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窦婴,拜见太皇太后。”
窦漪房摆了摆手,一旁的宫女和太监便上去,将窦婴扶了起来。
“今时不同往日啦,你如今贵为大汉的丞相,老身有些事情还得靠你啊!
我们窦家一直并无显赫,虽然不少人在朝为官,可他们都是蒙了我的光。
要真论人才,我们老窦家几十年了就出了你这么一个人才,你还真是为我们老窦家争光啊!”
窦太后弯弯绕绕那么多,肯定是在铺垫接下来的话,窦婴一猜就知道。
“太后,您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而为。”
见窦婴都直说了,那老太太也不再弯弯绕,直接讲出了这次请窦婴来的目的。
“窦婴啊,你现在也是丞相了,有规劝皇帝的权利,这份重任你得担起来啊!
刘彻尚且年幼,政治手腕不足,我希望你在政事处理之余,能够好好管管他,而且在有些事情上,你要替他拿些主意,切不可跟他一起,将事情做的太过分啊!”
窦婴没有搭话,主要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接。
窦婴已经看出来了,刘彻虽然还年轻,但潜力是无限的,终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代帝王,天下再无人可以掣肘他。
窦婴现在站出来规劝皇帝,那不就成了皇帝掌权路上的绊脚石了吗?
这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太后,皇帝虽然政治手腕不足,但那只是年幼的原因,总有一天会成长起来的。
臣是丞相,只负责规劝皇帝,没资格管理皇帝,这任务宽恕臣不能接。”
在朝中那么多年,窦婴也早就养成了不粘锅的能力,反正就是主打一个不得罪人。
窦太后倒也没生气,窦婴拒绝她也在情理当中,“那让你看住田蚡总行了吧,这小子我总觉得他不干好事,一定要想办法压住他,千万不能让他起来,不然事情可就难办了。”
“这一点臣定会尽力而为,不负太皇太后所托。”
窦婴能接下这任务,窦漪房已经很满足了,摆摆手就让他退下了。
将窦婴喊来,本来就是给那些旧功臣演一出戏,无论结果如何,反正窦太后已经出手了,群臣就是想说也不会说什么了。
—————————————
各郡国举荐的贤才已经陆续来到朝廷中,刘彻把他们聚集了起来,今天要亲自出题,好好的考察一下他们。
自七国之乱平定后,地方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央朝廷,只能乖乖地听从朝廷的话。
诸侯王现在对官员也没有了自主任命权,所以这地方上的人才也就没必要私藏了,干脆直接献给朝廷,还能在朝廷那边博一个好名声。
这一批举孝廉上来的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明显比文帝时期的强多了。
看着天下的人才都被收到自己手中,刘彻真的很高兴,这些天内心的惆怅感全部一扫而空。
刘彻对他们进行一一考核,并对他们的能力做了评级。
这批举孝廉出仕的士子里,刘彻挑中了三个人。
主父偃、公孙弘和东方朔。
主父偃极为擅长纵横之术,但七国之乱刚刚平定,各诸侯王不敢再生不臣之心,所以怀揣长短纵横之术的主父偃并没有受到诸侯王的礼遇。
但因为他在当地素有贤名,所以被胶东王举荐入了孝廉。
公孙弘和东方朔都是齐地有名的儒士,从齐地举荐上来得刘彻看中。
刘彻从小就喜欢儒学,但整个朝廷的风气都是崇尚道家学说,如今好不容易遇见那么多对儒家学说有见解的人,刘彻自然是喜不自胜的。
刘彻当天就把他们都留了下来,和他们进行了彻夜长谈。
和几人聊了一夜,刘彻感觉极为满足,近些日子来的不快全部一扫而空。
几人从宫中离开后,便去拜见董仲舒。
在上次儒道辩论中,董仲舒出尽了风头,可谓是名望大增,成为了儒家学派在朝中的代表人物。
身为儒家学派的领袖,主父偃几人自然是要去拜见的。
刘彻登基之时,董仲舒就上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只是当时还没完善,刘彻并没有急着实行。
如今,董仲舒已经将儒家的改革方案全部规划好了,在和主父偃几人畅谈一番后,董仲舒更是有了更深的思想见解。
董仲舒将这些新想法通通汇到了自己的改革理念中,打算于明日呈报给刘彻。
……
董仲舒第二天赶到宫中时,恰巧刘彻正在批改奏章,贾谊和苏云从中辅佐。
苏云不得不承认,刘彻算是一种成长型的君主,而且成长的速度非常快,苏云现在根本不需要直接指点他,只需要适当引导,刘彻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知道,刘启在这个年纪根本做不到这种程度,许多事情只能定下来,火候还不足够。
苏云和贾谊现在都是刘彻的内官,可以说是刘彻最信任的近臣。
内官就是之前苏云向刘启建议的,有点类似于明代内阁制度的官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只负责跟在皇帝身边提点建议。
但跟在皇帝身边,大小事情都能直接向皇帝汇报,非皇帝绝对的亲信做不得。
刘彻现在的内官只有四人:贾谊、苏云、赵绾、王臧,连窦婴和田蚡都不是,可见这内官究竟有多得皇帝的信任了。
“臣董仲舒,拜见陛下!”
对于董仲舒突然到来,刘彻又没有很新奇,毕竟最近接触儒家的人真是太多了,这时候这个儒家的领袖来这干啥呢?
“起来吧,你来找朕有什么事情吗?”
董仲舒满脸堆着笑,他这么多年的治学,即将在今天派上用场。
“臣有治国之策献于陛下,已经都写在此奏章之上了,还请陛下御览。”
刘彻很好奇,直接让他呈了上来。
贾谊默默地坐在一旁,而苏云完全不同,他直接凑过了头,跟在刘彻身后偷看。
原来是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里面细细阐述了董仲舒对于思想各个流派的认识,最后举出了各种例子证明以儒治国才是最佳治国手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嘛,这个苏云知道。
苏云觉得,以刘彻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此次看完这个奏章,必然是激动不已。
然后他会按照这奏章上写的进行改革,统一思想、强化皇权,进行他的建元新政。
但事实和苏云料想的完全不同,刘彻看完这个奏章后,默默地将它卷了起来,脸上平静的看不出一丝波澜。
“董仲舒,你这篇奏章写的不错,朕收下了,没什么事情你就先回去吧,朕还要继续处理奏章,没时间做这些事情。”
董仲舒:( ?Д?)ノ
苏云:(?□?;)……
事实怎么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