笑:“孔夫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若见吾之编钟,或会说‘吾与点也’。”
争论平息的那晚,苏明远在四合院举办 “古今雅集”。月光下,编钟与吉他共鸣,《青花瓷》的旋律里混着古琴泛音。林婉儿穿着改良襦裙,用茶筅击打奶泡:“公子,此乃现代‘点茶’,可合古法?” 他望着碗中绵密的泡沫,想起李芳第一次教他喝奶茶的场景:“茶圣陆羽若在世,怕是要叹‘长江后浪推前浪’。”
陈浩然的道歉视频在雅集期间发布。屏幕里,他穿着素色汉服,认真地说:“我曾以为古风是表面功夫,直到看见苏明远的编钟......” 话音未落,院外忽然传来欢呼声 —— 几个中学生举着自制编钟模型,跟着雅集的旋律敲击。苏明远看着他们笨拙却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初到现代时,对着手机琢磨 “铁盒传音” 的场景。
子夜时分,雨过天晴。苏明远坐在编钟架下,月光给树脂钟体镀上银边。他摸出林婉儿送的玉珏,轻轻敲击 “宫音” 钟,清亮的音色里带着雨后的清新。远处的胡同里,传来迟归的行人哼唱《青花瓷》的旋律,那调子竟与编钟的余韵奇妙地吻合。
手机震动,李芳发来消息:“文化局想把你的编钟步法纳入‘非遗进校园’项目。” 他望着满天星斗,想起白天讲堂上那个问 “孔子感想” 的学生。或许,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编钟与吉他的合奏 —— 青铜与钢铁共鸣,古韵与新声和鸣,共同谱写出永不褪色的文明乐章。
编钟架下,那叠 37 版设计图被夜风吹开,最新一版的空白处,不知何时被林婉儿画了个卡通编钟小人,旁边写着:“变则通,通则久,公子亦如是。” 苏明远轻笑,拾起狼毫,在旁边添了句:“通古今之变,成时代之新。” 笔锋落下时,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像极了他在舞台上挥袖的轨迹 —— 从古代到现代,从星空到人心,始终明亮,始终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