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一百二十九章《曲径通幽处》
楔子·檐雨叩诗窗
戊申年暮春,云麓山下连雨三日。青石板路被洗得发亮,苔痕沿墙根漫上半截,远远望去似泼了半幅青碧水墨画。沈砚冰坐在临窗的竹椅上,指尖摩挲着案头新得的澄泥砚,忽闻檐角铜铃叮咚——是苏明谦的油纸伞破雾而来。
\"砚冰兄可还记得'湖园雅集'之约?\"来人踏碎一汪水镜,肩头沾着细密雨丝,青衫下摆洇出深痕,却笑得朗然,\"今日雨歇,正宜访荷。\"
案上《云麓诗钞》被穿堂风掀起半页,露出去年重阳二人同赋的《醉花阴》。沈砚冰目光掠过\"篱边菊影摇诗骨\"之句,忽忆起苏明谦去年抱病仍冒雨送他新刻的《剑南诗稿》,指尖不觉叩了叩砚沿:\"明谦兄病体初愈,怎可冒湿寒之气?\"
\"不妨事。\"苏明谦将油纸伞倚在廊柱上,从袖中取出个油纸包,\"巷口王婆新制的茯苓饼,配你案头的蒙顶甘露最是相宜。\"话音未落,檐角又坠下一串雨珠,在青石上溅起细碎银花。
一·曲径通幽处
湖园位于云麓山北麓,原是前朝辞官御史的别业,历经百年风雨,如今只剩半亩方塘、几架藤萝,却因遍植湘妃竹得名\"竹深荷净之居\"。二人穿过月洞门时,惊起一对绿头鸭,扑棱棱掠过水面,搅碎满池天光云影。
\"看那竹影!\"苏明谦忽然驻足,指向前方曲桥。只见新竹摇曳,雨珠顺着叶片滚落在青石板上,光影透过竹隙洒落,在小径上织就疏密不均的黛青色网格。沈砚冰忽有所悟,从腰间解下锦囊取出纸笔,就着石栏题下:\"竹筛碎玉铺幽径\"。
\"好个'碎玉铺幽径'!\"苏明谦探身看时,墨汁尚未干透,笔尖犹带雨意,\"可对'荷捧明珠照晚晴'?\"话音刚落,天际忽现半缕晴光,斜斜切过荷塘,落在初放的菡萏上——昨夜风雨未摧折花枝,反倒催出几朵粉白莲花,嫩蕊凝珠,恰似绿盘托玉。
二人相视而笑,忽闻身后传来吟诵声:\"修篁滴露响清圆,惊破沙禽掠水烟。\"转身见一老者拄着藜杖立在竹影里,鹤发童颜,正是云麓书院山长徐墨川。
\"徐先生怎知我们在此?\"沈砚冰忙作揖。
\"闻得竹雨声中有人吟哦,非你二人莫属。\"徐墨川笑道,指了指荷塘西侧,\"去年你们在此联句的石案,我已着人用桐油擦过了。\"
二·茶烟入诗怀
石案设于水榭之下,三面环荷,檐角悬着去年中秋挂的琉璃风灯。苏明谦铺开澄心堂纸,沈砚冰则取出松纹紫砂壶,煮水烹茶。当汤色渐浓时,徐墨川从袖中取出一卷诗稿:\"近日读《剑南诗稿》,偶得《湖园杂咏》三首,烦请二位斧正。\"
沈砚冰接过一看,纸上墨色浓淡相间,首章便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不禁抚掌:\"先生化用朱子句却无斧凿痕,妙在'共徘徊'三字,道尽云水相生之趣。\"
\"且看第二首。\"苏明谦探头望时,见纸上书:\"竹影横斜水清浅,荷香浮动月黄昏。\"不禁莞尔,\"先生这是偷了林和靖的梅影,移来此处作竹荷新唱?\"
徐墨川捻须而笑:\"诗家活用典故,如盐入水。你且看末句——\"只见落款处题着:\"莫向西湖夸胜景,此中真意少人猜。\"
\"妙哉!\"沈砚冰斟茶敬之,\"先生以湖园比西湖,非夸山水之胜,乃赞幽居之真。恰似陶令'此中有真意',道尽我辈心境。\"
此时风过荷丛,送来缕缕清香。苏明谦忽然轻咳两声,耳根微泛红。沈砚冰见状,忙将煮好的茶汤推至他面前:\"明谦,这是去年你送我的'竹露清',今日以荷露烹之,最宜润肺。\"
徐墨川看着二人眉眼间的关切,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云麓书院授课,这两个少年总在课后追着他问诗法。如今一个成了名震江南的\"词中君子\",一个被誉为\"诗坛谪仙\",却仍如少年时般肝胆相照。
三·联句惊禽梦
午后云散,塘面浮光跃金。沈砚冰提议效仿古人,以\"湖园春暮\"为题联句。徐墨川欣然首肯,以\"雨过芙蕖净\"起句。
苏明谦接道:\"风翻荇带柔。\"目光掠过水面漂浮的荇菜,见其随波舒展,恰似绿带轻摇。
沈砚冰望了望对岸竹林:\"竹深藏野雀。\"话未落,果然有几只麻雀从竹丛中惊起,扑棱棱飞向远处柳梢。
徐墨川指了指石案上的残棋:\"苔老印棋楸。\"去年冬日他们在此对弈,棋盘缝隙里竟生出了绿苔,此刻在阳光下泛着绒绒绿意。
联至第七句时,苏明谦忽然瞥见一只白鹭单足立于荷梗上,头颈微缩,似在打盹,遂吟:\"鹭闲眠浅渚。\"
\"妙!'眠'字极工。\"沈砚冰击节赞叹,忽见一片柳絮飘落砚池,化作墨云里的一点白,\"絮落点清瓯。\"
徐墨川望着满塘春色,忽生感慨:\"莫负三春景。\"
话音刚落,苏明谦接口:\"长歌寄远舟。\"三人相顾,皆觉此句收束恰到好处——既写眼前泛舟之意,又含寄情山水之慨。
