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盯着关兴上下打量,眼神犀利的恨不得将关兴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关兴被他盯的后背凉飕飕的心里一阵发毛,忍不住弱弱问道:“军师,你没事吧?”
诸葛亮猛的回神,凭借意志力强行压下纷乱思绪转移话题道:“那你说说这事为何干不成?”
关兴苦笑道:“不是干不成,而是现在干不成。”
“首先考试是筛选,既然是筛选就肯定需要庞大的基数作为基本盘,从一万个人中筛选跟从一百个人中筛选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目前大汉的教育远没普及,读过书的超过八成都是士族出身,士族若转换思路,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积极参加科举的话,选出的还是士族那帮人,跟寒门依旧没啥关系啊。”
诸葛亮瞳孔再次一缩,科举,科举制,察举制,连考试的名称都想好了,你小子果然是有备而来的。
低着头的关兴没注意到诸葛亮的异常,继续自顾自的说道:“所以想要推行科举得先普及教育,让大部分百姓都读书识字之后才能推行,否则达不到替朝廷全方位选拔人才的效果。”
关兴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经验教训的,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开设恩科之后为何暂停科举十五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开设第二次恩科?
不就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太少,且都是士族出身的歪瓜裂枣,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吗?
所以想要推广科举得先普及教育,不普及教育光推广科举有个屁用。
诸葛亮沉思道:“有道理,那其次是什么?”
关兴答道:“其次盗匪不禁道路不通,郡县考试还好,最后的会试却是要去京城考的,京城附近的百姓抬脚就到,那交州的呢,南中的呢,凉州乃至西域的呢,这些偏远地区的学子估计提前两年就得出发,还不一定顺利到达,路上遇个强盗或者生个病,那不是害了人家吗?”
“科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汉还没发展到可以推广科举的阶段呢。”
“所以我认为应该先提高生产力,而想提高生产力就得发展技术,比如炼钢比如造纸,炼钢可以打造农具,家家户户若都可以不用为农具铁器发愁的话种地的效率自然就上来了,种地效率上来了就有精力干修桥铺路的其他事情了。”
“造纸既可以写字还可以多抄书籍,将书籍天女散花一般撒遍大汉每个角落的话,读书的人自然就多了。”
这个年代的书籍可是稀罕物,很多偏远山区的百姓别说读书写字,连书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关兴主持过土改,接触过偏远山区的普通百姓,知道他们的生活条件有多落后。
诸葛亮蹙眉道:“继续。”
关兴说道:“没继续了,继续就是广发农具,修桥铺路打通城池与偏远地区的联系,让偏远考生可以畅通无阻的赶到京城参加考试。”
诸葛亮将关兴说的所有事情都在脑中模拟了一遍才笑道:“你说的有道理,既然如此咱们就先推广教育,准备科举的前期工作吧,你回去将刚才说的科举方案写份奏折上来我再看看。”
关兴起身行礼,拿起笔记本就要告退,诸葛亮却先一步抢过笔记本边翻看边问道:“上面的字都是你写的吗?”
关兴本能点头。
诸葛亮将笔记本翻到没写字的一页,然后左手抓住写过字的半本,右手抓着空白的半本用力一拽,将其撕成两半之后将没写字的半本递给关兴说道:“这份草稿我留下再看看。”
关兴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没有丝毫怀疑,拿着半本转身离去。
诸葛亮看着他走出帐篷,然后立刻翻开笔记本仔细观看,只一眼便察觉出了问题所在。
关兴是他的学生,他对关兴跟对刘禅一样都是手把手教的,因此非常熟悉关兴的字迹,不但熟悉甚至都能轻松模仿出来。
但手中笔记本上的字迹与他熟悉的那个关兴的字迹截然不同,两者找不到任何相似的点,为什么?
关兴的右手好像没受过伤吧,既然没受过伤,同一个人的字迹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诸葛亮首先怀疑的是自己看错了,所以提笔在空白处模仿关兴的笔迹,将笔记上的字又写一遍,两厢一对比果然没有丝毫相似之处。
什么情况?
难道以前的关兴跟现在的关兴根本不是一个人?
这不扯淡嘛!
但笔迹的事又怎么解释呢?
诸葛亮又将关兴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且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在脑中想了一遍,越想脸色越阴沉。
孙权张昭等人可能看不出前后关兴的区别,但跟关兴生活过许多年,了解关兴一切生活习惯的人却很容易发生异常,之所以没发现只是还没往那方面想。
但若想到那方面并且陷入怀疑,别说刘备关羽,就连张飞张苞那种反应迟钝,反射弧长的大老粗都能轻松发现异常。
诸葛亮盯着关兴的笔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怎么回事,难道安国已经死了,有人借尸还魂了,这也太扯了吧?
子不语怪力乱神,祖师爷在上,请原谅我的无状。
等等,安国是什么时候出现异常的,好像离开成都偷跑江陵之前跟我和大王说过,让大王派兵支援秭归夷陵,防止关羽后路被堵无法回蜀,当时我跟大王都没在意,这小子就扔下封信自己溜了。
现在看来他早在襄樊战败之前就知道吴军会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会献城投降,关羽会败走麦城被围临沮,甚至早就想好了破局之策,撺掇关羽招揽大别山土匪奇袭建业。
还有他在乌伤打土豪分田地的所作所为,任何一件都不像是仓促间想出来的,倒像是受过这方面的教育,积累过这方面的经验,然后按流程办的。
诸葛亮掌管后勤多年,非常清楚照章办事和标新立异的区别,照章办事不会出错,至少不会出大错,标新立异却不同,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和变数,然后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才能将今天的创新变成日后完善的规程。
任何完善的制度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时间检验的,不可能刚一问世就接近完美。
关兴在江东的所作所为在当今天下人的眼里绝对属于标新立异,很多事情诸葛亮别说做过,连听都没听过,关兴却跟习惯成自然似的直接上手,且执行过程中没犯过半点错误,这哪像是头脑一热当场想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别人看来标新立异的东西,在关兴那里早已成为习惯,成为想都不想便能脱口而出的本能反应。
就像大一统对于先秦百姓和大汉百姓的不同,跟先秦百姓说大一统,先秦百姓会觉得你有病。
但跟大汉百姓说大一统,大汉百姓则肯定会说,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就是时代的区别,也是诸葛亮他们跟关兴的区别。
还有那完善的近乎完美的科举制度,以及熟练的炼钢技术和造纸术,这特么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吗,不需要成千上万次的试验总结吗?
综上所述,眼前的关兴跟以前的关兴绝对不是一个人,眼前关兴有着太多他们不知道的,且更为先进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处理眼前这个冒牌关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