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未解百草霜,丹炉犹温古药香。
新焙忽染陈艾色,君臣佐使各思量。
蕲州药香
万历六年的蕲州城,空气里永远浮着淡淡的药草苦香。城东\"济世堂\"的葛云崖已过耳顺之年,仍坚持用唐代《千金方》里的古法炮制药材。春分这日,他正用铜刀细细刮去三十年陈艾上的积尘,忽然听见后院传来异响——新收的徒弟杜衡竟将新采的艾叶直接投入铁锅翻炒。
\"住手!\"老药师须发皆张,\"艾叶需阴干三年方入药,这般暴炒与烹菜何异?\"少年却抹着额间热汗:\"师傅您瞧,这般急火快炒,艾绒出得又多又软!\"葛云崖拈起一簇新艾绒,在指尖揉搓时果然绵若云絮,可鼻尖嗅不到记忆里那股沉郁的苦香。
君臣佐使
这场争执惊动了整条药市街。葛云崖搬出嘉靖年的《本草品汇精要》,指着\"艾叶\"条目道:\"陈久者良,此乃药王真传!\"杜衡却翻到李时珍新着的《本草纲目》:\"李先生明言:'新艾灸火烈,陈艾灸火柔',二者各有所长。\"老药师气得山羊须直颤:\"李东璧不过游方郎中,也配与孙真人相提并论?\"
芒种时节,这场较量见了分晓。城南赵员外家的小公子突发惊风,需用艾灸神阙穴。葛云崖的三年陈艾灸了半个时辰不见效,杜衡偷换的新艾却令患儿啼哭立止。事后老药师独坐药房,对着《雷公炮炙论》喃喃:\"莫非真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
丹灶玄机
《黄帝内经》有云:\"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葛云崖守的是\"司岁\"的古训——茯苓必采自华山阴面,当归定要秦州产的蚕头归。杜衡却从闽商处购来海外苏木,说是比川产的发汗更快。师徒俩的较量,像极了药柜里并存的生熟大黄:一个信\"生者速效\",一个尊\"熟者缓攻\"。
某夜暴雨冲垮药库,葛云崖抢救出祖父传下的紫砂煅药罐时,发现罐底竟刻着\"大德三年闽人林氏制\"。他忽然想起家谱记载,祖上正是元朝时从福建迁来。月光映着罐身的海浪纹,仿佛在嘲笑他坚守的\"道地药材\"之说。
市井百味
这场药香里的硝烟,成了街坊茶余饭后的谈资。绸缎庄的老板娘揶揄:\"前日我家丫鬟腹痛,葛先生开的四物汤要文火煎两个时辰,杜小哥给的香附丸吞下便好。\"码头挑夫却反驳:\"上月暑热昏厥,还是老先生的六一散管用!\"最妙是测字先生,他指着\"药\"字解道:\"上头草字表百草,下头乐字通音乐——这用药如奏乐,岂能只弹古调?\"
白露那日,济世堂来了位云游道士。他嗅着新旧艾绒笑道:\"贫道在武当山炼丹,用新艾引火,陈艾养炉。张真人说得好:'执古御今,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檐角铜铃叮咚,惊醒了药柜缝隙里并生的新陈两株益母草。
水火既济
转机始于一场时疫。葛云崖按古方配的辟瘟散见效迟缓,杜衡试着加入岭南传来的槟榔粉,竟使药效快了半日。老药师深夜翻检《外台秘要》,忽见页边祖父的批注:\"开元年间治疟,曾化用天竺方。\"晨光熹微时,他将珍藏的元代《回回药方》塞给徒弟:\"拿去!莫叫人说我葛家固步自封。\"
寒露开炉日,济世堂新添了副楹联:\"古法新方皆济世,陈艾鲜茸总回春\"。杜衡用铁锅炒制的新艾与阴干陈艾并悬梁下,葛云崖正教少年辨识波斯传来的莳萝子。药碾吱呀声里,忽听得老药师嘀咕:\"明日把李东璧的书也请上架吧...\"话音未落,后院新砌的炒药灶腾起青烟,惊飞了在陈艾堆里做窝的燕雀。
腊月的蕲州城飘起药香雪,济世堂前的\"君臣佐使\"旗猎猎作响。杜衡用新法炮制的艾灸条卖得火热,葛云崖的古法六味地黄丸依旧装在祖传的青瓷罐里。有客问起哪种才是正宗葛家药,老药师指了指《神农本草经》上斑驳的批注——那泛黄的纸页间,不知何时添了行鲜墨小楷:\"草木有本性,何须分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