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一百三十章《竹院秋思》
楔子·风动墨痕香
己酉年霜降,沈砚冰在竹窗下临《灵飞经》,忽闻叩门声。开门见苏明谦抱着一函线装书立在檐下,青衫上沾着几片银杏叶,身后竹影摇曳,竟似带着满院秋光。
\"快瞧这是什么?\"苏明谦抖落肩头落叶,将书册递过去,\"昨夜整理旧书箱,竟翻出我们少年时合抄的《漱玉词》。\"
沈砚冰接过翻看,见扉页上\"砚冰明谦同录\"六字尚带稚气,内页间夹着干枯的茉莉花瓣,忽忆起十六岁那年,二人在云麓书院后园偷摘茉莉泡茶,被山长徐墨川抓个正着。往事如昨,书页间似还萦绕着当年的茶香。
\"明谦兄可记得,我们曾为'知否知否'句争论三日?\"沈砚冰指尖抚过\"绿肥红瘦\"旁的批注,当年苏明谦用朱笔写的\"海棠经雨更艳\"与他用墨笔写的\"风雨摧花堪怜\"仍清晰如初。
苏明谦忽然轻咳两声,从袖中取出个锦盒:\"差点忘了,这是扬州友人寄来的麋墨,据说以鹿角胶合松烟,最宜写秋声。\"话音未落,一阵秋风掠过,竹枝沙沙作响,恰似墨在砚中碾动的声音。
一·苔径寻诗踪
二人信步至后园竹院,去年共植的湘妃竹已长至盈丈,竹叶间漏下的阳光碎金般铺在苔径上。苏明谦忽然驻足,指着石缝里的野菊:\"砚冰,你看这花——\"但见三两枝淡紫野菊从苔痕中钻出,花瓣上凝着清露,在秋风里微微颤动。
沈砚冰忽有所感,从怀中取出随身诗笺,题下:\"苔深留雁迹\"。笔未落,忽闻头顶竹枝簌簌,一只灰雀扑棱棱飞过,在落叶堆里惊起几点尘埃。
苏明谦接过笔续道:\"竹老寄鸿声\"。目光扫过竹节间的虫蛀痕迹,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竟似天然的文字,遂又补一句:\"虫书侵旧节\"。
\"好个'虫书侵旧节'!\"沈砚冰击节赞叹,忽见一片竹叶飘落砚池,宛如一叶小舟载着秋光,\"叶渡冷池平\"。
此时竹影渐斜,远处传来云麓书院的钟声。二人循声望去,见徐墨川拄着藜杖从月洞门进来,肩头落着几片银杏叶,恰似撒了把碎金。
\"又在寻诗?\"徐墨川笑道,指了指石桌上的残棋,\"昨日与明谦对弈,这局'梅花五'尚未解呢。\"
沈砚冰看那棋盘,黑子在白子重围中辟出一线生机,恰似寒梅破雪,忽然想起苏明谦前日寄来的《寒梅诗稿》,便道:\"先生可知,明谦兄新赋的《竹院秋声》,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竟与白石道人'田田初出水'意趣相通。\"
二·茶烟话旧年
竹屋内,沈砚冰煮了松萝茶,茶烟袅袅间,徐墨川展开一卷《云麓秋兴图》:\"这是去年霜降与你们游湖时所绘,今日瞧来,竟似隔世。\"
画中二人立于船头,苏明谦持竿垂钓,沈砚冰凭栏远眺,背景是漫山红枫与澄碧湖水。苏明谦望着画中自己青衫上的墨点,忽然笑道:\"那日砚冰兄不慎打翻墨汁,倒成就了画中'秋山暮雨'的妙笔。\"
\"此乃'无意于佳乃佳'。\"徐墨川捻须点头,忽从袖中取出两轴诗卷,\"你们看,这是明谦十三岁时作的《咏竹》,砚冰十六岁时的《听荷》。\"
沈砚冰接过《咏竹》卷,见稚嫩的字迹间写着:\"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不禁莞尔:\"那时明谦兄总说要做'直节虚心'的君子,不想今日竟成了诗坛佳话。\"
苏明谦耳根微热,轻咳两声:\"砚冰兄莫要取笑,你当年《听荷》里的'骤雨打新荷,碎玉盘中走',至今仍被书院学子传抄。\"
徐墨川望着二人眼中的笑意,忽然想起二十年来,这对弟子始终如竹荷相伴——沈砚冰如竹,清峻挺拔;苏明谦似荷,温润灵秀。他们的友情,便如这竹院秋色,不艳不浓,却自有风骨。
此时茶过三巡,窗外忽然飘起细雪。苏明谦见沈砚冰指尖微颤,忙将自己的狐裘披过去:\"砚冰兄旧疾未愈,怎可久坐受寒?\"
\"不妨事。\"沈砚冰按住他的手,\"你瞧这茶烟与雪丝共舞,正合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意境。\"话音未落,雪粒打在竹窗上沙沙作响,恰似当年书院里共读的声音。
三·联句惊鹤梦
雪停时,三人步至竹院深处。忽见一对白鹤从云麓山顶掠过,翅影划破暮色,落在竹林后的小潭边。徐墨川提议以\"竹院冬意\"为题联句,沈砚冰以\"雪压修篁瘦\"起句。
苏明谦望了望潭中残荷:\"风摇败叶枯。\"残荷茎杆在寒风中摇曳,竟似在续写夏日的诗行。
徐墨川指了指鹤影:\"鹤归苔径冷。\"白鹤单足立在薄冰上,倒影碎成几片冷月。
沈砚冰忽见石桌上的茶盏里结了薄冰:\"茶冻玉瓯孤。\"冰晶在盏中凝成松枝形状,恰似微型的雪山寒林。
联至第五句时,苏明谦见竹枝上的积雪忽然坠落,惊起一对宿鸟:\"雪落惊禽散。\"话音刚落,宿鸟扑棱棱飞向墨色的天空,尾羽间抖落几点残雪。
