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稻香十里庆丰年,暗流涌动待细观
黄曼曼轻轻揉了揉眉心。
风宗东……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心头,不痛,却也无法忽视。
刘家村离杨家村,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二十里山路,靠两条腿走,少说也得一个多时辰,将近两个小时。
她倒不是怕麻烦。
只是,直觉告诉她,和风家扯上关系,准没好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何况,风宗东那个人,原主的记忆里也只是个模糊的影子,没什么存在感。
他突然出现在招工现场,又悄然离去,目的为何?
黄曼曼摇了摇头,将这些纷乱的思绪暂且压下。
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
那便是——收稻子!
经过这些时日的精心照料,她和村民们月牙湖边种下的第一批水稻,已经到了可以收割的时候了!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的腰,金灿灿的一片,在晨风中漾起层层叠叠的金色波浪。
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四月的天,阳光正好,不燥不热。
清明时节雨纷纷,那会儿种下的水稻,如今正是丰收的好光景!
这一批要不了两天就能收下来,到时候趁着清明,赶紧在种植下去新的一批。
一想到饱满的谷粒即将入仓,黄曼曼的心情就抑制不住地飞扬起来。
这可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后,亲手带着村民们种下的第一批粮食!
意义非凡!
“爹”黄曼曼扬声喊道,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
杨富贵正指挥着几个村民修补作坊外围的篱笆,闻言,放下手中的工具,笑着走了过来。
“哎,曼丫头,啥事这么高兴?”
黄曼曼指着那片金黄的稻田,眼眸亮晶晶的:“爹,你看,咱们新种的一批稻子,熟了!”
杨富贵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啊!熟了!长得可真好!”
他由衷地赞叹道。
这稻子,从育秧到插秧,再到后期的田间管理,黄曼曼几乎是亲力亲为,其中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
“我这就去召集村里没进作坊的乡亲们,咱们今天,就把这稻子给收了!”黄曼曼摩拳擦掌,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好!”杨富贵点头,“我跟你一起去!”
很快,村里的大榕树下,便聚集了不少村民。
这些人,大多是家里已经有人在作坊里做工,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选上的。
他们早就眼巴巴地瞅着地里的水稻了。
那稻子长得,比他们以往见过的任何一年的都要好!
杆子粗壮,穗子饱满,一看就是能出不少粮食的样子。
如今听说黄曼曼要组织大家收稻子,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曼丫头,你可算发话了!俺们早就等着了!”一个性子急的汉子嚷嚷道。
“是啊是啊,这稻子怎么个收法,俺们还都等着你指点呢!”
“就是,等这一批收割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自己种植了!”
“真好啊,之后不用饿肚子了~”
黄曼曼看着大家热切的眼神,心中也是暖洋洋的。
她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各位叔伯婶子,兄弟姐妹们!”
“咱们杨家村,想要过上好日子,光靠作坊是不够的。”
“这地,才是咱们的根本!”
“这地,就是咱们的根本!”
“今天,咱们就一起把咱们的稻子收了,也让大家伙儿都瞧瞧,这新稻种,新法子,到底能打多少粮食!”
“等收完了,我再把这育秧、插秧、施肥、除草的法子,仔仔细细地教给大家!”
“好!”
村民们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黄曼曼的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作坊虽好,但能进去的人毕竟有限。
这田地里的收成,才是家家户户的指望!
“曼丫头,你说吧,怎么干,俺们都听你的!”
“对!都听曼丫头的!”
黄曼曼满意地点点头。
她要的,就是这份齐心协力。
“好!那咱们现在就分派一下活计!”
“男人们负责割稻子、挑担子,女人们负责打谷、拾稻穗,孩子们也别闲着,帮着捡捡漏下的稻穗!”
“大家伙儿都利索点,争取天黑前,把这片稻子都收进谷仓!”
“好嘞!”
村民们应声而动,纷纷回家去取镰刀、箩筐、扁担等工具。
一时间,杨家村通往稻田的小路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那些家里只有一个壮劳力进了作坊的人家,此刻更是庆幸不已。
“哎,当初曼丫头说一家只招一个进作坊,俺还老大不乐意呢!”一个婆娘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对旁边的妇人说道。
“可不是咋地!现在瞅瞅,还是曼丫头有远见!”另一个妇人接口道,“这不,作坊里有人挣铜板,家里头还有人手能收稻子,两不耽误!”
“谁说不是呢!要是全家都去了作坊,这地里的活计可就没人干了!”
“还是曼丫头想得周全啊!”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对黄曼曼的安排,是越发地佩服了。
他们这才真正明白,黄曼曼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深谋远虑。
既保证了作坊的用工,又兼顾了各家各户的农活。
这份心思,这份远见,让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自愧不如。
然而,就在这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却也有几家犯了难。
那便是杨富贵家,以及他的两个弟弟,杨有福和杨有金家。
杨富贵作为村长,自然是要统筹全局,不好意思只顾自家。
而杨有福、杨有金两兄弟,还有他们的婆娘王秀华和钱多多,如今可都是作坊里的骨干。
杨有金和钱多多还是生产队长呢!
