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慈政,字子宪,祖籍高平,唐代太宗时期官员,历仕武德、贞观年间,终官壮武将军,晚年归隐,享年七十七岁,其生平事迹详载于《唐故壮武将军高平徐府君墓志铭》,史料详实可考。
徐慈政出身官宦世家,家世显赫,曾祖徐寔为后魏殿中尚书、光禄勋,祖父徐远任北齐西兖州刺史、卫尉卿等职,封新阳郡王,父亲徐景荣仕隋,官至奉车都尉、真州刺史,袭封新阳郡公。受家风熏陶,徐慈政自幼聪慧沉稳,弱龄之时便不耽嬉戏,潜心向学,隋大业年间补为国子生,科考一举高中高第,展露过人学识。
隋末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起兵入关,徐慈政审时度势,召集宗族子弟率先归附,助力大唐平定天下,因功被拜为通议大夫。其后入选东宫僚属,历任太子右千牛、尚辇直长,后迁右率郎将,宿卫禁宫,深得东宫信任。贞观年间,北方匈奴边境不稳,朝廷需遣使议和,徐慈政受命出使单于,他秉持信义深入险境,凭胆识与谋略促成和议,成功迎纳匈奴侍子,安定边疆百姓,立下安边功绩,战后获授匡道府果毅都尉。
然徐慈政因曾为前宫近侍,虽有经世之才,却遭唐太宗猜忌,始终未能获重用。即便梁国公房玄龄深知其能,在太宗夜宴慨叹无伟才共治天下时举荐于他,太宗仍因旧隙不愿委以重任。徐慈政洞悉时命不偶,无意官场纷争,遂上书请辞,以壮武将军之衔辞官归隐,践行悬车致仕之礼。
徐慈政这一生可谓是集忠孝仁义于一身啊!想当年,年仅九岁的他就遭遇了丧父之痛,但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个小小的孩子竟然能够做到十天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全心全意地守护着父亲的遗体整整三天三夜!而且这期间他一直以泪洗面,哭得撕心裂肺,仿佛要把自己的心都哭出来一般……好在最后还是靠他那伟大而坚强的母亲——关氏苦口婆心地劝解和安慰,才勉强保住了这条小命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母亲年老体衰的时候。此时的徐慈政毫不犹豫地辞去官职回到家中侍奉双亲,每天都会亲自准备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给母亲享用,并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她老人家的生活起居。由于长期过度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以至于后来连他自己也病倒在床上起不来啦!就在这段时间里,有一天晚上,徐慈政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出现了已经过世多年的老父亲,告诉他说因为他如此孝顺至极,所以感动了天上的神灵,特意恩赐让母亲多活五年呢!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之后,母亲真的活到了九十岁高龄方才与世长辞。
待母亲去世以后,徐慈政又在坟墓旁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屋作为住所,独自一人默默地守在这里,一守就是好几年。在此期间,他还会亲手种植一些蔬菜水果用来供奉祖先。更神奇的是,每当他前来扫墓祭拜之时,总会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聚集在墓地周围,似乎也是被他的孝心所打动吧?由此可见,他的孝道行为简直可以说是感天动地呀!不仅如此哦,徐慈政在家里更是管理有方,使得整个家族上下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尤其是他们家那一大家子人——共有四个分支却始终同处一室、同桌吃饭,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矛盾冲突或者勾心斗角之事发生,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美满大家庭啦!
归隐之后,徐慈政潜心研习儒佛之道,笃信佛教,常持《法花经》修身,亦深耕文学,雅好着述,着有《门诰》十二篇传于家族,其表疏、箴诔等文稿则命人焚毁,不图传世。他崇尚简朴,临终前遗命薄葬,叮嘱墓穴中仅置《孝经》一卷,祭祀只用苹果与清酒,其余杂物一概不用。麟德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徐慈政预知自己亡期,沐浴更衣后乘舆前往寺塔,未至塔前便安然坐化,逝于万年县大宁里居所。大周长安二年五月,他与夫人司马氏(封河内郡君)合葬于河南龙门清河原,结束其忠孝兼具、清雅淡泊的一生。
徐慈政文能射策甲科,武能出使安边,忠勇可嘉、至孝感人,虽仕途未得顺遂,却以德行留名,其生平事迹因墓志铭得以传世,成为唐代士人德行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