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乱流的撕扯感还未从骨骼里褪去,云月号的船体突然发出一阵金属震颤——不是引擎故障,而是穿越时空壁垒的最后一次“呼吸”。叶云天扶着控制台的手指能清晰感受到低频共振,舷窗外的景象像被打碎的玻璃般重组:前一秒还是水球区枯黄农田上空的灰白云层,下一秒就被一片浓稠的橙红色吞噬。那不是晚霞的暖,而是工业废气与热浪交融后,在天空铺展开的“毒纱”,连光线都变得滞重,落在舱壁上时,竟带着淡淡的油腻感。
“引力锚定完成,着陆点坐标北纬38°12′,火球区科技产业园外围荒地。”林日斌的声音带着一丝电流杂音,他面前的全息屏上,着陆区的三维模型正快速扫描地表——没有植被,只有龟裂的黑褐色土地,缝隙里渗出淡灰色的油污,像大地的伤口在流脓。飞船降落时,起落架接触地面的瞬间,扬起的不是尘土,而是混合着金属碎屑的灰雾,舱内的空气过滤系统立刻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
舱门以纳米折叠技术收缩时,一股刺鼻的气味猛地灌了进来。不是水球区干燥的尘土味,而是橡胶燃烧的焦糊味、氟利昂的甜腥气,还有化学药剂的酸涩感,混合在一起像一把钝刀,刮得鼻腔黏膜发疼。林月瞳下意识地捂住口鼻,她淡紫色的长发被舱外的热风吹得贴在脖颈上,发梢竟沾了一层细密的灰粒——那是工厂排放的悬浮颗粒物,在1995年的火球区,这样的“灰尘”能轻易钻进人的呼吸道。
“温度45.6c,湿度12%,大气中氟氯烃浓度初步检测超过800ppbv。”叶云天拎着那个改造过的黑色金属箱走下飞船,箱体表面故意做旧的铜制旋钮上,还留着模拟1995年工业风格的划痕,可当他按下侧面的红色按钮时,箱内却透出淡蓝色的微光——那是未来分子级检测模块启动的信号。他蹲下身,将一根银灰色的探针插入地面,探针顶端的传感器接触到土壤里的油污时,立刻闪烁起急促的红光,箱体显示屏上的数字开始疯狂跳动:820、850、890……最终定格在890ppbv的红色数字上,后面还跟着一个刺眼的“超标8.9倍”提示。
“这些不是自然泄漏。”林日斌蹲在旁边,指尖划过地面那层浅灰色粉末,粉末在他指腹上留下一道油腻的痕迹,凑近鼻尖时,能闻到熟悉的氟利昂分解物气味,“你看那边。”他指向远处的科技产业园,数十根烟囱像钢铁怪兽的獠牙,正喷涌着灰白色的烟雾,烟雾上升到百米高空时,突然被一股热气流托住,凝聚成不规则的云团,云团边缘竟泛着淡淡的蓝紫色光晕——那是氟氯烃分子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出的能量光斑,在2025年的净化技术覆盖后,这种“死亡光晕”早已成了历史课本里的插图。
叶云天的手腕突然震动起来,通讯器的全息投影功能自动激活,林月月的身影瞬间浮现在半空中。少女穿着2025年的白色科研制服,左胸口别着一枚银色的“星际生态守护”徽章,徽章边缘还沾着一点实验室的蓝色试剂。她身后的背景是巨大的臭氧层监测卫星画面,画面中央,火球区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像一块深蓝色的补丁,边缘的臭氧分子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闪烁、消散,空洞周围的数据流像瀑布般往下掉:“云天哥!你们得快点!卫星监测到空洞直径已经到10公里,深度2公里,而且还在以每小时0.3公里的速度扩张!”