他们这会儿都在作坊里忙得脚不沾地,哪里抽得出空来收稻子?
这下可把杨老太给急坏了。
她倒不是心疼大儿子杨富贵,反正大儿子家的活,有黄曼曼帮衬着。
她急的是自家那几亩地,还有老三杨有金家的地。
这要是没人收,岂不是要烂在地里?
就在这时,几个手脚麻利的村民,已经扛着镰刀来到了黄曼曼家的田边。
“曼丫头,俺们来给你家帮忙收稻子了!”
“对对对,曼丫头你平时帮了俺们这么多,你家的活,俺们包了!”
“不要工钱!就当是报答你了!”
几个壮实的汉子七嘴八舌地说道。
他们都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忙。
黄曼曼心中感动,脸上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各位叔伯的好意我心领了。”
“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样吧,”她沉吟片刻,“我和爹家的地,就请四位叔伯帮忙。”
“工钱照算,一个人五文钱,管一顿午饭,怎么样?”
那几个汉子一听,顿时有些急了。
“曼丫头,你这不是打俺们的脸吗?”
“就是!说好了不要工钱的!”
黄曼曼却笑着摇了摇头:“叔伯们,咱们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你们出来干活,也是为了养家糊口。”
“我这儿要是开了白使唤人的头,以后村里还怎么处事?”
“这五文钱,不多,但也是我的一份心意。”
“你们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黄曼曼了。”
“再说了,上个月,我请赵婆子都还用了5文钱呢!”
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又带着几分不容拒绝的意味。
那几个汉子互相看了看,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那……那俺们就听曼丫头的。”
“这就对了!”黄曼曼笑道,“大家伙儿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但也不能坏了规矩。”
这番处置,不仅让帮忙的村民心里舒坦,也让其他围观的村民暗暗点头。
曼丫头做事,就是敞亮!
就在这时,钱多多气喘吁吁地从作坊那边跑了过来。
她一头扎进人群,一眼就看到了黄曼曼。
“哎哟我的好侄女!可算找着你了!”钱多多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子,大声道。
“三婶,你怎么过来了?作坊里不忙吗?”黄曼曼有些讶异。
钱多多摆了摆手,一脸焦急:“作坊那边有你三叔盯着呢!我这不是寻思着家里的稻子嘛!”
她拉着黄曼曼的胳膊,压低了声音道:“曼丫头,你这儿不是请人收稻子吗?能不能……能不能也帮三婶家找两个?”
“俺们家就那一亩地,不多,找两个人,给他们一人五文钱,你看成不?”
钱多多是个精明人。
她知道黄曼曼这边肯定要请人,索性就自己先开口了。
自家男人和自个儿都在作坊里领着高工钱,这收稻子的小钱,她还是出得起的。
黄曼曼闻言,爽快地点了点头:“成!三婶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你家那一亩地,两个人足够了,工钱按你说的,一人五文。”
“哎哟!那可太谢谢你了,曼丫头!”钱多多喜笑颜开,当即就从怀里掏出十个铜板,塞到黄曼曼手里。
“这是十文钱,你先拿着,不够了三婶再补!”
黄曼曼也没推辞,大大方方地收下了。
她知道,钱多多这人,就喜欢这样爽快直接的。
周围的村民们看着这一幕,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瞧瞧人家钱多多,多会来事!
既解决了自家的大难题,又卖了黄曼曼一个好。
就在钱多多和黄曼曼说话的当口,人群外围,一个身影迟疑了片刻,也慢慢地挪了过来。
是王秀华。
她默默地站在那里,眼神有些复杂地看着黄曼曼和钱多多。
钱多多眼尖,一下子就瞧见了她,撇了撇嘴,没做声。
黄曼曼也注意到了王秀华。
她知道,王秀华肯定也是为了收稻子的事情来的。
杨有福和王秀华都在作坊干活,家里的地自然也缺人手。
黄曼曼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
她等着王秀华开口。
果然,王秀华在原地踌躇了半晌,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走上前几步。
她的声音有些低,带着几分平日里少见的怯懦。
“曼……曼丫头……”
黄曼曼转过头,温和地看着她:“二婶,有事吗?”
王秀华的脸微微有些发红,眼神躲闪着,不敢与黄曼曼对视。
“俺……俺家那地……也……也想请人帮忙收一下……”
她的声音越说越小,几乎细不可闻。
黄曼曼点了点头,依旧是那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可以啊,二婶。你家有多少地?打算请几个人?工钱怎么算?”
