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公主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与果决,赵华婧顶住巨大压力,力排众议,以“唯才是举”为由,将她立为皇太女。
最终,这位公主成功登基,成为天朝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帝。她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律法,提升女子地位,真正实现了“男女同朝为官,平分秋色”的局面,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
如今在位的,是赵华婧培养的第四任皇帝,是那位女帝的子嗣,年轻而充满活力,对这位历经四朝、培育了包括自己母亲在内四位帝王的圣祖太皇太后,敬若神明。
四次权力交接,每一次都看似暗流汹涌,却又都在赵华婧的运筹帷幄与高超的政治智慧下,化险为夷,平稳过渡。
朝局稳定,政令畅通,使得大周朝在这几十年间,未曾因帝位更迭而产生大的动荡,国力持续攀升,百姓安居乐业。
上行下效,朝廷的风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女子为官早已司空见惯,从地方到中枢,皆可见她们的身影,与男子各展所长,共同治理国家。
巾帼书院早已成为天下女子心中的圣地,其分院遍布各州,培养出的女子,或入朝为官,或经商办学,或钻研技艺,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
社会风气日益开明,虽仍有旧观念的残余,但整体而言,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包容,弥漫在这片土地的空气中。
这一日,秋高气爽。
圣祖太皇太后赵华婧的鸾驾,罕见地出现在了京郊“静安园”外。
这是原红蕖晚年清修居住之所,一处皇帝亲赐、环境清幽的园子,毗邻巾帼书院总院,方便她偶尔还能去听听课,见见故人。
仪仗停在园外,赵华婧只带了两个贴身女官,缓步而入。
她拒绝了搀扶,一步步走在落满银杏叶的小径上,身形已见佝偻,却依旧保持着皇家的威仪。
园子深处的暖阁里,原红蕖正靠在窗边的软榻上,身上盖着薄毯,膝上放着一本翻开的书,目光却落在窗外那株如火如荼的红枫上,似是出神。
阳光透过窗棂,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赵华婧在门口驻足,静静地看了片刻。
每次见到先生,她都有种时光在先生身上流逝得格外缓慢的错觉。
先生的眼神,还是那样清透,仿佛能看穿一切浮华与纷扰,直抵本质。
“先生。”赵华婧轻轻唤了一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原红蕖回过神,看向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拍了拍身边的榻沿:“华婧来了。快坐下歇歇,走了这么远的路。”
这寻常的招呼,一如当年在扬州小院。
赵华婧心中一暖,依言坐下,卸下了周身属于太皇太后的威重,仿佛又变回了那个依赖先生的学生。
“看着您气色还好,我便放心了。”赵华婧仔细端详着原红蕖的脸色。
“我好得很,每日不过看看书,赏赏花,听听鸟叫,清闲自在。”
原红蕖笑道,目光落在赵华婧眉宇间的倦色和更深的皱纹上,眼中掠过一丝心疼,“倒是你,又操心了?不是说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今的皇帝做得很好,你该多放放手,颐养天年了。”
赵华婧苦笑一下,摇了摇头:
“习惯了。总想着再看顾些,再稳妥些……这江山,是陛下托付给我的,也是先生您当年助我……才得以稳住的。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提到“当年”,语气微顿,小心地看了原红蕖一眼。
那是师徒间心照不宣的禁忌,关于扬州,关于那场惨烈的变故。
原红蕖的神色并无太大变化,只是眼底深处,有一丝极淡的、如同水底沉沙般的哀伤一闪而过,快得让人无法捕捉。
她轻轻拍了拍赵华婧的手背,转移了话题:“我都听说了,南洋那边新发现的大岛,已经派了流官治理,还带去了新的稻种?”
提到国事,赵华婧精神稍振,点头道:
“是,据报长势很好,若能推广,又可活民无数。”
她顿了顿,看着原红蕖,语气带着由衷的感慨,
“先生,您看到了吗?您当年在扬州时,与我说的那些关于‘开源’、‘富民’、‘人尽其才’的道理,如今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女子能顶半边天,也不再是一句空谈。”
原红蕖微笑着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绚烂的秋色,声音平和而悠远:
“我看到了。这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华婧,你做得很好,比先生我,强太多了。”
“不,”赵华婧握住原红蕖布满皱纹却依旧温暖的手,语气激动,
“若无先生,便无今日之华婧,更无今日之盛世气象!是您给了我新生,给了这天下一个不同的可能。”
原红蕖只是温和地笑着,没有再说话。
暖阁内陷入了静谧,只有秋风拂过枫叶的沙沙声。
良久,赵华婧低声道:
“先生,有时候我在想,若林先生……能看到今日,该多好。”
这个名字,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原红蕖心湖中荡开一圈浅浅的涟漪,随即又归于平静。
她沉默了片刻,轻轻“嗯”了一声,极轻,几乎微不可闻。
她没有再多言,那个名字,那个人,早已与她心底最深的伤痛和那份未能说出口的、最终以生命为代价的挚爱,一起被她封存在了灵魂最深处。
那是独属于她的祭奠,无需与外人言说。
赵华婧自知失言,也不再提起。
师徒二人转而聊起了些家常,说起黛玉前些日子寄来的信,说起十王爷府上新添的重孙,说起巾帼书院最近又出了几位才女……
夕阳西下,赵华婧起身告辞。
她看着在夕阳余晖中,面容安详、眼神清澈的先生,忽然觉得,或许先生这样,也是一种圆满。
她见证了最坏的时代,也亲手参与开创了最好的时代,她培养的学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她的思想如同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惠及万民。
而她自身,历经磨难,最终归于宁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