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只是大明内部灭亡的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文官制度,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内阁。”陈羽淡淡的说道。
“与现在时期的内阁不同,后面的内阁拥有一个权力——票拟!”
“票拟?”朱棣不解的问道。
陈羽解释道:
“票拟,就是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表面上看,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于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
“但实际上,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皇帝执政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限制。如果说程朱理学“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要找一种理想模式的话,那么明代内阁票拟便是这种模式。”
朱棣听着陈羽的这番话,太阳穴忍不住突突跳动。
陈羽沉默几个呼吸间,看着朱棣,咬字清晰的说道:
“卫所制弊端的始作俑者在洪武帝;而内阁制的始作俑者在永乐帝,也就是在你老朱身上!”
“你们父子俩,真可谓……一脉相承。一个亲手葬送了大明朝的军队根基,另一个则彻底搅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
朱棣:“……”
朱棣做了几个深呼吸,调整着自身的情绪。
没错,永乐帝破防了!
陈羽继续输出着:
“洪武帝为了钱,造就了卫所制;而你老朱则因没有洪武帝那般处理政务的能力,造就了内阁!”
朱棣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没错,
他本来就破防,现在更加破防了!
陈兄弟说的话,伤人。
但一针见血!
朱棣自认登上皇位以来,每天在处理政务上没有懈怠,但真不是哪个皇帝都可以拥有父皇那般旺盛的精力!
每天睡两三个时辰,孜孜不倦处理政务。
再者,
相较于处理政务,朱棣对军事更加感兴趣。
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有过一个目标:封狼居胥!
如今做了皇帝,这个目标并没有改变。
而是从燕王,过渡到了要做历朝历代第一位封狼居胥的帝王!
因此,
内阁在永乐一朝诞生,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毕竟,哪怕有太子朱高炽帮助朱棣处理政务,但他御驾亲征之后,肯定不够,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帮手。
只是朱棣有一点想不明白,按照历史上的规律来说,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后世之君很难再有马上皇帝。
说白了,只能是守成之君!
既然如此,哪怕在处理政务上的能力有所欠缺,也不可能放任内阁一步一步壮大到失控的程度。
难不成……
后世之君比自己还特么‘懒’,直接当甩手掌柜?
又或者跟自己一样,有其他方面的追求?
朱棣想了想,问道:
“陈兄弟,我不信后世之君都是昏庸之辈,他们定然有发现内阁弊端的君王,不知这类君王如何对抗内阁,对抗文官集团的程朱理学?”
陈羽闻言挠了挠头,在脑海中构思一番语言后,缓缓开口道:
“这类君王应该有很多吧?!至于他们对抗文官集团的办法,则是有些……怪,也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有将帝王权术练到登峰造极平衡朝廷势力,且还能抽出大把的时间来炼丹修道。”
“又面对文官集团直接放任不管、四十年不上朝。”
“还有将皇权移交给宦官打擂,自己则待在深宫中做木匠手艺活。”
当然,
还有一个嗑药将自身磕出梅疮、还有易溶于水……
朱棣听着自家后世儿孙的作法,顿感脸上火辣辣,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他在脑海中搜集了半天词汇,才挤出两句:
“大明后世之君,爱好广泛、人才辈出。”
没想到,真是没想得到。
朱棣认为昏庸、荒淫差不多就是对一位皇帝的最低评价,但显然他还是低估了自己这一脉的后世儿孙。
这完全超脱了昏庸、荒淫,用奇葩来评价好像更加合适。
朱棣干咳两声,问道:
“方法虽奇葩些,但不知哪位后世皇帝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成功对抗了文官集团?”
陈羽看着老朱不甘心的模样,他想了想,还是认认真真的说道:
“全部失败!”
朱棣虽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可听见如此简单直接的答复,心头还是涌上来一股憋屈的情绪。
但他好像没有资格怪罪后世之君。
毕竟这个弊端,是自己一手造成。
不对,是自己与父皇一同造成……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番情绪之后,有些自责的说道:
“陈兄弟,看来在大明亡国中,我也间接成了‘罪人’。”
陈羽看向朱棣,正色道:
“老朱,这方面你无须有负罪感。我说过,是文官制度上出了问题,而不是内阁,所以与你的关系不大。”
“也就是说,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哪怕永乐一朝你没有建立内阁,朝中那些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员,在后世也会通过各种办法,使得后世后世之君建立一个类似于内阁的机构,用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但不管是内阁还是其他机构,本质上都是文官集团针对皇帝设立的程朱理学‘框架’,从而获利!”
“因此,哪怕内阁废除,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
朱棣听后微微颔首,感觉心中的负罪感减弱许多。
但他迷茫了。
朱棣发现此次恩科哪怕解决了朝中程朱理学的问题,但内阁还是无法避免。
毕竟,宰相制度在洪武一朝被取消了。
既然如此,在海量的政务面前,皇帝一个人绝对忙不过来。
最终还是需要一个机构,用来协助皇帝。
这不就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文官集团限制皇权与勋贵武将勾结牟利?
朱棣越想眉头皱的越紧,难道大明要恢复宰相制度?
……
唉!
无解啊!
朱棣余光瞥见了陈兄弟,他当即一拍大腿。
心思放在亡国上,真是乱了心神。
之前与陈兄弟身份没有摊牌,问国家政事的时候,还需扯东扯西。
现在好了,身份透明,有难题直接问陈兄弟不就好了?!
“陈兄弟,解决文官集团这种弊端,你就告诉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吧,我都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