王秀华被问得一愣。
她似乎没想到黄曼曼会这么直接。
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小声道:“俺家……俺家也是一亩地……就……就请两个人吧……”
至于工钱……
王秀华的眼神更加闪烁了。
她看了看旁边一脸坦然的钱多多,又看了看黄曼曼,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黄曼曼静静地看着她,没有催促。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尴尬。
钱多多在一旁抱着胳膊,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显然是在看好戏。
周围的村民们,也都竖起了耳朵,等着看王秀华怎么说。
王秀华的脸,涨得更红了,几乎要滴出血来。
她平日里虽然沉默寡言,但心里却是个极好面子的人。
此刻被这么多人盯着,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她咬了咬下唇,似乎下定了很大的决心,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工钱……工钱曼曼你先垫着。”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抽气声。
虽然声音不大,却也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钱多多的嘴角,那丝冷笑更加明显了。
黄曼曼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她看着王秀华,语气依旧温和,却也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坚定。
“二婶,作坊有作坊的规矩,村里请人帮忙,自然也有村里的章程。”
“这工钱,二婶你还是自己给的好。”
“这些天我也没短过你的工钱啊。”
“毕竟,出来干活的乡亲们,也都是指望着这点辛苦钱过日子的。”
黄曼曼的话,说得在情在理。
王秀华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
她没想到,黄曼曼会这么不给她面子。
在她想来,自己好歹也是黄曼曼的二婶,杨富贵的弟媳。
这点小事,黄曼曼难道不应该通融一下吗?
她看了一眼站在黄曼曼身边的杨富贵,眼神中带着一丝求助。
杨富贵却像是没看到一般,目光投向了远处的稻田,仿佛那里的景色格外吸引人。
他心里清楚得很,曼丫头这样做,才是最公道的。
他这个村长,不能带头坏了规矩。
王秀华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她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却最终还是化作了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那……那就算了吧……”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和……怨怼。
说完,她便默默地转身,想要离开。
就在这时,黄曼曼却突然开口了。
“二婶,等一下。”
王秀华的脚步一顿,有些疑惑地回过头。
黄曼曼微微一笑,说道:“二婶,帮你找人收稻子,没问题。”
“工钱的事情,也不用你现在就给。”
王秀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和不解。
黄曼曼继续道:“不过,这钱,也不能一直欠着。”
“这样吧,等你家稻子收完,卖了粮食,或者等月底作坊发工钱的时候,你再把这请人的工钱给我,如何?”
她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如果你家实在周转不开,也可以从你和二叔在作坊的工钱里,先预支出来,也是一样的。”
黄曼曼这番话,既给了王秀华台阶下,又坚持了原则。
可谓是滴水不漏。
王秀华愣住了。
她没想到,黄曼曼会给她想出这么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她看着黄曼曼脸上那真诚的笑容,心中五味杂陈。
是啊,她怎么就忘了,她和杨有福,如今也是在作坊里拿工钱的人了!
虽然工钱还没发到手,但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预支一点出来,付这收稻子的工钱,又有何难?
是她自己,钻了牛角尖,总想着占点便宜,或者说,是习惯了以前那种凡事都指望杨老太的日子。
“曼丫头……”王秀华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也微微有些发红。
她突然觉得,自己以前那些小心思,在黄曼曼面前,是多么的可笑和幼稚。
不过她还有一点想法就是不出这个钱了,直接让黄曼曼垫付。
只不过她现在也不好说得,只好答应了先预支。
其实她也有钱;
“谢谢你,曼丫头。”
黄曼曼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摆了摆手:“二婶客气了,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那你家那亩地,也找两个人?”
“嗯!两个人就够了!”王秀华连连点头,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那工钱,就……就从俺们月底的工钱里扣吧!”她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
没见着的钱,总比现在就从手上扣了好!
“好。”黄曼曼点头应下。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被黄曼曼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周围的村民们,看着黄曼曼的眼神,更加充满了敬佩。
这个黄曼曼,年纪轻轻,行事却如此老练周全。
既有雷厉风行的一面,又有体恤人情的一面。
赏罚分明,却又不失人情味。
这样的当家人,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钱多多在一旁看着,心里也是暗暗称奇。
这个侄女,真是越来越不简单了。
王秀华那点小心思,她看得一清二楚。
换做是她,少不得要刺挠几句。
可黄曼曼呢?
三言两语,就让王秀华自己把钱给认下了,还让她心服口服,甚至带着几分感激。
这份手段,这份心胸,啧啧……
钱多多突然觉得,自己这个生产队长,在黄曼曼面前,还嫩得很呐!
她不由得对黄曼曼,又高看了几分。
而黄曼曼,在解决了王秀华的事情后,目光不着痕迹地从她身上扫过。
王秀华此刻正低着头,似乎在盘算着什么,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怨怼,反而多了一丝释然。
黄曼曼心中微定。
她之所以愿意给王秀华这个台阶,并非全然是看在杨富贵的面子上。
更重要的是,她不想因为这点小事,在杨家内部埋下不和的种子。
作坊要发展,杨家村要壮大,内部的团结,至关重要。
王秀华这个人,虽然有些小家子气,爱贪点小便宜,但本性并不算太坏。
只要引导得当,未必不能为己所用。
当然,若是她执迷不悟,那黄曼曼也不会手软。
敲打,还是要有的。
今日这番,也算是给她提了个醒。
至于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日后会不会再生出什么幺蛾子……
黄曼曼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那就,走着瞧吧。
她黄曼曼,有的是耐心,也有的是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