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举起一块木板,坐在前排的人这才看清,木板上面刻着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符号、文字。
而白茅也在熊洪的授意下,将一块块木板抽出来,下发给在座的各个族人手中。
整块木板并不大,大约只有三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两厘米厚。基本上和部落现在流行的纸质书册大小相同。木板通体用桐油刷过几遍,可以明显地闻到桐油的味道;木板只有一面刻了字或者图案,另外的一面,则是平整,只是在周边刻了一圈凹槽。
“这是什么东西?上面的字怎么是反过来的?”
一拿到手,很多族人便疑惑起来,这些东西,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熊木他们是怎么捣鼓出来的。
“很多巫师和教授们反应,教这么多学生,自己光是给他们抄写教材,就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些学生,还需要私下在房间自己练习,加强学习到的知识,这就更需要人手一册教材了。”
熊洪解释到,“要是按照之前手抄竹简或者纸质的材料,的确需要耗费大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容易出错。”
“为此,我和明观院的匠人们,便制作了这种东西,这个就叫雕板。”
没错,熊洪此刻拿出的,就是准备使用雕版印刷技术的雕板。
随着部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熊洪又是一个喜欢记录各种“美好生活”的族长,而且族人也在部落强盛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故而对教育这方面一向是非常重视的。
最直接的,就是部落各种竹简、书册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流传到部落外面,成为其他部族的必需品。
以前有那种“沙盘”,可以让初学者在上面练习写字,但那毕竟是应急的产物,没办法让人“复习”。
这就导致部落对书册的需求非常旺盛,部落可以称得上“书籍”的只有十来册,但架不住需要教材的“学生”多,每个“学生”都想拥有一册。况且很多部落就是要熊部落的教材,拿回去自己学习。
就像去年的桐根等五个族长一样,这些部落都会向熊部落换上几册,带回去自己研究——或者作为收藏品。
不过熊部落这两年教授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各种新的书册也在不断增加,故而,如果只靠最简单的竹简,先不管成本高不高,光是制作竹简所需要的时间,就很难满足。
以一卷三十片的竹简为例,就算写满,也差不多一千多个字左右,这也只是熊洪一两篇祭文的字数;熊部落还有其他的知识,比如农耕种植的各个流程和方法、牲口的养殖、农具的使用、可用药的植物动物和石头等等……
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图案。光靠竹简,很难满足需求。
当然,熊部落现在已经成功造出可堪使用的纸张了,在上面书写,可以记录的内容更多,用麻绳装订后,还更容易携带。
故而现在部落的教材,除了用竹简留作一到两份“母本”,剩下的都是用纸张来制作的。
可是纸张虽好,上面的内容还是需要用手抄写到上面的,一份两份还好,一下子好几十份、上百份,哪个教授有时间这样抄?
那就只能想一想其他办法,而族长提供的方法,就是印刷技术。
原本熊洪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进化到活字印刷的,不过现在部落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活字制作的难度比较大,木活字更是难上加难。况且现在的油墨技术才刚刚起步,不管是青铜活字还是陶制活字,印出来的效果,都没有雕版印出来的好。
而所谓的“铅活字”,熊洪愣是没有找到铅的踪迹,更何况,最适合做活字的应该是一种合金材料,但熊洪不清楚到底是哪几种金属材料,配比是多少,只能安排明观院按照这个方向去慢慢研究了。
活字印刷,如果只是印刷一些全部是文字的“教材”,那倒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哪怕是用青铜,熊洪也准备来制作。