林月月的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快速滑动,画面立刻切换到模拟推演界面:2020年的火球区被一片深蓝色覆盖,地面上的农作物全部呈现枯萎的褐色,居民区的图标旁标着“皮肤癌发病率+300%”“儿童呼吸道疾病+250%”的红色数据。“氟氯烃在平流层的寿命有50-100年,1995年排出去的这些,会一直影响到2050年!”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控制台,“我筛选了1995年能落地的替代技术,烃类制冷剂不含cFcs,制冷效率和传统的R12差不多,现在有三家小厂商在生产,就是没人愿意用……”
全息影像消失后,三人站在滚烫的地面上,沉默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远处工厂的机械轰鸣声隐约传来,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巨兽,在啃噬着星球的保护层。叶云天摸了摸金属箱上的旋钮,冰凉的铜制触感让他冷静了些:“臭氧空洞比土壤干枯更狠——土壤能看得见救,这个看不见,等发现的时候,人都已经受影响了。”
“所以得双管齐下。”林月瞳扯了扯被汗水浸湿的衬衫领口,从背包里掏出那份《cFcs替代技术可行性报告》,报告封面用的是1995年常见的牛皮纸,她特意用墨汁盖掉了未来机构的水印,“我去科技局,用‘星际环保协会志愿者’的身份对接,这个协会1994年有过两次环保宣传记录,不算突兀。日斌你用林氏的名义谈采购,云天你留在这里,既要测数据,还要让居民知道‘危险’到底在哪。”
第二天清晨,林月瞳换上了1995年流行的卡其裤和白色的确良衬衫,领口系着一条淡蓝色的丝巾——这是她从飞船的复古服饰库里翻出来的,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时代”。火球区科技局的办公楼是一栋五层的红砖建筑,墙面上还留着“大干快上”的褪色标语,楼道里飘着浓郁的烟草味,混合着老式打印机的油墨味,每走一步,楼梯都会发出“吱呀”的响声。
张启明局长的办公室在三楼最里面,门没关严,能看到里面老式台灯的暖光。林月瞳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带着烟嗓的“进”。推开门,她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木桌后,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老花镜,镜片上还沾着一点烟灰。桌上堆着一摞文件,旁边放着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1990年先进工作者”的字样,桌角还有一个算盘,算珠上包着一层厚厚的包浆。
“张局长您好,我是星际环保协会的林月瞳,想给您看一份制冷剂替代的报告。”林月瞳把报告递过去,手指不小心碰到了桌角,传来一阵冰凉的触感。
张启明放下手里的烟,烟灰落在了文件上,他随手用手指掸了掸,接过报告翻了两页,老花镜就滑到了鼻尖。“氟氯烃替代?”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耐烦,吐出来的烟圈飘到林月瞳面前,“小姑娘,我知道你们想环保,但园区里几十家工厂,用的都是R12制冷剂,换制冷剂就得改设备——一台制冷机几万块,改一次又是几千,这笔钱谁出?那些小厂商的技术要是不靠谱,冻坏了货物,你赔得起吗?”
林月瞳早有准备,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微型全息投影仪,按下按钮后,叶云天检测的工厂排放数据立刻浮现在空中:红色的曲线代表氟氯烃浓度,从年初的600ppbv一路飙升到890ppbv,旁边还附着一张居民的皮肤诊断报告——一个七岁孩子的脸上长了因紫外线过敏导致的红疹。“张局长,您看,现在的浓度已经快到危害人体的临界值了。而且烃类制冷剂比R12便宜15%,长期用能省不少钱,我联系的厂商还能免费派技术员来改造。”她顿了顿,故意提高了声音,“林氏集团昨天刚推出‘绿色采购计划’,未来三年,他们优先采购无cFcs技术的产品,采购量占比不低于60%——这三家大厂要是先改,就是抢先机。”
张启明的手指停在报告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他抬头看了看林月瞳,又看了看空中跳动的红色曲线,最终叹了口气,把烟摁灭在搪瓷杯里:“行吧,我后天组织专家评审,再把那三家大厂的老板叫来,你们当面谈。”
同一时间,林日斌在科技产业园的一家招待所里,见到了三家低温设备厂的负责人。王总——红星制冷厂的老板,穿着一件花衬衫,领口敞开着,露出脖子上的金项链,手里拿着一个大哥大,时不时按一下按键,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高级通讯工具”。另外两家的老板也差不多,坐在沙发上时,腿跷得老高,眼神里满是怀疑。
“林氏集团的?”王总率先开口,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敲得“哒哒”响,“我听说过你们,做星际贸易的,怎么突然关心起我们的制冷剂了?”
林日斌把一份绿色封面的采购协议推过去,协议上印着林氏集团1995年的logo——他特意让飞船的3d打印机复刻的。“我们集团的冷链物流需要大量制冷设备,而且未来的合作方都很看重环保。”他按下协议上的一个暗扣,协议页面立刻投射出全息数据:林氏未来三年的采购量、预付定金比例、以及改造后的设备节能数据。“只要你们改用烃类制冷剂,我们预付30%的定金,用于设备改造。而且改造后的设备,我们还能帮你们推荐给其他星际企业。”
王总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伸手想去碰全息投影,手指却穿过了数据光粒,脸上露出一丝惊讶。“这……定金能先付多少?”他的语气软了下来,之前的傲慢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员什么时候能来?我们厂下个月有一批冷冻肉要发,不能耽误工期。”
“技术员明天就能到。”林日斌收起协议,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而且我们还有配套的尾气回收装置,能把泄漏的制冷剂回收再利用,帮你们再省一笔成本。”
另一边,叶云天在产业园周边的居民区忙得不可开交。这片居民区全是低矮的土坯房,屋顶上的瓦片缺了不少,有的人家甚至用塑料布当屋顶。居民们大多是工厂的工人或家属,脸上都带着一层淡淡的灰,孩子们在路边玩耍时,身上的衣服也沾着油污。
叶云天把飞船里的一批老式半导体收音机搬了出来,这些收音机是他特意收集的1995年旧货,外壳上还留着“牡丹牌”的标志。他手里拿着一个微型焊接笔,笔尖发出淡蓝色的火花,正将未来的氟氯烃传感器嫁接到收音机里。“大家看,”他举起改造好的收音机,按下开关,收音机里原本的戏曲声立刻变成了一阵清晰的蜂鸣,“只要空气中的氟氯烃浓度超过150ppbv,它就会响,声音越大,危险越高。”
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凑了过来,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女孩,孩子的脸上有几块红色的疹子。“小伙子,这东西真能测出来?”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我家妞妞这几天总说脸痒,医生说是紫外线晒的,跟这‘毒气’有关系吗?”
