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那我们就将提问的权利交给记者朋友和观众们,(看到台下有人举手,)导演来指一个记者朋友吧?
司文:就你吧。
记者A:林年老师,你好,我是企鹅体育的记者,虽然过来做这个访谈有些跨界了,但是因为您饰演的这个角色原型实在太过如雷贯耳,我便来亲自看看电影是如何拍出我们的‘网球天后’郑穆清的。 林年:你好,我们欢迎所有对电影感兴趣的人。 记者A:您在片中饰演的邢钰清经历了诸多转折,哪个阶段的演绎难度最大?是否参考了现实运动员的真实经历? 林年:最难的当属诠释产后首次站上球场的那场戏。我有幸邀请到职业网球选手穆清担任动作指导,她不仅陪我对打,更毫无保留地分享复出时的心路历程 —— 那种对赛场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那种 “我是否还属于这里” 的自我怀疑,远比体能训练更令人煎熬。说到训练,其实最具挑战的是还原复出后的恢复阶段。作为艺人,我常年维持着健康体型的临界值,这样的体重根本无法支撑高强度训练,更别提复刻职业赛事的激烈对抗。那段时间,我需要先打破身体记忆,通过科学增重积累体能基础,再逐步减脂塑形、强化肌肉,个中艰辛,至今记忆犹新。(笑)
记者b:导演、林年你好,我是《影周刊》的记者,看电影的时候,我注意到影片中数据建模和传统训练场景的交叉呈现非常新颖,这个创意是如何诞生的?
导演和林年互相看了一眼,林年示意导演回答这个问题。
导演:这其实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人家欧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通过数据的方式来训练足球运动员,后来发展起来了运动分析学。在我国很多领域也早用上了这样的技术。所以我们决定实事求是,展现经验流与数据流的冲突矛盾,这也是不稀奇的。当然电影为了好看还是故意制造了一些戏剧冲突的,至于二位教练员现实中有没有起过大的矛盾,我们就不知道了。还得让亲历者给我们解密。(说完望向坐在林年旁边的郑穆清,不过她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具体什么意思让记者和观众去猜测了。)
记者b(不死心):郑老师愿意给我们解答一二吗?(不过还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只好继续换了个话题。)郑老师,对于林年饰演的邢钰清,您作为原型人物对她的演绎是否满意?
郑穆清:当然,刚才林年也说了,当初为了达到运动员体格,她可谓是付出良多,如果找出当年我打比赛的照片去和电影里林年的体型做对比就可以看出她所言非虚。电影中出现的打球镜头也全都是真身出镜,虽然电影里不一定像转播那样会追着球跑,但是有时候为了还原当初的打球场景,一个镜头就要反复拍摄20多遍,直到完美复刻球的轨迹。而且,不得不说,如果林年不是演员而从小接触网球的话,我们俩说不定还会在赛场上相见呢。在运动这一块,她还是很有天赋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别看她现在瘦瘦高高的,但是力量不弱。
记者c:各位老师好,我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具体谁可以解答,或许郑老师可以回答?(郑穆清再次举起话筒,望向记者。)是这样的,无论是郑老师还是电影都在致力于打破“女性运动员产后难复出”这个刻板印象,您觉得目前呈现的这样的情况会让你们实现这一目的吗?以及拍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设计呢?
主持人:几位老师谁来回应一下这两个问题,或许第二个可以由导演来回应?(看到林年抬手示意,)那第一个问题就由林年来回应了。
林年:你好,非常开心能听到这个问题。现在电影才开始点映,接下来全国上映后才能知道我们的电影是否能够打破这个刻板印象。不过,在此,我先纠正一个说法,那就是我们的电影没有将打破“女性运动员产后难复出”这个刻板印象作为首要目标,而且产后复出对于任何一个行当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女性的身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如此大的变化,生育后当然很难一下子就回到原本的状态。即使一个健康的人过了30岁身体机能也会渐渐走下坡路,更何况是孕后产子的女性呢?我们试图展现的是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诚然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阻碍,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身体带来的,但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的,而且一定要诉诸于科学手段,循序渐进。所以,我们无所谓打不打破刻板印象,而希望给更多女性希望,让她们即使有勇气在生育后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以家庭和孩子为借口,放弃自己的理想,安心躺平。女人有选择想要做任何事情的权利,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希望这是女人自己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而不是被任何声音裹挟后的选择。
导演:林年说的这些我也基本同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当时拍摄的时候,于蓝的角色不是收集了很多数据么,那天我突发奇想让道具组将这些数据都打印了出来,然后用图钉钉在办公室的板子上,然后林年在准备开拍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仔细一看,也是巧了,正好是不同的妈妈选手产后复出的数据。就在她盯着这些数据看的时候,我悄悄让摄像开了机,记录下来,后来剪辑的时候,本来苦于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的时候想起了这组镜头。然后我们将这组镜头和林年不同的训练镜头利用蒙太奇和双重曝光的方式剪在一起,因为我们想让观众看见,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生选择。
记者A:郑老师你好,我有个关于网球的问题想问您。电影中的教练之一说“经验不可替代”,可是现实中确实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依靠科技崛起,您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郑穆清:科技是手段,经验也是手段,二者是可以结合的,正如电影里拍摄的这样。但是,年轻演员终究要上场,你可以用科技,对方也可以用科技,互相都把对方的弱点分析的透彻,都觉得自己可以抓住对方弱点,将对方狠狠打爆。但是结果呢,真正打起来却不是一回事儿,因为所有场外因素,比如天气都会影响一个微小的动作,从而导致打出来的球不是按照自己意愿完成的。我觉得导演有一场戏设计得很巧妙,那就是让林年蒙着眼睛去挥拍击球,去听球与弦碰撞出的“砰砰砰”,这是在和球拍和球建立联系。我后来也试了一下,与用眼睛看着打球是非常不一样的,当然这不是让你们都闭着眼打球,到时候就不是你们打球,而是球打你们了。
(现场大笑)
郑穆清:我其实是想说,二者不是矛盾的,只是不能只依赖其中一种。机器能计算角度,但是球场上那热血沸腾过的瞬间,却只会来自于人,来自于人心。
主持人看了一下时间:“不好意思各位记者老师,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问题的时间,之后将交给观众来提问。”
记者d:好,谢谢主持人,我只有一个小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用一个词形容《成蝶》,不知道会用什么?
林年:破茧。
导演:共振。
于蓝:重构。
周睿宁:传承。
郑穆清:突破!
说完,几人相视一笑,窗外传来不远处广场上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