徐墨川望着渐浓的夜色:\"星垂竹屋孤。\"北斗星斜挂竹梢,竹影在雪地上织就疏密不均的网格。
沈砚冰最后吟道:\"此中清趣足。\"三人相顾,皆觉此句道尽竹院冬夜的清寂与圆满——虽无繁花热闹,却有风雪竹鹤相伴,更见知己相契的深意。
当最后一个字落纸时,远处云麓寺的晚钟传来。苏明谦忽然指着雪地上的竹影:\"砚冰,你看这影子像不像当年我们在书院偷刻的诗碑?\"
沈砚冰凑近细看,雪地上的竹影纵横交错,竟似碑文中的篆隶笔画。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在雪地上勾勒出\"竹露松风\"四字,字迹未落完,已被微风拂来的细雪覆盖,恰似一首未完成的诗。
四·墨痕寄远情
戌时初刻,徐墨川被书院弟子请去处理事务,独留沈苏二人在竹屋整理诗稿。苏明谦忽然剧烈咳嗽起来,脸色泛红,却仍强撑着翻看诗卷。
沈砚冰见状,忙从锦盒里取出蜜渍川贝:\"快含一片,你总说等写完诗再服药......\"语气里带着几分责备,却又藏着心疼。
\"若等病好了再写,便辜负了这竹雪清景。\"苏明谦含着川贝,指了指窗外的白鹤,\"你瞧那鹤,病弱时仍要振翅,何况我这区区咳嗽?\"
沈砚冰无奈摇头,忽见苏明谦袖口露出半截诗稿,纸上墨迹未干,写着:\"竹影横窗瘦,茶烟入袖清。\"他接过笔,在旁补了两句:\"与君同此味,不必问浮生。\"
苏明谦望着这十字,忽然想起去年冬日,二人在破山寺扫雪烹茶,沈砚冰说\"茶有清苦,诗有真味,人生亦当如此\"。此刻竹影摇窗,茶烟袅袅,方知真正的友情,便如这盏中茶汤,初尝清苦,细品回甘,愈久愈见真意。
此时新月升起,竹梢上的残雪被月光染成银色。沈砚冰铺开澄心堂纸,研了半池麋墨:\"明谦,今日观你联句,'雪落惊禽散'一句最见风骨。何不再赋一绝,以记此会?\"
苏明谦沉吟片刻,提笔写道:\"竹院深深锁暮烟,与君联句到更阑。忽闻鹤唳空庭外,惊破诗心一片寒。\"末字收笔时,笔尖蘸到砚边残雪,在\"寒\"字左下角洇出一片淡白,恰似落在宣纸上的一痕月光。
尾声·清辉送归人
亥时三刻,二人辞别竹院。苏明谦坚持要送沈砚冰回寓所,沈砚冰拗不过,只得任由他披着自己的狐裘,两人共执一盏风灯,踏雪而行。
行至竹径尽头,忽见卖糖炒栗子的王婆收摊,铜锅里的余温烘着寒气,香气混着雪味扑面而来。苏明谦忽然驻足:\"砚冰,还记得我们十八岁那年,在雪夜偷买栗子被山长撞见?\"
\"怎会不记得?\"沈砚冰笑着摇头,\"山长罚我们抄《茶经》三日,你却在抄本里夹了栗子壳当书签。\"
月光下,苏明谦的睫毛上凝着细雪,忽似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个油纸包:\"差点忘了,这是你最爱吃的茯苓饼,我让王婆多撒了些松子碎。\"
沈砚冰接过时,触到油纸包上的温度,忽然想起今晨苏明谦冒雪去巷口买饼的身影。雪粒子打在他青衫上,他却只顾护着纸包里的点心,像极了当年在书院,为护他写的诗稿不被雨淋湿,宁可自己淋成落汤鸡。
巷尾更夫敲过三更,二人在分岔路口作别。沈砚冰走了几步,忽闻身后传来诗句:\"相逢莫道寒宵短,自有清辉照路长。\"回头时,苏明谦的身影已隐入竹林,唯有风灯上的\"云麓\"二字在雪夜里明明灭灭,宛如两颗不会坠落的星。
是夜,沈砚冰在灯下整理诗稿,见苏明谦今日所赋绝句旁,不知何时落了片竹叶。他小心将其夹入《云麓诗钞》,忽得一联:\"竹声敲雪诗心冷,梅影横窗酒兴孤。\"吹灭烛火前,瞥见案头麋墨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恍惚间,似又回到竹院水榭,听雪压修篁,看鹤唳空庭,与友人共醉诗酒清欢。
(本章完)
【诗词笺注】
1. 苔深留雁迹,竹老寄鸿声:化用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意,以\"雁迹鸿声\"喻岁月留痕,暗合秋日怀人之情。
2. 虫书侵旧节,叶渡冷池平:化用李贺\"虫响灯光薄\",赋予自然意象以文人意趣,体现\"万物皆可入诗\"的创作理念。
3. 竹影横窗瘦,茶烟入袖清:化用李清照\"暗香浮动月黄昏\",以竹影茶烟写清寂之境,暗含友情如茶的清冽绵长。
4. 相逢莫道寒宵短,自有清辉照路长:化用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光喻知己情谊,言有尽而意无穷。
【注】本章以\"竹雪\"为核心意象,延续\"自然即诗\"的创作脉络,通过三次诗词唱和深化文人友情的精神共鸣。聚焦\"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感表达,诗词皆贴合秋日竹院的清寂氛围,力求在画面感中蕴含哲思,延续前章《湖园诗趣》的雅趣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