叶云天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又指了指天上的橙红色云层:“对,天上的臭氧能挡紫外线,现在臭氧少了,紫外线就会晒伤皮肤。你们把这个收音机放在窗边,要是响了,就赶紧关窗户,别让孩子出门。”他把一个收音机递给老人,又教他怎么换电池——电池是未来的环保电池,能反复充电,他特意装在1995年的电池壳里。
接下来的半个月,火球区科技产业园掀起了一场“绿色改造”热潮。叶云天每天都泡在工厂里,手里拿着一个未来的平板,平板屏幕上的数据流能直接覆盖在老式制冷机的仪表盘上,红色的“故障点”提示让工人一眼就能找到需要改造的地方。有一次,红星制冷厂的一台老制冷机因为氟利昂泄漏,管道结了厚厚的霜,叶云天用平板扫描后,发现是阀门老化导致的,他从飞船里拿出一个可降解的密封垫,换上后,管道的霜很快就化了,老工人李师傅看得眼睛都直了:“小伙子,你这‘平板’比我们的检修手册还好用!”
林月瞳则每天泡在科技局,帮着张局长组织专家评审,协调厂商和工厂的对接。有一次,一家小厂的技术员不会调试烃类制冷剂的参数,林月瞳直接远程联系了2025年的技术专家,通过加密通讯把调试步骤传了过来,解决了问题。张局长看在眼里,对林月瞳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信任,甚至主动提出要在园区里推广这种替代技术。
半年后,当叶云天再次用检测探针测量园区的氟氯烃浓度时,显示屏上的数字终于降到了710ppbv——虽然还超标,但已经下降了20%。林月月传来的最新卫星画面显示,火球区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扩张速度明显减缓,从之前的每小时0.3公里,降到了每小时0.1公里,空洞边缘甚至出现了淡淡的臭氧分子重组的光斑。
“差不多了。”叶云天收起检测箱,抬头看向天空——那层橙红色的霾层已经淡了许多,阳光透过云层时,能看到清晰的光柱,光柱里的悬浮颗粒物少了很多。远处的工厂烟囱依旧在排放气体,但烟雾已经变成了淡白色,不再有之前的蓝紫色光晕。
林月瞳和林日斌也赶了过来,三人站在云月号旁边,看着园区里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给新安装的尾气回收装置做调试,居民楼的窗边都放着那个改造过的收音机,有的孩子还在路边玩耍,脸上的红疹已经消退了不少。
“该走了,月球区还等着我们。”林日斌调整着飞船的坐标,全息屏上显示出月球区星际贸易港的画面——数万吨废弃的星际包装垃圾堆积在港口边缘,像一座黑色的山。
云月号的引擎再次启动,淡蓝色的光晕包裹着船体,缓缓升空。叶云天站在舷窗边,看着地面上越来越小的火球区,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大豆种子——这是他从水球区带过来的,种子外壳上还沾着一点水球区的泥土。他把种子放在手心,对着舷窗外的阳光看了看,种子的胚芽处已经有了一丝淡淡的绿色。
“下一站,月球区。”林月瞳走过来,拍了拍叶云天的肩膀,“听说那里的垃圾里,还能找到20世纪的旧飞船零件,或许能帮我们修修云月号的备用引擎。”
叶云天笑了笑,把大豆种子放回口袋:“好啊,说不定还能在月球上种出大豆呢。”
云月号冲破火球区的橙红色天空,朝着月球区的方向飞去。1995年的星际空间里,无数颗星星在闪烁,其中一颗星星的光芒格外明亮——那是m27星球的太阳,它的光芒正透过逐渐修复的臭氧层,温柔地洒在火球区的大地上,也洒在云月号的航线上,为这场跨越时空的环保之旅,照亮了下一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