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这么一说,我得庆幸,我得感恩戴德,是吗?
那么,我想问你,父皇他给过我什么呀?
我凭什么要——”
若雪说到这里,及时的掩住了口,自己后面要说的话,大逆不道,很有砍头的风险。
黎光义,他也不敢发问,低头坐在椅子上。
屋子里,顿时又陷入了,一股死寂般的沉默。
良久,黎光义起身告辞。
次日,几个宫里的老嬷嬷,服侍若雪梳妆。
早膳时,若雪语气慵懒的,开口问道:“
几位嬷嬷,是否要跟着本公主,去‘九华山’呢?”
四个嬷嬷,咧嘴而笑,含笑说“是”。
若雪又问了,她们的年纪,是否会纺线、织布等问题。
嬷嬷们,据实回答。
若雪坐着马车,离开皇宫,往都城,西城门的方向而去。
城门口,内侍总管,上前叫停了若雪的马车。
车厢内,若雪将车窗,推开了一条缝儿,往外一瞧。
只见,一队禁卫,围着六辆拖车,车上满载着物什,押运的男人,皆身穿公服,腰间佩刀。
“假仁假义,当着满大街的人,让坊间,到处流传着,‘陛下待四公主真好’的言语!
但那些箱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围观的群众们,可不知道!”若雪在心里暗暗的,揣测着。
只听,外面的传旨内官,对齐云衡,说道:“
老奴昨个儿夜里,核对清单,直忙到四更天!
咱家,又亲自过目,看着那些孩子们(指小太监),装箱搬到车上!
哎呦呦!咱家为了四公主的体面,一夜未睡,早膳也无暇去吃!
这才……”
齐云衡,给他递上一袋银子后,那传旨内官,又拔高了嗓门,说道:“
陛下,还说了‘城门口人多,不让四公主下车,怕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混小子,瞧见了公主’!”
若雪在车厢里,听见了这话,直蹙眉。
围观的人群中,有两个侍卫,簇拥着一位,身穿天蓝长衫的公子。
此人,正是传旨内官,刻意提到的,“混小子”南风巡。
一刻钟后,若雪前往“九华山”的车队,再次行动起来。
不过两天半的工夫,一行人,便来到“九华山”的山脚下。
若雪上车,抬头往上看,并道:“
这山上,什么时候,建的行宫?”
齐云衡轻声,说道:“
回禀公主,‘九华行宫’是三十年前动工,十五年前落成的!
这山上的行宫,占地三亩,房屋不多,正好三十六间!
到目前为止,只使用过两回!”
若雪闻言,一笑而过,却在心里鄙夷,“贪图享乐,榨取民脂民膏”。
众人步行,顺着铺好的石阶上山。
金色的晚霞,透过茂密的树冠,洒在众人的身上。
斑驳的光晕,像一块块,薄如蝉翼的金箔,散落在山林间,松软的地面上。
进至“九华行宫”的大门,其皇家气派,自不必细说。
单是若雪住的,这一处“静淑宫”,便富丽堂皇,耀眼争辉。
晚膳后,若雪在书房,召众人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