当最后一个字落纸时,远处传来暮鼓晨钟般的蛙鸣。沈砚冰忽然想起幼时在乡下,每到夏夜,荷塘蛙声如鼓,祖母总会摇着蒲扇说:\"这是天地在唱和呢。\"此刻望着眼前诗稿,方知天地间真有天然诗韵,只待有心人撷取。
四·墨痕留客意
暮色浸染时,徐墨川被书院弟子请去议事,独留沈苏二人在水榭收拾诗稿。苏明谦忽然指着石案一角:\"砚冰,你看这苔痕像什么?\"
但见青石上的苔藓因着午后阳光,显出深浅不一的绿意,竟似一幅天然的山水小品:左侧浓绿如峰,右侧浅绿似溪,中间留白处恰如云雾缭绕。
\"可题'苔痕似画无人扫'。\"沈砚冰取出朱砂笔,在空白处添了一只策杖文人,衣袂间点缀几点苔绿,\"再补一句'留待诗人带墨归'如何?\"
苏明谦抚掌大笑,忽觉喉间发痒,忙以袖掩口。沈砚冰见状,从锦囊里取出一个青瓷小瓶:\"这是张太医配的川贝枇杷膏,你每日用温水调服三次。\"语气里带着几分兄长般的责备,\"明知旧疾未愈,还敢冒雨出门。\"
\"若不来,岂不错过这满堂诗景?\"苏明谦接过瓷瓶,指尖触到瓶身上刻的\"君子之交\"四字——那是去年他赠沈砚冰端砚时,对方回赠的谢礼。瓶中膏体透着淡淡药香,混着残留的荷香,竟生出几分清苦而幽远的意味。
此时新月初上,荷塘里忽然传来\"扑通\"一声——不知是鱼儿跃水,还是宿鸟惊枝。沈砚冰铺开新纸,研了半池松烟墨:\"明谦,今日观你联句,'鹭闲眠浅渚'一句最见性情。何不再赋一绝,以记此会?\"
苏明谦沉吟片刻,提笔写道:\"竹露松风入砚池,湖园雅集正宜诗。鹭鸶忽起萍开处,惊破天机不自知。\"末字收笔时,笔尖不慎蘸到砚边朱砂,在\"知\"字右下角点出一点红,恰似落在宣纸上的一颗星子。
尾声·清风送月归
戌时三刻,二人辞别湖园。苏明谦坚持要送沈砚冰回寓所,却被对方以\"药炉还煨着梨汤\"为由推拒。行至巷口,忽见卖糖画的李老汉收摊,竹担上的灯笼在夜风里晃出暖黄光晕。
\"明日来我出品新制的'鹤顶红'如何?\"沈砚冰驻足回望,湖园方向的竹影已化作暗绿的剪影,唯有荷香仍随晚风萦绕,\"上次你说《清真词》里'并刀如水'句,可与'荷露烹茶'互参,咱们明日细论。\"
苏明谦点头,见沈砚冰袖中露出半卷诗稿,知是今日联句之作,忽然想起什么,从腰间解下一枚竹刻书签递过去:\"险些忘了,这是用湖园湘妃竹制的,刻了'诗心不染尘'五字。\"
月光下,竹刻上的斑点宛如泪痕,却被刀工化作点点墨梅。沈砚冰接过书签时,触到苏明谦指尖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所致。忽然想起多年前,二人在雪夜围炉论诗,苏明谦说\"真正的好诗,当如清风明月,自然流转\",此刻望着手中竹刻,方觉这话竟比任何诗论都更贴切。
巷尾更夫敲过二更,二人在分岔路口作别。沈砚冰走了几步,忽闻身后传来诗句:\"相逢且尽杯中酒,莫管人间第几程。\"回头时,只见苏明谦的青衫已没入暗影,唯有油纸伞上的银线在月光下闪了闪,宛如一句未说完的诗。
是夜,沈砚冰在灯下整理诗稿,见苏明谦今日所赋绝句旁,不知何时落了片柳絮。他小心将其夹入《云麓诗钞》,忽得一联:\"柳絮入诗皆妙句,荷香沾墨尽清词。\"吹灭烛火前,瞥见案头竹刻书签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恍惚间,似又回到湖园水榭,听竹雨敲窗,看鹭影掠水,与友人共醉诗酒流年。
(本章完)
【诗词笺注】
1. 竹筛碎玉铺幽径,荷捧明珠照晚晴:化用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意,以\"碎玉明珠\"喻竹影雨珠,暗合暮春乍晴之景。
2. 苔痕似画无人扫,留待诗人带墨归:化用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赋予苔痕以文人意趣,暗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哲思。
3. 竹露松风入砚池,湖园雅集正宜诗:化用黄庭坚\"松风竹露听琴眠\",将自然声响融入诗心,体现文人与天地对话的创作状态。
4. 相逢且尽杯中酒,莫管人间第几程:化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直白语言写深厚友情,余韵悠长。
【注】本章以\"竹荷\"为核心意象,贯穿\"自然即诗\"的创作理念,通过三次诗词唱和展现文人友情的清雅纯粹,避免爱情元素,侧重\"知己相契诗心共鸣\"的情感表达。文中诗词皆贴合场景与人物心境,力求\"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延续前章《湖园诗趣》的文人雅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