但现在熊部落的各类课程,可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一些数学和图案,甚至一些相关的几何知识、地图知识,这些内容更适合用雕版技术,故而综合考虑成本、效果和产出之后,熊洪还是觉得,先采用雕版印刷技术。
至于活字印刷技术,则和蒸汽机一样,作为明观院又一个研究储备的方向。
雕板自然有雕板的便利,事实上,从华夏的盛唐开始(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从魏晋南北朝就有了),雕板便开始出现了,一直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雕板印刷术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见,可见其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而雕板中,其实最花费时间的部分,就是将文字或者图案画在木板上,并且熊洪要求的是“阳文”,就是留着字或者图案,用刀刻去多余的部分,由于整块木板是木质的,很容易划伤整个木板,只要错一次,整个雕板就报废了。
另外还有一处难以快速雕刻的,就是不管文字还是图案,都是反过来的,需要提前在作为雕板的木板上画好线,再一点点雕刻。
这也是熊杰等人这几日没有睡好的原因,报废率太高,基本上每成功一片,就得报废三片。
不过在熊洪的指导下,再加上其他木工工坊工匠的加入,再改进了不少的工具之后,现在雕板的成功率也高出了不少。
“大家看,只要在这上面刷上油墨,然后铺上纸张,用麻布包裹着柔软的兽皮或者羊毛拓一下,这些雕板上面的字、图案,就会完整地印到纸张上面,要比用手抄快多了,”
熊洪现场演示了一遍,随后拿起拓印好的纸张,“等它干了,就是一篇教材。”
后面坐着的巫们看不清熊洪手中的东西,纷纷站了起来,如果真的像族长所说,这个东西对他们来说,真的能帮上大忙。
要知道,现在部落光是一年级要学的文字,就有五百来个字,每个字还需要在旁边标记出读音(以字标注字),而整个部落常用的被熊洪“造”出来的字,差不多就有一千多个,一年级往后,就要学习更多的字、词语和短句甚至长句了。
光是这五百字的量,让这些教授们手抄出来,没有一个时辰,是完成不了的。要是词语呢?长句呢?岂不是要把这些教授抄到抽筋?
更何况一个班级50名孩童,就算有好几个教授一起抄,那也得好几天的工作量。还有数术呢?还有图形呢?还有物品图册呢?
那些成套的教材,又得抄多久?
但有了雕版印刷技术,一百套也好,五百套也罢,只要花时间提前准备好雕板,只需要极短的时间,甚至可以在一两天以内,就能把所需要的巨量教材给准备齐全。”
需要印的越多,雕板的效率就越高。
“如何?有了雕版印刷技术,你们所操心的教材问题,便不再是个最大的问题了,这样一来,你们也不用想着抄东西了,就算日后考核,也可以提前印制好相关的内容。”
“族长,不知此物耗费如何?每日可印刷多少份?”
熊黑和熊祀等人眼睛齐齐一亮,也顾不得争吵了,立马围到被印好的纸张面前。
“这真是整齐,一连印了三张,都是一样的,周围没有漏墨,整个纸上面除了文字,空白的地方也清楚明晰,还有分隔的线条,看起来就让人很愉悦。”
“此物如若要使用的话,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书册底稿,”熊洪解释到,“雕板上字越多,每个字就越小,雕刻起来的难度也就会成倍地增长,但一页纸上面就几十个字,也会很浪费纸张,毕竟纸张现在在部落也是比较稀缺的。”
“如果按照部落的铜币来衡量,每一块雕板,差不多需要五十枚铜币的人工和材料,雕板好之后,印十张纸,差不多就是一个铜币,”熊洪在心里算了一下,雕板开始的成本很高,以后肯定会降下去的,而印制纸张,实际上印的越多,平均下来的成本就越低。
“虽然看起来高很多,但雕板只要雕刻好,使用后清洗干净晾干再上油,保存合适的情况下,就可以一直使用,直到它损坏为止。”
“也就是说,它印的纸张越多,那么它的耗费均摊下来就越低,是这样吧?”石巫一下子就理解了熊洪的说法。
“不错,用的越多,实际上就越便宜,五百本的话,一本需要五个铜币,但一千本,一本只需要三个铜币。”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部落纸张的生产,目前还不算高,需要等明观院跟造纸坊确定好改良后,才能再改一改生产的技术,这些,就只能指望熊木的明观院了。”
熊木听到还有他的事,立马一惊,便站了起来,跟大家点点头,发现族长没有让他说什么,便又坐了回去。
对于纸张,熊洪也很无奈,虽然现在部落已经在大规模使用颜色有些发黄的纸张,但纸张整体的质量还是差了一些,这些纸不太适合用于雕版印刷,再加上墨水的质量不高,很多字印不上去。
熊木等人制作出来的的纸张,自然要比普通的纸张更加费时间,原料也有些不同,不过好歹能够印上雕板上的内容,也就顺势被选为印刷专用的纸张了。